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彦超

作品数:77 被引量:509H指数:1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水稻
  • 21篇土壤
  • 16篇胁迫
  • 14篇水分
  • 11篇水分胁迫
  • 10篇污泥
  • 9篇生活污泥
  • 9篇重金
  • 9篇重金属
  • 8篇氮素
  • 8篇滩涂土壤
  • 8篇
  • 6篇氮素形态
  • 6篇蚓粪
  • 6篇教学
  • 5篇研究性
  • 5篇蚯蚓粪
  • 5篇秸秆
  • 4篇研究性实验
  • 4篇沿海滩涂

机构

  • 72篇扬州大学
  • 10篇莱顿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如皋市农林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扬州环境资源...
  • 1篇东台市蔬菜研...
  • 1篇阿巴拉契亚州...
  • 1篇苏州市水利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3篇柏彦超
  • 45篇钱晓晴
  • 24篇单玉华
  • 19篇封克
  • 13篇倪梅娟
  • 11篇左文刚
  • 11篇周明耀
  • 10篇沈淮东
  • 9篇王小治
  • 9篇蔡树美
  • 8篇赵海涛
  • 7篇盛海君
  • 7篇杜洪艳
  • 7篇陶天云
  • 6篇汪孙军
  • 5篇周雄飞
  • 5篇陈峰
  • 5篇汪莉
  • 5篇薛巧云
  • 4篇吴晶

传媒

  • 11篇扬州大学学报...
  • 9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智慧农业导刊
  • 1篇江苏环境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FC化肥增效剂在莴笋上的应用研究
2005年
研究了IFC化肥增效剂用量对莴笋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FC化肥增效剂能够促进莴苣生长,提高莴苣的株高、鲜重和含水量,降低含糖量。在施有机肥150kg/hm2的基础上,以增施IFC化肥增效剂30kg/hm2效果最好。
柏彦超李荣倪梅娟钱晓晴丁峰邹忠
关键词:莴笋
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柏彦超单玉华封克
关键词:水稻土壤固定态铵秸秆全量还田氮肥管理氮肥利用率
凹凸棒土对生活污泥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生活污泥中重金属是影响其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凹凸棒土对生活污泥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通过在生活污泥中添加干基质量6%、12%、18%的凹凸棒土,利用粘土矿物的吸附特性,研究其对污泥中Pb、Cd、Cu、Ni、Cr、Zn等重金属的吸附钝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凹凸棒土对6种重金属在初始时均表现出钝化效果,至试验结束(30 d)时凹凸棒土对Pb、Cd、Ni、Zn的钝化量减小或被活化,Cr始终保持被钝化状态,而对Cu的钝化效果则有所加强。
王守红庄明明张家宏王小治柏彦超寇祥明
关键词:生活污泥凹凸棒土重金属钝化
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响应特征被引量:28
2004年
水稻旱作正在成为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途径而在全国逐步得到推广。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时的生长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水稻在旱作时的生长、形态、生理、产量等均发生分异。旱作后 ,广陵香粳在生长中后期的根冠比高出相应水作处理的 37.1% ,两优培九、扬稻 4号及对照扬旱 1号也保持较高的根冠比 ,而武育粳 3号根冠比下降 30 .2 % ;扬稻 4号和汕优 6 3水稻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 ,汕优 6 3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最大 ,而扬旱 1号和扬稻 4号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较小 ;产量受不良影响的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 :扬旱 1号、汕优 6 3、协优 6 3、扬稻 4号、95 2 0、武育粳 3号、广陵香粳和两优培九 ,旱作时的相对产量分别为 96 .9%、76 .3%、74 .2 %、6 1.6 %、4 9.5 %、4 3.9%、4 3.7%和 4 3.0 %。总体上说 ,籼型品种对旱作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钱晓晴沈其荣柏彦超王娟娟杨建昌周明耀
关键词:旱作水稻节水栽培产量构成因素根冠比
施用牛粪对沿海泥质滩涂土壤原始肥力驱动及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沿海滩涂土壤属于滨海盐土类型,由于长期受海洋潮汐的影响,盐渍化作用导致土壤盐分含量偏高、土体发育不明显、理化性状差、肥力水平低下,且滩涂面积还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同时可耕地面积的逐年递减和淡水资源的日益遗乏,滩涂盐土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牛粪不同用量驱动新围垦滩涂土壤原始肥力并为绿肥植物黑麦草幼苗生长提供养分的作用,以期为滩涂盐土的改良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牛粪不同施用量(0、30、75、150、300 t/hm2)对滩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盐分、p H、有机碳、氮磷养分含量等肥力因子及黑麦草幼苗生物量、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滩涂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牛粪用量150和300 t/hm2处理的滩涂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用牛粪各处理滩涂土壤有机碳分别比对照增加17.4%、32.6%、55.0%、205.8%;与对照相比,施用牛粪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滩涂土壤盐分含量,降幅分别达25.2%、75.8%、76.0%、75.9%;施用牛粪对滩涂土壤p H值降低不明显;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滩涂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施用牛粪增加了黑麦草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施用牛粪各处理黑麦草幼苗株高分别比对照增加52.6%、46.1%、74.2%、56.2%(P<0.05);牛粪施用量达150 t/hm2时可显著增加黑麦草幼苗的分蘖数;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黑麦草根系总根长、平均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施用牛粪改善了滩涂土壤的初始肥力特性,促进了绿肥植物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的生长,并提高了黑麦草幼苗的生物量,因此,牛粪可作为改良新围垦滩�
左文刚黄顾林朱晓雯陈亚斯沈袁玲陶天云柏彦超单玉华封克
关键词:滩涂土壤牛粪绿肥黑麦草
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从县域尺度探究江苏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阻控以及土壤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8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2006-2012年)以及江苏省土壤农化性状普查(2018年)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江苏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田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2018年江苏全省农田土壤pH范围为5.61~8.31,平均7.02,其中,东部沿海和北部各市农田土壤pH较高,以中性和碱性为主;南部各市农田土壤pH较低,以酸性为主。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57个单位,其中1980-2006、2006-2012和2012-2018年,年均降幅分别为0.016、0.008、0.007个pH单位。1980-2006年,江苏农田土壤pH快速下降,Ⅰ级(pH>7.5)样本点占比由60.6%降至38.0%,Ⅲ级(pH 5.5~6.5)样本点占比由8.5%增加至28.2%。2006-2018年,农田土壤pH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各级样本点占比趋于稳定。农田土壤pH变化主要与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作物秸秆碳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密切相关,其中,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贡献近40年江苏农田土壤pH变化的48.7%,分别高于作物秸秆碳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的26.9%和24.4%。【结论】江苏农田土壤pH总体呈现“南酸北碱”和“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与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40年间农田土壤pH的下降并非匀速,1980-2006年的快速下降是由于大量化肥的施用,而2006-2018年的缓慢下降则是由于秸秆还田量的增加。
毛伟郁洁李文西左文刚仇美华张丽范新会陈明王绪奎柏彦超
关键词:化肥施用秸秆还田
农业实训基地开展“土壤肥料学”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1年
“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具的课程,是相关涉农专业的必修课程。文章总结了“土壤肥料学”课程的相关特点,分析了“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对“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并为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兼应用型的卓越农学人才做了初步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人才。
张海鹏杨艳菊柏彦超王小治高辉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学改革
蚓粪基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将不同原料按一定配方混合配成育苗基质,采用穴盘育苗与盆栽试验,通过对‘早春红玉’西瓜穴盘育苗的幼苗素质和移栽后的生长状况的观测,探讨蚓粪基质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蚓粪复合基质处理的西瓜早期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干重、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移栽后期,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株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方面表现明显,2种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物死亡率仅为27.5%和22.5%,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株主蔓长度最长,分别达162.1、171.8cm,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蚓粪基质育苗处理的西瓜中心糖度、边糖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其中70%蚓粪基质、90%蚓粪基质处理的西瓜中心糖度分别为13.5%、12.9%,边糖度均为10.3%。
柏彦超周雄飞赵学辉薛瑞祥周桂官钱晓晴
关键词:蚓粪基质西瓜连作障碍
不同水分条件下锰元素的渗漏及其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探明锰元素在土壤中的渗漏特性及其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采用了模拟土柱进行水稻淹作、旱作。结果表明,淹作条件下锰易随渗漏液大量流失,并且在种植水稻情况下比不种水稻更能促使锰流失。水分对锰在土壤中的迁移淋溶影响较大,为防止锰素在土壤中大量流失,应合理控制水分。从锰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情况看,旱作条件下各土层有效态锰、水溶性锰含量都高于淹作条件下。在淹作、旱作条件下,有效态锰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征。无论淹作还是旱作,种植水稻可加速土壤中锰向有效态转化。
史春霞柏彦超徐香君封克钱晓晴
关键词:土壤水稻
水分供应和氮素形态对水稻一些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为探明不同水分供应和氮素形态对水稻一些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设正常水分及50 g L-1PEG模拟水分胁迫及3种不同NH+4-N/NO-3-N比例(75/25,50/50,25/75)的处理,测定了水稻叶片的NO-3、Ca2+和Mg2+含量,叶片浸出液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分临界饱和亏以及叶片水势。结果表明,在NH+4-N/NO-3-N比例较低时,模拟水分胁迫使广陵香粳水稻幼苗吸收更多的NO-3-N。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叶片浸出液电导率随NH+4-N/NO-3-N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且在NH4+-N/NO-3-N比例为25/75时,叶片浸出液电导率低于正常水分培养条件下的叶片浸出液电导率。而在正常水分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叶片浸出液电导率随NH+4-N/NO-3-N比例的降低呈上升趋势。水分胁迫使高NH4+-N/NO3--N处理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临界饱和亏上升,但对低NH+4-N/NO-3-N处理(25/75)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临界饱和亏影响很小。同样,低NH4+-N/NO-3-N处理削弱了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水势的降低。总体上说,低NH4+-N/NO3--N能减轻水分胁迫对水稻水分生理的不良影响。
钱晓晴顾竹英周明耀柏彦超倪梅娟蔡树美杜洪艳沈淮东吴晶薛巧云
关键词:水稻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