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封克

作品数:242 被引量:2,260H指数:2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2篇农业科学
  • 10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7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51篇土壤
  • 30篇水稻
  • 18篇污泥
  • 15篇幼苗
  • 14篇氮素
  • 14篇铜绿微囊藻
  • 14篇微囊藻
  • 13篇重金
  • 13篇重金属
  • 13篇污染
  • 13篇矿物
  • 12篇玉米
  • 12篇蚓粪
  • 12篇降解
  • 10篇稻田
  • 10篇生活污泥
  • 10篇发酵床
  • 9篇小麦
  • 7篇植物
  • 7篇生物有效

机构

  • 218篇扬州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江苏农学院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10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南京水利科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扬州环境资源...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莱顿大学
  • 2篇国家环保局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泰州职业技术...

作者

  • 236篇封克
  • 78篇王小治
  • 53篇赵海涛
  • 46篇盛海君
  • 41篇汪晓丽
  • 35篇单玉华
  • 29篇尹微琴
  • 27篇钱晓晴
  • 20篇董昆明
  • 19篇柏彦超
  • 19篇周晓见
  • 18篇缪莉
  • 17篇汤炎
  • 16篇靳翠丽
  • 16篇朱建国
  • 15篇司江英
  • 14篇徐轶群
  • 11篇殷士学
  • 11篇郭海宁
  • 9篇顾洪如

传媒

  • 36篇农业环境科学...
  • 28篇扬州大学学报...
  • 13篇植物营养与肥...
  • 10篇安徽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技...
  • 8篇环境工程学报
  • 7篇土壤通报
  • 7篇江苏农学院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环境污染与防...
  • 6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土壤学报
  • 5篇Agricu...
  • 5篇生态与农村环...
  • 5篇教育教学论坛
  • 4篇安全与环境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15篇2014
  • 5篇2013
  • 15篇2012
  • 24篇2011
  • 29篇2010
  • 13篇2009
  • 8篇2008
  • 24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12篇2004
2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餐厨垃圾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研究
2023年
以葵花籽油作为唯一碳源,采用中性红培养基从厨余垃圾中筛选到5株降解菌株,再通过产脂肪酶培养基复筛得到2株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将其命名为QT1和QT3,其油脂降解率分别达到54.0%和65.5%,培养10 d内脂肪酶活性均在17.0 U·mL^(-1)以上。在10 g·L^(-1)的油脂含量下,QT1菌株在温度35℃、pH 7、转速200 r·min^(-1)、盐含量20 g·L^(-1)时降解效率最佳,QT3在温度40℃、pH 8、转速180 r·min^(-1)、盐含量30 g·L^(-1)时降解效率最佳。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QT1菌株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QT3菌株为嗜麦芽窄食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秦蓁天王小兵汪晓丽汪晓丽丁素军封克
关键词:餐厨垃圾油脂降解菌脂肪酶活性腐生葡萄球菌
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前期研究发现的可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广玉兰正己烷和正丁醇提取物,对其抑藻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经广玉兰提取物处理后,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强,最高值达到对照组的7~8倍。同时,藻细胞的超微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细胞变形,质膜皱缩甚至断裂,中央拟核区不明显直至消失,这与叶绿素a含量减少的结果相呼应,与SOD活性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相关联;叶绿素类囊体片层呈细线状,排列松散无序。2种广玉兰提取物的抑藻作用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是多种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铜绿微囊藻的生理指标和超微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和推导抑藻机制。
靳翠丽周晓见李楠缪莉董昆明封克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广玉兰提取物
蚯蚓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泥水溶性有机物结构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对蚯蚓处理前后污泥水溶性有机物的量及分子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污泥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和小分子有机物的比例增加,小分子物质含量增加12%.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污泥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中羧基和多糖类物质增加,芳香族类物质的量增多,产生了少量的蛋白质类物质.同时发现,蚯蚓处理使污泥水溶性有机物不饱和结构的多聚化或联合程度变小,水溶性有机物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形成了更多的小分子有机物。
徐轶群熊慧欣赵海涛许健封克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泥蚯蚓处理水溶性有机物
有机酸对小麦幼苗镉毒的缓解作用被引量:15
2007年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小麦(扬麦1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pH(pH4.0、pH6.0)条件下有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添加可以缓解镉对小麦的毒害。除苹果酸外,其他3种有机酸在两种pH条件下均可以增加小麦的生物量;不同有机酸对镉抑制下小麦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根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种pH条件下,添加有机酸均能降低小麦根中镉的积累;pH4.0时,酒石酸增加小麦地上部分镉的积累,而苹果酸降低地上部分镉的积累。
夏小燕杨丽琴翟福勤汪晓丽华佳敏封克
关键词:有机酸小麦
不同水稻基因型苗期NO_3^-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受吸收液中NH_4^+的影响被引量:46
2003年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 12个水稻品种和 2个旱稻品种在苗期 (2 0d)的NO3 -吸收动力学特性及添加吸收液中NH4+ 对NO3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NO3 -吸收的最大速率 (Vmax)为 :旱稻 >水稻 ,籼稻 >粳稻 ,杂交稻 >常规稻。NH4+ 对NO3 -吸收Vmax的影响在基因型间有较大差异 :籼稻受影响小于粳稻 ,杂交稻小于常规稻 ,旱稻基本不受影响。NH4+ 对个别籼稻和旱稻品种的NO3 -吸收甚至有促进作用。NH4+ 对所有供试水稻基因型NO3 -吸收的Km 值影响均很小 ,说明NH4+ 对NO3 -吸收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影响细胞膜上NO3 -载体的运转速率而非吸收位点与NO3
汪晓丽封克盛海君陈平
关键词:水稻基因型苗期吸收动力学吸收液NH4^+
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柏彦超单玉华封克
关键词:水稻土壤固定态铵秸秆全量还田氮肥管理氮肥利用率
介质pH和氮形态对玉米苗期根系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在介质pH 4.0和6.0条件下研究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pH和氮形态均可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及解剖结构产生影响;以NH4+-N为惟一氮源时,低pH明显抑制玉米侧根的发生,但对根系伸长的抑制并不明显;以NO3--N为单一氮源时,无论是低pH还是近中性条件,对侧根的发生和根系的伸长影响均不明显;以NH4+-N或NO3--N作为氮源,低pH均有利于中柱成熟,在根中央形成大的导管。
陈冬梅司江英封克
关键词:玉米铵态氮硝态氮PH
pH升高对红壤硝化过程产生N_2O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对红壤添加NaOH培养获得不同pH系列的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3种pH条件下土壤的N2O排放和无机N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硝化活性随土壤pH升高而增强;pH升高增加了土壤N2O的释放;纯化学过程对N2O散发的贡献随pH的升高而降低;Nitrapyrin在pH4.8和pH6.0时表现出硝化抑制作用,在pH8.5时抑制效果不明显,且提高了培养期间pH8.5土壤N2O的释放量。
王小治孙伟尹微琴封克
关键词:N2O硝化作用硝化抑制剂
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叶片NRA及其受NH_4^+的影响
2004年
对14个基因型水稻幼苗的叶片原始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经NO3-诱导后的NRA以及添加NH4+后的NRA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未经诱导的情况下,早稻叶片NRA高于水稻,水稻呈现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的趋势。经NO3-诱导后,所有供试基因型水稻叶片NRA均大幅度提高,提高幅度为早稻高于水稻、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NH4+的存在对绝大部分基因型水稻叶片NRA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对粳稻的抑制作用最大,对杂交籼稻和旱稻的抑制作用较小。
汪晓丽栾书荣陈平盛海君封克
关键词:水稻苗期NH4^+
施用牛粪对沿海泥质滩涂土壤原始肥力驱动及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沿海滩涂土壤属于滨海盐土类型,由于长期受海洋潮汐的影响,盐渍化作用导致土壤盐分含量偏高、土体发育不明显、理化性状差、肥力水平低下,且滩涂面积还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同时可耕地面积的逐年递减和淡水资源的日益遗乏,滩涂盐土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牛粪不同用量驱动新围垦滩涂土壤原始肥力并为绿肥植物黑麦草幼苗生长提供养分的作用,以期为滩涂盐土的改良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牛粪不同施用量(0、30、75、150、300 t/hm2)对滩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盐分、p H、有机碳、氮磷养分含量等肥力因子及黑麦草幼苗生物量、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滩涂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牛粪用量150和300 t/hm2处理的滩涂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用牛粪各处理滩涂土壤有机碳分别比对照增加17.4%、32.6%、55.0%、205.8%;与对照相比,施用牛粪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滩涂土壤盐分含量,降幅分别达25.2%、75.8%、76.0%、75.9%;施用牛粪对滩涂土壤p H值降低不明显;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滩涂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施用牛粪增加了黑麦草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施用牛粪各处理黑麦草幼苗株高分别比对照增加52.6%、46.1%、74.2%、56.2%(P<0.05);牛粪施用量达150 t/hm2时可显著增加黑麦草幼苗的分蘖数;随牛粪施用量的增加,黑麦草根系总根长、平均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施用牛粪改善了滩涂土壤的初始肥力特性,促进了绿肥植物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的生长,并提高了黑麦草幼苗的生物量,因此,牛粪可作为改良新围垦滩�
左文刚黄顾林朱晓雯陈亚斯沈袁玲陶天云柏彦超单玉华封克
关键词:滩涂土壤牛粪绿肥黑麦草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