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兴业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气
  • 4篇盆地
  • 3篇同位素
  • 3篇方解石
  • 3篇方解石脉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油藏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热演化
  • 2篇中扬子
  • 2篇裂变径迹
  • 2篇流体
  • 2篇镜质体
  • 2篇镜质体反射率
  • 2篇构造-热演化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分析
  • 1篇地质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2篇杨兴业
  • 11篇何生
  • 6篇何治亮
  • 5篇王芙蓉
  • 5篇李天义
  • 4篇周雁
  • 2篇沃玉进
  • 2篇孙冬胜
  • 1篇樊德华
  • 1篇王家豪
  • 1篇王励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第五届中国石...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被引量:25
2012年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 m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沃玉进周雁王芙蓉杨兴业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构造抬升
石柱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超压顶封层的封闭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压力系数为1.75-2.00,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李天义王芙蓉
关键词:油气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露头层序地层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应用丰富的露头资料,以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的沉积相响应为主线对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的目的层段进行了层序划分。(1)沉积体系分析,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观察,岩样的成分、粒度分析,将研究区白垩系划分为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等四种类型;(2)露头层序地层分析,研究区白垩系与上覆的库姆格列木群呈角度不整合,为研究区一级层序界面,根据地层露头沉积体系垂向演化特征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该区白垩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
杨兴业王家豪
关键词:层序地层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周雁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樊德华杨兴业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叠合盆地
中扬子海相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成岩环境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中扬子京山县城周边露头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的普通薄片、阴极发光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露头三叠系裂隙中充填放射状和等轴粒状的方解石且阴极发光强度有差异,二叠系和奥陶系裂隙中主要为等轴粒状方解石,阴极发光与围岩相似。方解石脉的δ13CPDB位于-6.76‰~4.01‰之间,δ18 OPDB在-17.95‰~-5.67‰之间,基本为海水潜流带—混合水潜流带沉积环境。三叠系方解石脉基本上为沉积碳酸盐岩,二叠系和奥陶系部分方解石脉受后期成岩流体的影响,其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流体对该层系方解石脉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王芙蓉何生杨兴业
关键词:阴极发光碳同位素氧同位素方解石脉
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上段泥岩裂缝稠油油藏成因研究
本文通过对泥岩裂缝型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生烃能力、油气来源、热演化成熟度、原油类型、有机质丰度及储集条件的分析,对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上段泥岩裂缝稠油油藏成因进行了研究。
杨兴业何生
关键词:东濮凹陷油气成藏条件
中扬子江汉平原簰洲湾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综合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U-Th)/He、镜质体反射率及盆地模拟等手段,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中扬子江汉平原簰洲湾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史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生代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地层冷却事件始于早白垩世(140—130 Ma);大规模抬升冷却过程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中后期至晚白垩世.研究区虽然可能存在一定厚度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沉积,总体沉积规模相对较小.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中侏罗统或/和上侏罗统乃至早白垩世地层的沉积;而现今残存中生代中、上侏罗统地层相对较薄,主要是由于后期持续构造抬升剥蚀造成的,估计总剥蚀厚度约4300 m左右.区内中生代地层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古地温,而不是在古近纪沉积末期;上三叠统地层最大古地温在170~190℃之间.热史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古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平均热流在53.64 mW·m^(-2);早侏罗世末期古热流开始降低,在早白垩世初期古热流约为48.38 mW·m^(-2).
李天义何治亮何生周雁孙冬胜沃玉进杨兴业王励
关键词: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盆地模拟
中扬子北缘京山二叠系古油藏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U—Th)/He、裂变径迹及盆地模拟等测试分析手段,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中扬子北缘京山雁门口二叠系古油藏源岩、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油藏形成-改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属于优质烃源岩;区内油气显示主要为黄绿色或褐黄色轻质油苗,产状以晶洞型、裂缝型和缝洞型为主;源岩和原油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相还原环境,推测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古油藏油气显示保存至今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保存条件或封闭条件较好。通过流体包裹体和地层埋藏史分析认为,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生油时间主要在早三叠世初期;而在晚三叠世-晚侏罗世(203~159Ma)有一期或多期与油气运移有关的热流体活动,同时也是古油藏形成的关键期。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证据则显示古油藏形成后主要经历3期构造叠加改造(晚侏罗-旱白垩世的强烈构造抬升-冷却、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的缓慢抬升-冷却及古近纪中后期以来的相对强烈的抬升-冷却),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剥蚀-冷却事件可能是古油藏被改造,乃至完全破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古油藏系统分析认为,在中扬子燕山期构造活动较弱地区,二叠系裂缝、晶洞发育带内上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李天义何治亮何生周雁孙冬胜沃玉进杨兴业
关键词:古油藏裂变径迹海相油气中扬子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碳酸盐胶结与溶蚀作用研究
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永进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地层现今埋深6000m左右,紧邻侏罗系-白垩系区域不整合面,处于超压过渡带,普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和溶蚀是其孔渗的重要因素,同时包含成岩流体的相关信息,研究碳...
杨兴业何生
关键词:砂岩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作用准噶尔盆地
京山地区方解石脉包裹体、同位素特征及古流体指示意义被引量:12
2013年
通过流体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资料分析及盆地模拟,对中扬子北缘京山地区古流体活动期次和流体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京山地区存在4~5幕流体活动,确定地层裂缝中大规模流体活动时间为距今150~60 Ma;方解石脉体中捕获地层水盐度为12%~18%,具高盐度特征;奥陶系和三叠系灰岩围岩与方解石脉体的碳同位素δ13C值相当,方解石脉体沉淀时地层水的氧同位素δ18OSMOW值(5‰~12.5‰)高于海水,成岩流体为源于同层深部地层水;二叠系方解石脉体的δ13C、δ18O值较围岩偏负,锶同位素Sr87/Sr86值(0.707292~0.707735)与同期海水相当,成岩流体源于受有机质影响的本层地层水;中扬子北缘在距今150~60 Ma的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中伴随的流体活动以同层内流动为主,穿层流动和地表水下渗影响微弱,古油气保存条件未遭受严重破坏。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王芙蓉李天义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同位素油气保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