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柏
- 作品数:57 被引量:188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不同致昏方式对獭兔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采用100v、75v、65v、55v电致昏和人工致昏(棒击法)的宰杀方式,研究致昏方式对獭兔兔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致昏方式对兔肉最终pH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75v致昏组与100v致昏组间宰后1h的背最长肌pH值差异显著(P<0.05);宰后1h,不同致昏方式对兔背最长肌的肉色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和后腿肉的L值、a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到宰后24h,100v致昏组与75v和65v致昏组间背最长肌的a值差异显著(P<0.05),75v致昏组与65v和55v致昏组间后腿肉的a值差异显著(P<0.05)。宰后24h,75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鲜红,而人工致昏组和100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较苍白;100v致昏组的滴水损失最大,为3.738%,而75v致昏组的最小,为2.420%;蒸煮损失最大的为100v致昏组,最小的为55v致昏组,其次是75v组;肌肉嫩度最好的是75v致昏组,最差的是人工致昏组。
- 熊国远朱秀柏赵辉玲施帅汤祥明
- 关键词:獭兔肉品质
- 粗毛型长毛兔约束选择指数的建立被引量:3
- 1998年
- 利用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资料,进行约束指数估计遗传进展的预期值,并建立约束选择指数。经分析,当选择无约束时,复合育种值进展呈现最高(ΔH=2.8841),但目标性状进展则随约束的使用而增大。因而,为了提高产毛量的遗传进展,可设定约束指数,限定体重或粗毛率或同时约束,使产毛量迅速提高。
- 张东红贾玉堂赵辉玲朱秀柏李立冰袁昌凤
- 关键词:粗毛型长毛兔选育
- 生沛素对皖系粗毛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2003年
- 选择42日龄皖系粗毛兔幼免42只,根据体重、性别,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含1%、2‰生沛素日粮和对照组日粮。结果表明,添加1‰、2‰生沛素组产毛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7.5%(P<0.01)和19.1%(P<0.01);增重提高11.2%(P<0.05)和12.5%(P<0.05);每只兔一次产毛的经济效益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96元和1.13元。另外,添加生沛素的试验组兔毛品质也比对照组有所提高和改善。
- 陈胜赵辉玲李立冰朱秀柏
- 关键词:生沛素皖系粗毛兔增重
- 皖系粗毛型长毛兔11月龄产毛量有关性状的通径分析被引量:2
- 1994年
- 利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群的11月龄产毛量及有关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8、11月龄产毛量分别为160.20±7.61克、187.49±11.12克、206.53±7.92克.直接影响11月龄产毛量最大的性状是11月龄体重,其相关和通径系数均较高(r_(yx)_7=0.4953,P_(yx)_7=0.3855);其次为8、5月龄产毛量;间接影响最大的性状是8月龄体重.
- 贾玉堂赵辉玲朱秀柏李立冰
- 关键词:长毛兔产毛量通径分析
- 优质无公害兔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 朱秀柏熊国远赵辉玲王志耕吴东程广龙陈慧玲施帅胡洪森赵瑞宏吴世义江喜春
- 该项目从兔品种选择、兔的养殖、防疫到兔的屠宰、加工等整个关键过程进行研究,确保生产的兔肉制品优质无公害,并开发了2种优质无公害兔肉新品种。通过研究,使兔肉制品率提高了5.7%,产品保质期在20摄氏度下达到8~9个月,研究...
- 关键词:
- 关键词:兔肉
- 皖Ⅲ系长毛兔系统选育中产毛性能的研究被引量:3
- 1995年
- 皖Ⅲ系长毛兔是在皖系粗毛型长毛兔的基础上,又经5个世代的继代选育而成。据五世代测定:其11月龄产毛量达253.19克(折合年产毛量1012.76克);11月龄粗毛率15.14%;参加繁殖1~2胎的周岁成年母兔的粗毛率达17.58%。11月龄产毛量和粗毛率分别较皖系粗毛兔提高22.59%和10.59%。11月龄毛纤维(90天养毛期)的长度、细度、强度及伸度,其粗毛分别为11.49cm、45.12um、23.47克和46.72%,细毛分别为7.40cm、14.86Vm、4.23克和44.97%。以上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
- 赵辉玲朱秀柏李立冰贾玉堂张东红袁昌凤
- 关键词:长毛兔产毛量粗毛率
- 稻鸭共生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 2002年
- 熊国远朱秀柏
- 关键词:选种孵化育雏
-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初探被引量:11
- 2003年
- 熊国远朱秀柏
- 关键词:水稻鸭子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 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报告被引量:9
- 2003年
- 熊国远朱秀柏陈周前杜从余李顺
- 关键词: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
- 稻鸭共生新技术
- 2004年
-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1991年创始于日本,1999年推广到全国各地.2000年引入我国,目前在安徽、江苏、浙江和云南等省陆续实施.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稻作中却日渐被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所取代.稻鸭共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先进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无公害大米和鸭肉、鸭蛋.即在秧苗栽插返青后,将雏鸭全天放入稻田,利用雏鸭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达到中耕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减少化肥和农药,生产优质大米和商品鸭的目的.
- 熊国远朱秀柏
- 关键词:雏鸭中耕返青优质大米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