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芙蓉

作品数:44 被引量:49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9篇盆地
  • 10篇准噶尔盆地
  • 9篇孔隙
  • 8篇油气
  • 8篇潜江凹陷
  • 8篇准噶尔盆地腹...
  • 8篇教学
  • 8篇凹陷
  • 7篇课程
  • 7篇储层
  • 6篇页岩
  • 5篇潜江组
  • 5篇江汉盆地
  • 4篇地质
  • 4篇页岩油
  • 4篇同位素
  • 4篇教学方法
  • 4篇成岩作用
  • 4篇储层孔隙
  • 3篇延长组

机构

  • 44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化工...
  • 9篇中国石化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克拉玛依职业...

作者

  • 44篇王芙蓉
  • 32篇何生
  • 14篇侯宇光
  • 10篇何治亮
  • 7篇吴世强
  • 6篇杨智
  • 6篇郑有恒
  • 5篇杨兴业
  • 4篇武恒志
  • 4篇陈振林
  • 4篇郭小文
  • 3篇王雪莲
  • 3篇孟闲龙
  • 3篇张福顺
  • 3篇田继军
  • 3篇韩元佳
  • 2篇洪太元
  • 2篇肖七林
  • 2篇李奇艳
  • 2篇李纯泉

传媒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石油教育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新疆地质
  • 2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钻采工艺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学院...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石油史书的解析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学习被引量:4
2009年
本文以史书有关石油的4条记载为例,剖析了其中蕴涵的石油地质知识,指出这4条记载石油之最的史书中包含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时,能加深学生对抽象地质知识的理解,更容易把握该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
王芙蓉何生陈振林侯宇光
关键词:石油地质教学方法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被引量:25
2012年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 m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沃玉进周雁王芙蓉杨兴业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构造抬升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表征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被引量:20
2021年
为了更全面地表征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系统选取了距物源不同距离的A井和B井多块页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综合分析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对比抽提前后场发射扫描电镜图像、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页岩中滞留烃的赋存空间特征;通过对典型页岩样品的二次压汞实验,探讨了页岩中连通孔隙的孔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油储层孔隙大小为纳米-微米级,孔径2~180 nm的黏土矿物层间孔和白云石晶间孔是该区发育最主要的两种孔隙类型;A井页岩中的滞留烃主要赋存在孔径2~20 nm的黏土矿物层间孔中,滞留烃含量较低,连通孔径主要集中在3~15 nm范围内,B井页岩中的滞留烃赋存在孔径8~100 nm的白云石晶间孔中,滞留烃含量多,连通孔径主要分布在10~130 nm范围内;白云石和黏土矿物的存在都有利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但远离物源的生物成因的白云石更有利于滞留烃的赋存和可动性。研究成果可以为潜江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曾宏斌王芙蓉罗京陶涛吴世强
关键词:潜江凹陷江汉盆地
绿泥石包膜对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气成藏的影响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为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大型的地层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宏观背景。研究表明,储层物性是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成藏和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腹部地区普遍发育的绿泥石包膜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岩作用的强度,改...
王芙蓉何生张福顺
关键词:油气成藏
文献传递
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中可溶有机质赋存空间表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为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34段第10韵律(E q 3104)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空间及其影响因素,采用XRD、索氏抽提、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TOC测试、热解等手段,以抽提前后页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为基础,揭示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空间、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而探讨影响页岩孔隙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页岩中可溶有机质主要赋存在粒间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中。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页岩孔隙结构分为2种类型,一种以四周开放的平板状孔隙为主,孔隙多为宏孔(孔径>50 nm),抽提后孔隙结构未发生改变,仅增加了部分介孔-宏孔;另一种孔隙类型较为复杂,多为开放型圆柱状及平板状孔隙,存在较多的宏孔(孔径>50 nm),抽提后小孔径(孔径2~10 nm)孔隙增加较多,孔隙结构更为复杂。石英及黏土矿物的存在促进了微孔及介孔的发育,有利于可溶有机质在微孔以及介孔中的赋存,白云石促进了宏孔的发育,有机质主要赋存于生物成因的白云石粒间孔内。
孙中良王芙蓉侯宇光何生韩元佳罗京郑有恒吴世强
关键词:抽提可溶有机质孔隙结构
石柱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超压顶封层的封闭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压力系数为1.75-2.00,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李天义王芙蓉
关键词:油气
绿泥石包膜对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气成藏的影响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为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大型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宏观背景。研究表明,储层物性是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成藏和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腹部地区普遍发育的绿泥石包膜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岩作用的强度,改...
王芙蓉何生张福顺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的控油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燕山主幕运动形成的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腹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多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控制下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从不整合的形成、结构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不整合对油气的控油作用,具体表现:①风化作用有效地改善了不整合面下砂岩储层的物性;②形成了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③不整合面下形成多个地层型圈闭;④不整合的形成期是一次重要的成藏和调整期.
洪太元蔡希源何治亮王芙蓉
关键词:不整合控油作用准噶尔盆地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被引量:13
2010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青年教师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有针对性的"传、帮、带"、上好实验课、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课后反思教学、注重与老教员和学生的交流等方法进行。
王芙蓉何生侯宇光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学
潜江凹陷页岩岩相对页岩油储层的控制作用
2023年
在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XRD技术、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测试和岩石热解分析,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储层的岩石矿物组成、孔渗和孔隙结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主要发育块状灰质泥岩相、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块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云质泥岩相以及块状泥质云岩相和纹层状泥质云岩相.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孔径主要分布在2~200 nm,孔隙度多低于20%,渗透率主要为0.1×10^(-3)~100×10^(-3)μm^(2),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其中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储层微孔和介孔的发育,白云石有利于大孔发育,且生物成因的白云石有助于有机碳的富集和滞留烃的赋存.储层整体表现为纹层状页岩比块状页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孔径、较好的孔隙连通性和含油性,尤其在纹层状泥质云岩相中,孔隙度介于5%~15%,渗透率处于1×10^(-3)~10×10^(-3)μm^(2),主要孔径为50~200 nm,连通孔径主要为50~100 nm,TOC含量在1%~3%,S1含量分布在5×10^(-3)~35×10^(-3),OSI值多处于400×10^(-3),是潜江组页岩油储层的优势岩相.
云念寒王芙蓉侯宇光曾宏斌杨荣岩
关键词:潜江组潜江凹陷江汉盆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