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栾梅香

作品数:99 被引量:340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乳腺
  • 17篇包虫
  • 17篇包虫病
  • 17篇虫病
  • 14篇乳腺癌
  • 14篇腺癌
  • 13篇手术
  • 12篇胰腺
  • 12篇外科
  • 11篇棘球蚴
  • 10篇肿瘤
  • 9篇棘球蚴病
  • 8篇胰腺炎
  • 8篇肝包虫
  • 7篇泡状棘球蚴
  • 7篇外科手术
  • 7篇小儿
  • 7篇肝包虫病
  • 6篇泡状棘球蚴病
  • 6篇甲状腺

机构

  • 83篇新疆医科大学...
  • 8篇新疆医科大学
  • 7篇新疆医学院第...
  • 2篇北京医院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医学院
  • 1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武警新疆总队...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乌鲁木齐管理...
  • 1篇杭州市第二人...

作者

  • 99篇栾梅香
  • 30篇温浩
  • 17篇郭丽英
  • 12篇王喜艳
  • 11篇张金辉
  • 10篇罗军
  • 9篇徐新建
  • 9篇张新峰
  • 8篇杨纾旖
  • 8篇许斌
  • 7篇李万福
  • 7篇邵英梅
  • 6篇田野
  • 6篇陈启龙
  • 5篇赵晋明
  • 5篇刘兵
  • 5篇樊珈榕
  • 4篇杨文光
  • 4篇地力木拉提
  • 3篇赛力克·马高...

传媒

  • 4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3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中国普外基础...
  • 4篇中华肝胆外科...
  • 4篇新疆医学
  • 4篇新疆医学院学...
  • 3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地方病通报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消化外科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肝胆胰脾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10篇2003
  • 17篇2002
  • 5篇2001
  • 11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 ,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 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 ,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 73例 ,手术病死率 3 % (2 / 73)。出院的 71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 1~ 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 9例 ,均健在。其中 7年后复发 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 4例 ,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 5 8例 ,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 18例 ,随访期间死亡 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 16例 ,其中存活 4例 ,死亡 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 ,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 ,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 ,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有希望在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李俊姚秉礼栾梅香徐德征
关键词:外科手术肝泡状棘球蚴病药物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三种术式术后皮下出血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皮下出血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02~2005年可随访到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11例,按术式分为3组:传统组、激光组、激光加旋切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3组资料的一般情况及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一般资料除患病时程外3组无统计学差别,其中激光组患病时程少于10年者最多,达74.19%。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传统组11.48%(7/61),激光组16.13%(5/31),激光加旋切组47.37%(9/19)。激光加旋切组与传统组?激光组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激光组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加旋切组与传统组和激光组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存在差别,传统组与激光组之间术后皮下出血率无明显差别,激光加旋切术有小切口、大创伤的特点,术中无法及时加压是其术后皮下出血发生率高的关键,其预防需综合性措施。
田野阿迪力江.买买提明栾梅香罗军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旋切
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总结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发现高危复发和转移人群;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评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探究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转移机理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结论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尚需多中心、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论证。
杜兴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栾梅香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乳腺癌
供体脾脏对大鼠移植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观察供体脾脏对胰腺移植大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制作异基因大鼠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供体胰腺的病理学改变,测定供体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mRNA的表达及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术后 3 d胰腺小叶间质水肿,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轻度水肿;术后5 d炎细胞浸润,腺泡细胞灶状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部分坏死、自溶。胰、十二指肠移植组:术后3 d胰腺腺泡细胞片状坏死;术后 5 d胰腺小叶和部分胰岛细胞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大片坏死,胰岛结构消失。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供体胰腺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 TGF β1mRNA的表达于术后各时点均高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其 CD4+ 和 CD8+ T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结论: 细胞凋亡和 TGF β可减轻受体大鼠对供体胰腺的免疫排斥反应;调高供体胰腺组织TGF βmRNA的表达是供体脾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罗军温浩栾梅香陈晓李涛
关键词:细胞凋亡TGF-Β
乳管镜在导管内乳头状瘤外科治疗的应用
2008年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对伴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临床价值及手术方法创新。方法:对本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对659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纤维乳管镜检查,其中发现328例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同时行乳腺超声检查,并对手术方法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28例中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307例,诊断准确率为93.6%;乳腺超声术前检出导管内乳头状瘤223例,诊断准确率为68.0%。结论:乳管镜检查对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方法的创新可达到更佳的整形效果。
阿迪力江.买买提明田野地力木拉提栾梅香
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管镜乳头溢液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29例报告被引量:2
2002年
王喜艳杨含维栾梅香
关键词:肝囊型包虫病胆道并发症病例报告
462例小儿肝包虫病临床分析
1997年
栾梅香张金辉田文林
关键词:小儿肝包虫病手术治疗过敏性反应
肝囊型包虫病的并发症被引量:1
2000年
许斌栾梅香温浩
关键词:囊型包虫病并发症
肝包虫病的标准化分型及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37
2002年
目的:建立一种肝包虫病标准化分型体系对包虫病的诊断、社区普查及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根据医院总计 4 82 7例包虫病资料统计中 ,肝包虫病 315 4例 (6 5 .34% ) ,其中肝泡型包虫病 97例 (3.0 8% ) ,分析了肝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并且与 WTO/ IWGE协作组推荐的标准化分型特点进行了对比。 结果:从临床和影像学专业角度提出关于囊型包虫病的 T DC分型和泡型包虫病的 PJVM分型。 结论 :T DC和 PJVM分型能更多地反映出两种包虫病的病灶范围、影像学特征。
温浩栾梅香杨文光李俊邱杰
关键词:肝包虫病包虫病
雌二醇对唑来膦酸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疗效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对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或小叶癌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的患者216例,根据2011年St.Gallen乳腺癌专家共识分型,其中luminalA型55例,luminalB型63例,HER-2阳性型50例,三阴型48例。根据血清E2水平分为2组:①E2低水平组,39例,化疗后均行药物卵巢去势;②E2正常组,177例,未行卵巢去势。2组均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临床总观察时间为化疗后3~5年或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出现复发、骨转移或远处其他脏器转移等病情进展视为观察终点)。结果发生骨转移情况:E2低水平组共发生7例(17.95%),E2正常组共发生105例(59.32%),E2低水平组发生骨转移率明显低于E2正常组钟:21.91,P〈0.05);其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患者中E2低水平组骨转移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E2正常组(1uminalA型:5.13%(2/39)比12.43%(22/177),χ2=4.54,P〈0.05;luminalB型:7.69%(3/39)比13.56%(24/177),χ2=6.04,P〈0.05;HER-2阳性型:2.56%(1/39)比15.25%(27/177),χ2=3.95,P〈0.05;三阴型:2.56%(1/39)比18.08%(32/177),P〈0.05]。E2低水平组各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0.05)。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总结,绝经前年轻乳腺癌患者去势后应用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有明显临床获益,并且这种获益在各型乳腺癌中无明显差异;未行去势且雌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临床获益不明显。
王永高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栾梅香阿迪力江.买买提明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雌激素唑来膦酸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