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京翠
- 作品数:5 被引量:183H指数:4
- 供职机构: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水稻品种胚乳淀粉RVA谱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6
- 2004年
- 利用AMMI模型对 18个水稻品种的淀粉RVA谱特征值———最高黏度、热浆黏性、冷胶黏度、崩解值、回复值和消减值进行稳定性分析 ,并以 6个性状的表型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 (Di)为指标 ,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6项RVA谱特征值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G×E互作效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1) ;6项特征值的稳定性随品种不同而变化较大 (0 .0 5≤Di≤ 2 .71)。此外 ,W0 0 2、广陵香粳、早丰 9号、丰优香占和南京 16等水稻品种 ,稳定性较高 ,淀粉崩解值高 ,消减值低 ,且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 ,故可在江苏地区推广种植 ;同时它们也可作为育种亲本 ,供水稻品质育种利用。
- 万向元陈亮明王海莲肖应辉毕京翠刘喜翟虎渠万建民
- 关键词:水稻稳定性AMMI模型
- 水稻蛋白质含量分析与四种蛋白组分的QTL定位
- 1、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稻米蛋白含量
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n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分析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具有快速、无污染、...
- 毕京翠
- 关键词:蛋白含量近红外光谱技术蛋白组分RIL群体QTL
- 文献传递
-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稻米蛋白质含量被引量:55
- 2006年
- 以稻谷、米粒、米粉3种形态的样品,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和偏最小二阶乘法(PLS),建立了6个稻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93、0.971和0.987,校正标准差(RMSEC)分别为0.507、0.259和0.183;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R2C分别为0.897、0.984和0.986,RMSEC分别为0.4970、.186和0.190。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865、0.962和0.984,内部验证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557、0.290和0.205;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的模型RCV2分别为0.845、0.951和0.979,RMSECV分别为0.5940、.316和0.233。模型外部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模型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V2)分别为0.683、0.801和0.939,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V)为0.962、0.799和0.434;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的模型RV2分别为0.673、0.921和0.959,RMSEV为0.976、0.513和0.344。用米粉建立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准确性最高,米粒次之,基于稻谷的预测模型准确性相对较低;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分析方法一致性较好,且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在水稻优质育种和稻米品质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毕京翠张文伟肖应辉王海莲江玲刘玲珑万向元翟虎渠万建民
- 关键词:水稻蛋白含量近红外光谱技术
- 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60
- 2005年
- 利用AMMI模型对18个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AC)、糊化温度(GT)和蛋白质含量(PC)进行两年三点的稳定性分析,并以AC、GT和PC的表型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性状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米AC、GT和PC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G×E互作效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项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不同而变化较大(0.15≤Di≤2.68),AC、GT和PC稳定性都高的品种仅有W002;综合考虑AC、GT和PC等3项品质性状的表现、稳定性、产量水平等因素,W002、广陵香粳、早丰九号和南京16号等品种可作为育种亲本,以改良水稻品种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
- 万向元胡培松王海莲孔令娜毕京翠陈亮明张坚勇翟虎渠万建民
- 关键词: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AMMI模型供试品种广陵香粳糊化温度
- 作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被引量:34
- 2013年
- 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末期的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其他大分子被降解,叶片光合能力降低,衰老组织中的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幼嫩组织和生殖器官中。叶片衰老受生长发育时期和环境胁迫的诱导,如黑暗、干旱、营养缺乏、高盐、低温、臭氧和病原菌感染等。这些过程常伴随着活性氧(ROS)的积累,以及细胞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降低。对作物生长不利的因素能够引起早衰,衰老进程加速,衰老相关基因(SAG)表达量上调,最终引起整个植株的过早成熟。田间管理和栽培措施,如氮素的施用水平、种植密度和化学调节剂,都能影响作物的衰老进程,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但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就作物叶片衰老研究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 孙玉莹毕京翠赵志超程治军万建民
- 关键词:关键词叶片衰老环境因子植物激素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