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镜
  • 3篇窄带成像
  • 3篇结肠
  • 3篇成像
  • 2篇蛋白
  • 2篇窄带成像技术
  • 2篇肿瘤
  • 2篇胃炎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芯片技术
  • 2篇慢性
  • 2篇结肠炎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芯片
  • 2篇基因芯片技术
  • 2篇基因芯片技术...
  • 2篇成像技术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机构

  • 10篇上海市徐汇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上海市松江区...

作者

  • 14篇杨湘怡
  • 7篇熊文坚
  • 5篇嵇贝纳
  • 4篇荆佳晨
  • 3篇陈维雄
  • 2篇冯珍
  • 2篇吴云林
  • 2篇金飞
  • 2篇程中华
  • 1篇稽贝纳
  • 1篇唐志鹏
  • 1篇罗红雨
  • 1篇朱燕华
  • 1篇杨旭
  • 1篇徐萍
  • 1篇冯莉
  • 1篇许永华
  • 1篇王虹
  • 1篇蒋永芳
  • 1篇邓世林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胃肠病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患者接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Tahara分型将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并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超微结构与胃炎的组织病理五个指标均明显相关,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从0型到Ⅰ型、Ⅱ型、Ⅲ型,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变发展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其中萎缩、肠化主要见于Ⅲ型。结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胃黏膜超微结构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冯珍熊文坚金飞荆佳晨嵇贝纳程中华杨湘怡王韶英
关键词: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慢性胃炎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AP-1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激活蛋白-1(AP-1)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AP的机制。方法选择100只SD大鼠,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SAP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大黄治疗组;大黄治疗组建模后用10%大黄汤灌胃,建模后1、3、6、12 h分别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用EM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AP-1活性,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IL-6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中AP-1活性明显升高(P<0.01),且制模后1 h即开始升高;与SAP组比较,大黄治疗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中AP-1活性、TNF-α、IL-6 mRNA表达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大黄治疗SA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P-1活性,从而减轻SAP的炎症反应。
冯珍熊文坚金飞荆佳晨嵇贝纳杨湘怡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重症激活蛋白-1
肝星状细胞凋亡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诱导HSC凋亡成为阻止肝纤维化进程的途径之一。生长因子、死亡受体配体(TRAIL、FAS)、细胞外基质(胶原、整合素)、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因子(NF-κB、IKK、JNK)等多种因素参与调控HSC凋亡。
杨湘怡陈维雄
关键词:凋亡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NF-KB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4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嵇贝纳万荣熊文坚杨湘怡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内镜检查窄带成像技术
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川芎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本文论述了以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川芎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细菌等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常常...
杨湘怡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川芎嗪基因芯片表达谱
文献传递
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对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筛选价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C)对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筛选价值.方法 65例疑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64层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患者36例共56枚息肉,CTC发现32例共45枚息肉,CTC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86.5%;结肠镜诊断结肠癌12例,CTC诊断结肠癌15例,能够显示结肠癌的大体分型、>5.0mm的癌结节,能直观反映癌肿处肠壁及肠周受侵状况,对癌肿肠周受侵判断准确率较高.结论 CT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可成为高危人群结肠肿瘤筛选的方法之一.
杨湘怡熊文坚许永华
关键词:64层螺旋CTCT仿真结肠镜结肠肿瘤
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嵇贝纳荆佳晨杨湘怡程中华
关键词: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联疗法序贯疗法根除治疗方案慢性活动性胃炎质子泵抑制剂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后顽固性胃溃疡被引量:2
2011年
患者男,86岁,因需长期留置胃管予胃肠内营养,为防止发生鼻窦炎和吸人性肺炎,于2010年5月5日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患者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无糖尿病、肝炎病史,无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消炎药服用史,无外伤手术史。PEG采用拉出法,操作顺利。
杨湘怡吴云林
关键词:经皮内镜胃造瘘术非甾体类消炎药术后长期留置胃管冠状动脉性
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及其配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小鼠克罗恩病模型中表达的研究
2007年
背景:趋化因子受体及其配体是白细胞聚集的关键因素,可介导淋巴细胞聚集到正常的小肠。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及其配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在小鼠克罗恩病(CD)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中的表达,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造模。5d后处死,提取和培养LPMC,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LPMC中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IP-1α的分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P-1α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CD模型组LPMC中CCR2、CCR5阳性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MC原代培养后,模型组上清液MIP-1α的分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MIP-1α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及其配体MIP-1α在小鼠CD的LPMC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CD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杨湘怡陈维雄
关键词:CROHN病趋化因子三硝基苯磺酸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及转归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上海市7所不同等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198例,应用胃复春联用叶酸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疗效、转归及胃癌漏诊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胃窦(66.7%),镜下表现多样,主要为粗糙糜烂(37.9%)。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6.3%。最终随访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完全消退47例(23.7%),病理消退72例(36.4%),不变55例(27.8%),进展22例(11.1%)及腺瘤样变2例(1.0%),总消退率为60.1%。进展患者中符合漏诊者达50.0%。结论:胃复春联用叶酸能有效缓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变病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杨湘怡吴云林朱燕华唐志鹏朱生粱冯莉徐萍李爽王虹熊文坚
关键词:随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