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群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4篇细胞
  • 3篇增生
  • 3篇乳腺癌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树突
  • 3篇树突状
  • 3篇树突状细胞
  • 3篇肿瘤
  • 3篇腺癌
  • 3篇腺肿瘤
  • 2篇蛋白
  • 2篇导管
  • 2篇动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武警医学院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滨江医...

作者

  • 8篇曹群
  • 6篇马鸿达
  • 3篇谷彦军
  • 3篇古强
  • 3篇张帆
  • 3篇张乃鑫
  • 3篇王欣
  • 3篇赵天如
  • 2篇孙燕
  • 2篇王健
  • 1篇于金明
  • 1篇张作兴
  • 1篇张培达
  • 1篇邢力刚
  • 1篇常力方
  • 1篇李菁

传媒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0
  • 2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乳腺癌中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白细胞介素(IL)-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IL-10和VEGF的表达及S100+DC和CD1a+DC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IL-10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69.0%(49/71)和70.4%(50/71)。S100+DC和CD1a+DC的阳性率分别为76.1%(54/71)和53 5%(38/71)。IL-10表达仅与CD1a+DC的密度呈负相关(r_s=-0.244,P<0.05),而VEGF表达与S100+DC和CD1a+DC的密度均呈负相关(分别r_s=-0,380,P<0.01和r_s=-0.476,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分泌的IL-10和VEGF可能通过抑制DC的产生和分化成熟而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王健马鸿达孙燕谷彦军曹群古强
关键词:乳腺癌白细胞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树突状细胞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ctin的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
1999年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乳腺导管上皮轻、中度非典型增生(AIDH)65例(轻中度组)、重度 AIDH 30例(重度组)、浸润性导管癌 40例(导管癌组)和正常乳腺20例(正常组)进行 actin蛋白的检测。结果:(1)各组 ac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组100%(20/20例),轻、中度组100%(65/65例),重度组73.3%(22/30例),导管癌组17.5%(7/40例)。正常组和轻、中度组相同,其它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2)阳性细胞(肌上皮细胞)的分布方式:正常组和轻、中度组的肌上皮细胞皆以连续性分布为主(分别占90%和81.4%),阴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5.3%。重度组肌上皮细胞呈连续性分布者仅为22.5%,19.6%呈断续性分布和18.6%呈零星散在,阴性表达率为 39. 3%。导管癌组的阴性表达率高达 96. 5%,个别呈现 actin阳性的癌巢的上皮也多零星散在( 2. 7%)或断续性分布(0.8%)。各组之间阳性细胞的分布方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提示: actin免疫组化检测可用作评估乳腺 AIDH程度及重度
张帆马鸿达赵天如曹群王欣任志勇张乃鑫
关键词:乳腺肿瘤上皮增生肌动蛋白类病理癌前病变
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p53、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肌动蛋白的表达被引量:3
2000年
张帆马鸿达张乃鑫赵天如曹群王欣任志勇
关键词:P53蛋白PCNA肌动蛋白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恶变潜能的量化评估
2000年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AIDH)恶变潜能的量化评估方法。方法 :应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正常乳腺组织 10例 (正常组 ,NB)、乳腺导管上皮单纯性增生 33例 (增生组 ,IDH )、非典型增生 2 7例 (非典组 ,AIDH)和浸润性导管癌 37例 (导管癌组 ,IDCa)进行细胞DNA含量 (DI)及倍体分析、细胞核形态学计量。结果  1.在NB、IDH、AIDH和IDCa各组 ,DI及倍体分析参数 3- 4c %、5c %、>5c %均依次显著增高 (P均 <0 .0 1) ,2c %依次显著降低 (P <0 .0 1) ;核形态学参数 [核面积 (ar)、核周长 (ci)、核长径 (dl)、核短径 (ds)、核形状因子 (df) ]均依次显著增加 (P均<0 .0 1)。除 3- 4c %外 ,两类参数在非典组与导管癌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2 .ar、ci、dl、ds和df分别与DI、3- 4c %、5c %、>5c %呈显著正相关 ,与 2c %呈显著负相关。 3.根据图像分析ar、df、DI、2c %、5c %和 >5c % 6项指标的计量结果 ,建立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导管癌的判别方程 :Ya =- 2 76 .148+ 0 .12 3ar + 4 96 .832df + 10 9.330DI + 1.50 1(2c % ) - 0 .4 59(5c % )- 2 .2 87(>5c % ) ;Yc =- 2 82 .12 6 + 0 .154ar + 4 99.6 4 1df + 111.753DI + 1.4 2 3(2c % ) - 0 .2 2 1(5c % ) - 2 .36 7(>5c % )结论 ?
曹群马鸿达王欣赵天如张帆张乃鑫
关键词:乳腺肿瘤
图像分析和凋亡检测评估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恶变潜能的研究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IDH)是乳腺癌前病变.估测AIDH的恶变潜能和判断乳腺交界性增生病变良恶性质在乳腺癌早期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应用图像分析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TdT...
曹群
关键词:乳腺癌
乳腺癌中白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
王健马鸿达孙燕谷彦军曹群古强
关键词:乳腺癌白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树突状细胞
文献传递
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s,DC)和T细胞的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探讨DC在乳腺癌局部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乳腺癌中S100+DC、HLA-DR+DC、CD 1a+DC(DC三参数)、CD 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和c-erbB-2表达情况。结果S100+DC和HLA-DR+DC浸润密度在癌巢内均显著低于癌巢周围(P值均<0.001),而CD 1a+DC浸润密度在癌巢内显著高于癌巢周围(P=0.001);S100+DC、CD 1a+DC和CD 45RO+T细胞浸润密度在低分化病例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病例(P值均<0.05);S100+DC浸润密度与组织学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s=0.286,P=0.042);CD 1a+DC阳性表达率在肿瘤≤2 cm的病例显著高于肿瘤>2 cm的病例(P<0.05);DC三参数及CD 45RO+T细胞阳性表达率和浸润密度与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c-erbB-2表达情况均无关。结论DC三参数在乳腺癌中分布部位不同,可标记不同成熟状态的DC,综合检测DC三参数可更全面地反映乳腺癌局部免疫状态。
谷彦军马鸿达曹群古强
关键词:树突细胞
凋亡与增殖及其调控基因表达在直肠癌术前放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2004年
目的 :通过检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放疗前后凋亡、增殖指数以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 ,探讨直肠癌自发性凋亡及放射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分析 2 3例接受术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UNEL法观察放疗前活检标本及放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取标本的p5 3、p2 1、PCNA、bcl 2、bax等表达情况。结果 :放疗前活检标本中凋亡指数为 2 8± 1 4,而放疗后标本中凋亡指数为 4 9± 1 3 ,P <0 0 1。放疗后p5 3、p2 1、bcl 2、PCNA染色阳性率较放疗前均下降 ,而bax表达阳性率由放疗前的 3 4 8%上升到放疗后的 65 2 %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在放疗前活检标本中 ,p5 3 ( -)p2 1( +)组的凋亡指数为 4 2± 1 0 ,高于p5 3 ( +)p2 1( -)组的 2 3± 0 6,P <0 0 5。放疗后手术标本中 ,p5 3 ( -)p2 1( +)组的凋亡指数为 5 8± 1 5 ,高于p5 3 ( +)p2 1( -)组的 4 3±0 6,P <0 0 5。结论 :在直肠癌组织的自发凋亡和放射性凋亡过程中 ,p5 3 /p2 1途径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bax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邢力刚常力方于金明李菁曹群张培达张作兴
关键词:基因P53基因基因表达脱噬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