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庆龙

作品数:52 被引量:83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3篇油田
  • 19篇含水
  • 19篇高含水
  • 18篇剩余油
  • 16篇含水期
  • 16篇高含水期
  • 12篇剩余油分布
  • 12篇储层
  • 11篇特高含水
  • 11篇特高含水期
  • 8篇大庆油田
  • 7篇油层
  • 6篇砂岩
  • 6篇喇萨杏油田
  • 5篇油藏
  • 5篇注采
  • 4篇地质
  • 4篇砂体
  • 4篇砂岩油田
  • 4篇神经网

机构

  • 48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东北石油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2篇杜庆龙
  • 19篇朱丽红
  • 7篇王元庆
  • 5篇李忠江
  • 4篇齐春艳
  • 4篇单高军
  • 3篇魏丽影
  • 3篇白振强
  • 3篇郭军辉
  • 3篇吴胜和
  • 3篇伊振林
  • 3篇由春梅
  • 2篇于洪
  • 2篇张昌民
  • 2篇朱苏阳
  • 2篇尹太举
  • 2篇叶继根
  • 2篇岳大力
  • 2篇李传亮
  • 2篇卢继源

传媒

  • 13篇大庆石油地质...
  • 6篇石油学报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地质论评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岩性油气藏
  • 2篇第二届全国油...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当代化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2004井间...
  • 1篇2008年复...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被引量:36
2013年
为适应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析的需要,对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结构要素及结构要素内部结构4个层次的结构格架表征。复合河道和单一河道的识别及边界确定主要依据洪泛沉积的测井响应及地层对比。而河道内部结构解剖基于沉积体的内部特征和地貌特点。据此识别出高地貌的坝核、坝侧缘及低地貌的河床、废弃河道和深潭5种基本结构要素,通过对地貌分析和要素识别查明了基本结构要素的分布及演化。而结构要素内部结构主要是由于非渗透性的沉积单元造成的渗流缓冲带和夹层形成的结构内部的次级分割,在坝体系内主要是前种泥岩,而在河床中则是停滞期的细粒沉积,基于坝边界,可对这些细粒沉积进行较准确的预测。通过研究建立了储层内部结构格架,为开发动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张昌民尹太举赵磊尹艳树叶继根杜庆龙
关键词:储层结构大庆油田
高含水期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2
2004年
随着大庆油田水驱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储集层的物性和润湿性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为此,利用大庆油田历年检查井水洗分析资料、不同时期同井场测井资料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开展储集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参数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层水淹后孔隙度变化幅度不大,而渗透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并随油层厚度增加,渗透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油层水淹后岩石润湿性由原始的偏亲油非均质润湿性变为偏亲水非均质润湿性,而且随着油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岩石亲水程度明显增强。
朱丽红杜庆龙李忠江于洪宋小川
关键词:储集层物性润湿性渗透率大庆油田
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被引量:48
2004年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检查井资料分析、矿场剩余油综合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油藏规模级、油层规模级、层内规模级和孔隙规模级等4种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针对不同规模地质体的剩余油类型,指出相应的挖潜方法。
杜庆龙王元庆朱丽红李忠江聂淑艳
关键词:地质体剩余油
河流—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预测
该文针对河流-三角洲相储层剩余油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大庆喇萨杏油田为例,在区块、单层、层内和微观四个层次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测井、油藏工程、人工智能、物理模拟实验及计算机等多学科...
杜庆龙
关键词:剩余油神经网络方法
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被引量:31
2003年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影响因素多、识别难度大等问题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及开发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研究区块的动静态资料情况 ,提出了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方法 ,并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三次加密试验区剩余油研究中得到成功的应用。经新钻检查井资料检验 ,单层剩余油识别符合率为 81 4% ,为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杜庆龙计秉玉王元庆杨会东朱丽红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剩余油分布
一种集中套损区稳定性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中套损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建立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方法包括:按照套损区稳定条件确定稳定性初步评价指标;计算所述稳定性初步评价指标与套损率的相关关系;根据所述相关关系确定备选指标;计...
杜庆龙卢继源杨冰冰单高军王又春张淑娟朱志香丁晓红孙天元
利用密闭取心井确定薄差油层水淹识别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通过对喇、萨、杏油田75口检查井资料的研究分析,研制了密闭取心井岩心水淹识别方法,建 立了薄差油层水淹判断图版,并进行了萨、葡、高油层水淹判断图版的精度验证,搞清了薄差油层的潜 力分布状况及分布特点,大幅度地提高了薄差油层岩心水淹识别精度,在对改善薄差油层开发效果及加 密调整方案编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李忠江杜庆龙齐春艳王元庆
关键词:检查井薄差油层水淹状况
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小层动用状况快速定量评价方法被引量:15
2016年
对于注水开发的非均质多油层砂岩老油田,搞清油水井的分层动用状况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调整措施的前提条件。针对喇萨杏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时间长、层系井网复杂的特点,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和渗流理论为基础,首先提出了一套基于沉积相控的油水井注采关系的自动评价方法;然后综合考虑油水井的油层条件和开发条件,提出了基于井间非均质性的渗流阻力计算方法;最终实现了油水井注采关系的定量评价和注水井分层注入量、生产井分层产油量的计算。通过喇萨杏油田6个典型区块的评价,水驱控制程度统计精度达到95%以上,吸水剖面层段吸水比例符合率达到77.9%,小层累计注水量和累计产油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评价结果,对5口井50个小层实施补孔、压裂等措施,取得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用、高效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多层水驱砂岩油田的注采关系评价、小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研究。
杜庆龙
关键词:注采关系两相渗流剩余油
油、水井分层动用状况研究新方法被引量:47
2004年
针对注水开发的多层砂岩油田油、水井分层监测资料少、油藏分层动态分析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油水井分层动用状况研究新方法:以井组内注采平衡为依据,综合考虑注水井和受其影响的采油井的油层条件(油层厚度,渗透率,原油黏度)和开发条件(注采井距,生产压差,改造措施)等因素,通过平面分配系数和垂向劈分系数,合理劈分注水井的分层注水量,从而得到油井各小层的分层产液量。该方法把油、水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采取动静结合方式,克服了过去简单地根据油层的产能系数(有效渗透率与有效厚度的乘积)劈分油、水井的分层注水量和产液量的缺陷。大庆葡北油田37口井的现场实际资料验证,用该方法计算的水井分层吸水量和油井的分层产液量与实测吸水量和实测产液量符合率较高。
杜庆龙朱丽红
关键词:注采平衡注水量产液量
基于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的高含水期产量预测方法
2023年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物性变化多样导致产量预测正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即多变量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产量预测方法。在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筛选产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考虑产量与地质、开发等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特征,并兼顾产量自身的时序性变化特征的产量预测模型;实验选取中国某中高渗透砂岩区块油田生产历史数据进行高含水期产量预测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并与单变量长短时记忆模型以及其他全连接网络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新模型克服了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无法描述产量时序数据相关性,以及单变量LSTM无法表征高含水期产量变化受多因素影响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油田高含水期产量预测的准确性。
刘合刘合杜庆龙杜庆龙贾德利王素玲屈如意
关键词:高含水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