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智媛

作品数:35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胆汁
  • 12篇胆汁性
  • 12篇原发性
  • 12篇肝硬化
  • 11篇原发性胆汁性
  • 11篇病理
  • 8篇病理学
  • 7篇胆汁性肝硬化
  • 7篇原发性胆汁性...
  • 7篇自身免疫
  • 7篇肝炎
  • 6篇自身免疫性
  • 6篇综合征
  • 6篇免疫性
  • 6篇肝病
  • 5篇胆管
  • 5篇胆管炎
  • 5篇抗体
  • 4篇自身免疫性肝...
  • 4篇免疫性肝炎

机构

  • 20篇昆明医学院第...
  • 14篇昆明医科大学
  • 8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昆明市第一人...

作者

  • 35篇徐智媛
  • 27篇杨晋辉
  • 18篇尧颖
  • 12篇尤丽英
  • 12篇胥莹
  • 8篇陈学平
  • 7篇高建鹏
  • 7篇杨黎宏
  • 7篇杨婧
  • 7篇唐映梅
  • 5篇申丽娟
  • 5篇程宇
  • 4篇吴华美
  • 4篇王辉
  • 3篇程宇
  • 2篇郭涛
  • 2篇王辉
  • 2篇李艳
  • 2篇杨婧
  • 2篇王园园

传媒

  • 8篇胃肠病学和肝...
  • 7篇肝脏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云南医药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水平在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25只),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中D-乳酸、DAO和内毒素水平,分别用HE染色及电镜观察大鼠回肠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大鼠血浆D-乳酸、DAO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回肠黏膜明显萎缩,部分绒毛断裂、脱落。结论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出现明显障碍。
徐智媛尧颖程宇吴华美尤丽英杨晋辉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组织学
实验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肝损伤大鼠血浆及肠道组织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的动态变化,探讨肝损伤时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的损伤情况。方法1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15只大鼠作为急性肝损伤组(B组),25只大鼠作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组(C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回肠组织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动态变化,HE染色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细胞形态和亚细胞的结构变化。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C组大鼠血浆D-乳酸活性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4.32±1.13)mg/L和(11.62±5.44)mg/L对比(0.77±0.25)mg/L,P〈0.05;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0.81±0.26)U/ml和(0.62±0.22)U/ml对比(0.47±0.11)U/ml,P〈0.05;回肠二胺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B、C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浆及肠组织内毒素活性与A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C组则明显高于A、B两组(P〈0.05)。HE染色发现C组存在大片肝细胞坏死,回肠黏膜明显萎缩,部分绒毛断裂、脱落或相互融合,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电镜观察可见肠黏膜微绒毛稀疏脱落,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结论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在肝损伤早期即可以明显升高,是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指标,内毒素血症是肝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
尧颖徐智媛陈学平申丽娟高建鹏尤丽英杨晋辉
关键词:肝损伤组织学二胺氧化酶内毒素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DI-ALH)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特殊临床表型,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多数时候通过肝组织活检也无法直接区分,因此正确鉴别DI-ALH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临床实践中的重难点。本文总结了DI-AL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预后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此类疾病的诊治思路。
李勤荣尧颖徐智媛
关键词:治疗学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王霞杨晋辉郑梦瑶江婷徐智媛马红琳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乙型肝炎
6O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及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改变。患者全部定期随访,选择年龄、性别、白蛋白、胆红素、肝组织学分期5个可能对该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PBC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1,平均年龄(52.5±9.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61.6%)、乏力(51.6%)、纳差(43.3%)、皮肤瘙痒(25%)。88.3%(53/60)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242.3±137.1)U/L和(250.6±216.1)U/L,而血清ALT、AST水平仅轻或中度升高,分别为(185.8±269.1)U/L和(172.5±163.6)U/L,53.3%(32/60)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59.6%(28/47)的患者血清IgM升高,68.3%的患者(41/60)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42例患者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早期(I、Ⅱ期)占33.3%,晚期(Ⅲ、Ⅳ期)占66.6%。随访:5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3例)或上消化道出血(2例),45例生存,10例失访,平均生存期为3.92年。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年龄、胆红素、肝组织学分期。结论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可改进预后和生存质量。
尧颖徐智媛高建鹏陈学平申丽娟杨黎宏尤丽英杨晋辉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病理学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2021年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表现以乏力、黄疸、皮肤瘙痒最为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诊疗中发现PBC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与骨代谢障碍有关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不清,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骼肌减少、降钙素调节障碍、胆汁淤积等多项因素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目前尚无有效的PBC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多借鉴绝经后骨质疏松经验,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仍是对PBC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管理的最大挑战。本文概述了PBC合并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尹月姗徐智媛杨晋辉
关键词:骨质疏松病理机制
青少年Meckel憩室并出血二例
2012年
例1,男,17岁,因"便血4 d"入院。体检:T 36.3℃,P 148次/min,R 17次/min,BP 100/40 mm Hg,神清,贫血貌,入院急查血常规示:Hb 85 g/L,予积极抑酸、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入院45 min解暗红色血便2次共500 ml。胃镜下见胃体、胃窦前壁大片状黏膜下出血,
沙凤尤丽英杨晋辉杨婧程宇徐智媛
关键词:MECKEL憩室并出血青少年入院黏膜下
非病毒性肝病169例肝脏穿刺活检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非病毒性肝病是指数十种嗜肝病毒感染以外的肝脏疾病的总称,病因涉及免疫、酒精、药物、寄生虫感染、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实验室检查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明确诊断困难,是构成“不明原因肝损伤”的主要病种。近年随着肝脏穿刺(简称肝穿)活检术的广泛开展及病理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本组疾病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本研究拟回顾分析昆明两家综合性医院169例非病毒性肝病患者肝活检资料,探讨非病毒性肝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更好地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治。
尧颖申丽娟胥莹杨晋辉高建鹏余小鸣王辉田建军徐智媛
关键词:非病毒性肝病肝脏穿刺活检肝脏疾病嗜肝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肝功能异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50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观察分析50例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PBC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平均年龄(53.2±1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64%)、乏力(60%)、尿黄(52%)、纳差(48%)、皮肤瘙痒(25%)。大多数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2例患者(64%)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16例患者(32%)血清IgM升高。64%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共有28例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14.2%,晚期(Ⅲ、Ⅳ期)占85.8%。结论 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为黄疸,部分早期患者可无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
尧颖王园园胥莹王辉高建鹏程宇徐智媛
关键词:原发性自身抗体
gp210抗体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征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临床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主要根据黄疸、瘙痒等症状,结合高碱性磷酸酶(ALP)及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阳性确立诊断。但PBC的发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或患者有症状而抗AMA—M2阴性,为PBC诊断带来困难。有研究结果显示,抗核包膜蛋白gp210自身抗体是PBC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其特异性达到96%,极少出现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患者。
杨婧杨晋辉尤丽英徐智媛杨黎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