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坚
- 作品数:21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患者接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Tahara分型将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并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超微结构与胃炎的组织病理五个指标均明显相关,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从0型到Ⅰ型、Ⅱ型、Ⅲ型,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变发展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其中萎缩、肠化主要见于Ⅲ型。结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胃黏膜超微结构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 冯珍熊文坚金飞荆佳晨嵇贝纳程中华杨湘怡王韶英
- 关键词: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慢性胃炎
- 重视几类难辨性胃癌的识别和检漏被引量:4
- 2012年
-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临床上包括进展期胃癌在内的误判和漏诊情况严重,特别是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弥漫浸润型胃癌(皮革胃)和形似胃炎样胃癌。本文介绍这几种胃癌的特点及提高诊断正确性的方法和经验。
- 吴云林熊文坚
- 哇巴因对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目前缺乏对其有效的化疗药物。研究发现强心苷类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哇巴因对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哇巴因处理人食管癌细胞OE19,以DMSO处理的OE19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检测Sox2、Sox4、Sox7、Sox9、Sox10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ox4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磷酸化组蛋白H3(ph3)和Sox4基因表达。结果:哇巴因(≥40 nmol/L)可显著抑制OE19细胞增殖。哇巴因40 nmol/L组OE19细胞Sox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Sox2、Sox7、Sox9、Sox10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核内ph3和Sox4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弱。结论:哇巴因可能通过下调Sox4表达,调节细胞周期,从而抑制人食管癌细胞增殖。
- 程中华熊文坚冯珍金飞
- 关键词:哇巴因食管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和尿液中非那西丁及其代谢物浓度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建立测定人体血清和尿液中非那西丁及其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方法:用乙酸乙酯萃取血清和尿液中非那西丁及其代谢产物。色谱柱为Restek Allure PFPP柱(100mm×2.1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30:70,V/V),流速0.3mL/min。以磺胺甲氧嘧啶为内标,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和内标的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对分别为m/z 180→138、152→110和281→156。测定13名健康受试者口服非那西丁1.25g后血清和尿液中非那西丁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结果: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4.1、1.4和2.8min。在0.2~50μg/mL范围内,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与峰面积相关性良好(r〉0.9990)。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准确度分别为87.1%~101.5%和89.5%~107.3%,精密度分别为0.85%~7.83%和2.53%~8.74%,提取回收率为53.0%~76.0%,基质效应为92.0%~106.3%,均符合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有关要求。除万古霉素和甲泼尼龙外,其他临床常用药物对测定无干扰。13名健康受试者血清中非那西丁和总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为(5.94±4.79)和(8.81±2.91)μg/mL;尿液中非那西丁和总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为(3.25±1.10)和(570.45±187.13)μg/mL。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特异性强,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金惠李水军熊文坚
- 关键词:非那西丁
-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AP-1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激活蛋白-1(AP-1)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AP的机制。方法选择100只SD大鼠,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SAP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大黄治疗组;大黄治疗组建模后用10%大黄汤灌胃,建模后1、3、6、12 h分别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用EM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AP-1活性,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IL-6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中AP-1活性明显升高(P<0.01),且制模后1 h即开始升高;与SAP组比较,大黄治疗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中AP-1活性、TNF-α、IL-6 mRNA表达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大黄治疗SA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P-1活性,从而减轻SAP的炎症反应。
- 冯珍熊文坚金飞荆佳晨嵇贝纳杨湘怡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重症激活蛋白-1
- CCND1基因A870G多态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CCND1基因A870G多态与上海地区人群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04例CRC与205名对照人群CCND1 A870G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CRC组和对照组870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1%和52.4%,A的CRC发病风险是G的1.40倍(95%CI=0.99-1.97,P=0.057).与GG基因型相比,GA基因型的CRC风险增加至1.99倍(95%CI=0.94-4.20,P=0.070),而AA基因型的CRC风险显著增加至2.46倍(95%CI=1.09-5.56,P=0.031).将GA、AA基因型合并计算,则其CRC发病风险与GG基因型相比呈相似的显著性增加(OR=2.13,95%CI=1.03-4.39,P=0.040).结论:CCND1 870A增加CRC发病风险,可作为这一地区CRC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
- 荆佳晨熊文坚金惠稽贝纳
- 关键词:结直肠癌CCND1遗传易感性
- 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有效血清学筛查方法研究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的154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者59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2例,胃癌患者43例)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血清胃泌素。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及血清胃泌素同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胃体胃窦萎缩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同胃体萎缩组或胃窦萎缩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比值在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胃窭萎缩组及胃体胃窦萎缩组与胃体萎缩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胃窦萎缩组与胃体胃窦萎缩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680)。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比值及血清胃泌素的检测可以作为血清学筛查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方法。
- 熊文坚陆思源金惠张海晨黄飚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癌前病变
- 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对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筛选价值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C)对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筛选价值.方法 65例疑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64层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患者36例共56枚息肉,CTC发现32例共45枚息肉,CTC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86.5%;结肠镜诊断结肠癌12例,CTC诊断结肠癌15例,能够显示结肠癌的大体分型、>5.0mm的癌结节,能直观反映癌肿处肠壁及肠周受侵状况,对癌肿肠周受侵判断准确率较高.结论 CT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可成为高危人群结肠肿瘤筛选的方法之一.
- 杨湘怡熊文坚许永华
- 关键词:64层螺旋CTCT仿真结肠镜结肠肿瘤
- 超细胃镜不同检查方式下对心肺功能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有不少患者因恐惧普通胃镜检查而延误病情。超细胃镜(直径〈6mm)的推广,有利于改善此种状况。本研究采用超细胃镜经鼻、经口及麻醉下经口3种检查方式,旨在探讨超细胃镜不同检查方式下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 嵇贝纳熊文坚荆佳晨金惠
- 关键词:超细胃镜心肺功能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嵇贝纳万荣熊文坚杨湘怡
-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内镜检查窄带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