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媛媛

作品数:37 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基因
  • 15篇白血
  • 15篇白血病
  • 14篇急性
  • 13篇细胞
  • 12篇骨髓
  • 10篇髓系
  • 10篇急性髓系
  • 8篇融合基因
  • 8篇病患
  • 7篇增殖
  • 7篇增殖性
  • 7篇骨髓增殖
  • 7篇白血病患者
  • 6篇突变
  • 5篇预后
  • 5篇髓系白血病
  • 5篇肿瘤
  • 5篇急性髓系白血...
  • 4篇性疾病

机构

  • 35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云南省第二人...
  • 2篇高淳县人民医...
  • 2篇济南市第四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37篇徐媛媛
  • 25篇于力
  • 20篇高丽
  • 19篇丁一
  • 15篇王莉莉
  • 14篇王全顺
  • 13篇靖彧
  • 8篇王楠
  • 7篇高春记
  • 7篇王莉莉
  • 6篇周敏航
  • 5篇马超
  • 4篇管立勋
  • 4篇薄剑
  • 3篇曹婷婷
  • 3篇窦立萍
  • 3篇姜孟孟
  • 3篇谷振阳
  • 3篇杨华
  • 3篇李惠民

传媒

  • 20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第13届全国...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多重PCR方法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25种NUP98相关融合基因快速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运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进行NUP98相关融合基因检测,为急性白血病(AL)的诊治、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对529例AL患者(其中ANLL患者260例,B-A...
靖或高丽徐媛媛丁一刘春娣马超王莉莉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关键词: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
文献传递
基于靶向二代测序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突变谱的临床及生物学意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髓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以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和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高风险进展为特征...
徐媛媛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谱预后评估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被引量:3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杨华朱成英王全顺牛建花张琪朱海燕姚子龙徐媛媛靖彧于力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白细胞血症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 V617F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中已明确bcr-abl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但bcr-abl阴性MPD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多宗实验研究报道该类MPD疾病有高频获得性JAK2V617F点突变,并通过小鼠骨髓移植实验证实了该突变确实可引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生,提示JAK2V617F点突变在MP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JAK2及JAK2V617F点突变及其检测方法,JAK2V617点突变与MPD的发病关系,临床相关性及与其他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徐媛媛李惠民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
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08年
目的 探讨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病特点为脾脏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示该类细胞属B淋巴细胞,脾脏病理示以白髓浸润为主.如无临床症状可观望.单用氟达拉滨、脱氧助间型霉素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伴病毒感染的患者使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结论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
徐媛媛李惠民胡杰李斌何迪喻镁佳
关键词:淋巴瘤毛细胞
维奈克拉联合高强度化疗方案序贯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FLAG+伊达比星(IDA)方案对第1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第1次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3岁,诊断为AML,经过诱导化疗及巩固化疗后复发,挽救化疗无效,遂在复发状态下进行第1次allo-HSCT;移植后4个月患者再次复发,在给予挽救性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给予维奈克拉+FLAG+IDA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CR),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阴性,遂给予第2次allo-HSCT,并于+60天给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巩固治疗。随访至移植后3个月余时,患者仍为CR和MRD阴性。结论分子靶向药物维奈克拉与FLAG+IDA方案联合对第1次allo-HSCT后复发的AML患者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第2次allo-HSCT可以作为年轻的第1次allo-HSCT后复发AML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郑文帅谷振阳管立勋程龙灿谭敏狐亚磊徐媛媛王全顺扈江伟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
利用多重PCR技术进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8种融合基因筛查及临床意义
<正>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进行RARA相关融合基因检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治、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多重PCR方法对51例AP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8种RARA融合...
徐媛媛高丽丁一王莉莉马超靖彧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文献传递
伴CBFB-MYH11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伴CBFB-MYH11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293例AML中12例伴CBFB-MYH11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结果表明,在293例AML患者中伴CBFB-MYH11者占4%(12/293);本组12例发病中位年龄为32.5(21-57)岁;FAB分型为M4Eo 8例(66.7%),M4 4例(33.3%);初诊时中位白细胞数为19.8×109/L(2.46-164.3×109/L),WBC数的大于100×109/L者占16.7%(2/12);12例患者中,经1个疗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者10例(83.3%),经2个疗程治疗达CR者2例(16.7%),总CR率为100%;5年的RFS率和OS率分别为80%和83%。结论:伴CBFB-MYH11的患者多为FAB分型中的M4Eo或M4型,细胞多表达CD33、CD34、CD117、HLA-DR、CD15、CD64、CD14,伴CBFB-MYH11者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高,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长。
曹婷婷周敏航袁磊王倩窦立萍徐媛媛王楠王莉莉于力靖彧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MDS分子遗传学基础
2009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MDS发生的主要遗传学事件包括染色体改变和基因异常,主要涉及到5、7、11、12、13、20号染色体。近年研究发现,一系列信号分子异常在MDS发生中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高丽丁一徐媛媛王莉莉于力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改变基因异常
多重PCR快速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BCL2/IGH与BCL6/IGH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点都有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PCR技术在DLBCL患者骨髓BCL2/IGH及BCL6/IGH等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利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80例初治DLBC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BCL2/IGH及BCL6/IGH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0例患者骨髓标本中携带目的融合基因共12例,阳性率为15%;其中BCL2-IGH阳性患者为6例,BCL6-IGH阳性患者为6例。DLBCL患者携带不同的融合基因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结论:运用多重PCR方法对DLBCL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改善方法,使之对融合基因能做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对于DLBCL患者的诊断、协助分期、预后评估、微小残留病变的估测,指导临床治疗DLBCL有重要意义。
郭玥潞董丽丽高丽徐媛媛丁一王莉莉靖彧薄剑周敏航曹婷婷于力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重PCRBCL2BCL6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