王毅
- 作品数:27 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融汇东西智慧 直面社会热点——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评被引量:2
- 2011年
-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11年7月上旬在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在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围绕早期儒家德性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等热点论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本届大会的演讲不仅直面社会热点,理论交锋频繁激烈,还有一批既关系到重大课题又具有原创性和理论冲击力的思想成果。
- 王毅傅晓微
- 关键词:原创
- 重庆地域文化的雄健风格被引量:2
- 2003年
- 对地域文化科学、准确的定位,既是准确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前提,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经济潜能,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考察重庆先民特定生活型式和历史文化轨迹,考证重庆地域文脉的风格特点。并且用“耿直、粗豪、抱团、尚义、劲勇”概括了重庆地域文化的阳刚风格。
- 王毅
-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习俗历史文化文化风格文化人类学
- 汶川地震与“补天”神话原型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获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 王毅吕屏
- 关键词:女娲补天汶川地震
- “世界知性盛宴”新气象:西方不如东方亮——中国视角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东方色彩暨世界学术前沿新走向
- 2009年
- "东方哲学思维"在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获得了不亚于西方哲学的地位。"全球化就是对这个星球的所有文化的认同"等理念得到进一步认同;东方宽容、和睦精神的价值获得肯定。东方智慧在平等交流和撞击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强势,从而昭示了日益重视东方的一种世界学术前沿趋势。
- 王毅
- 关键词:东方哲学
- 人类学方法与解决美学根本问题的新路径——从文物遗产比较看中西方审美观与“纹化”特色
- 人类学家缺乏跨学科视野和形而上意识,美学家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是个别现象。这说明艺术人类学和美学的联姻有待加强。本文试图用从形而下的文物比较入手,探寻形而上的中西审美文化特色,力求为跨学科结合做一种尝试,以证明人类学家既...
- 王毅傅晓微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美学联姻
- 文献传递
- “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吗--60年美学的理论基石还是理论盲点
- 文章从儒家学说的“述礼乐分立”思想、西方国家推崇的“美善和谐统一”等方面,论述了“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或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个假命题和理论盲点,而非中国美学的基石。
- 王毅傅晓微
- 关键词:中国美学社会文化伦理教育
- 中西神话土壤与中国神话典型形态——兼论“中国神话贫乏论”的缘由被引量:5
- 2005年
- 本文探讨了希腊神话以“战争”为特色,而中国神话则以“治水”为特色的原由。指出:航海、商业文化土壤必然成为孕育战争、洪水神话的温床;中国文化土壤“重农”的成分规定了典型神话只能是与农业相关的治水神话。由于中国神话的典型形态是治水神话而不是战争神话,所以“战争神话稀少”并不意味着“中国神话贫乏”的观点。
- 王毅
- 关键词:中国文化希腊神话
- 哈佛美育类通识课堂个案评析:《音响风景·舞蹈穿越文化边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四被引量:5
- 2012年
- 《音响风景》作为哈佛美育类通识课程之一,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描述直至课堂效果,都贯彻了新的通识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使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既是伟大传统创造者,又是伟大传统的创造物"的教育宗旨,从而由艺术教育升华到审美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有效的审美教育路径。本文围绕《音响风景》课程中的《舞蹈穿越文化边界》这一堂课,对哈佛美育类"两个课堂"的流程和关系作了"点"的描述,展示了主讲教授在挖掘人类舞蹈语言表现力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审美与阐释能力"和"文化与信仰"自觉的全过程。
- 王毅傅晓微
- 关键词:美育
- 再论艺术人类学与美学联姻的意义和路径
- 我们曾经在'两条路径两条腿'等论文中,探讨了艺术人类学和美学联姻的必要性。本文再次提及这个问题,是因为以小见大,从田野作业入手,获得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规律性认识,是人类学研究赖以与伦理学分庭抗礼的世界显学的优势所在。学会创...
- 王毅
- 从卡夫卡到辛格:中国先锋派的转向——以马原、苏童、余华为中心被引量:9
- 2005年
- 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先锋作家“由外国文学抚养成人”,他们的转向同样离不开外国文学的背景。因此,这个转向并非纯粹的“回归平淡”,也谈不上“完成历史定格”,更没有“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回到本土文化传统的轨道。先锋作家的新作,并没有偏离从外国文学汲取营养的生命线。在“转向”的背后,更多的是从以前较多地摹仿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派技巧,转向了以辛格为代表的创作方向。具体而言,作为中国先锋派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马原从“先锋的先锋”变成认同辛格反对现代派的批评家;苏童一度尝试摹仿现代派,但终因回到与辛格相同的平实叙事的轨道而显赫;余华由摹仿卡夫卡一鸣惊人,却因背靠辛格而走向成熟。三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先锋派作家从卡夫卡到辛格转向的三种类型。
- 王毅傅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