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闳

作品数:202 被引量:123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文学
  • 11篇文化科学
  • 7篇艺术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军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文学
  • 7篇文化
  • 7篇小说
  • 7篇写作
  • 5篇叙事
  • 4篇艺术
  • 4篇批评家
  • 3篇野草
  • 3篇诗学
  • 3篇文艺
  • 3篇鲁迅《野草》
  • 3篇记忆
  • 3篇国文
  • 2篇大字报
  • 2篇电影
  • 2篇叙事人
  • 2篇叙事人称
  • 2篇叙事视角
  • 2篇样板戏
  • 2篇隐喻

机构

  • 59篇同济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作者

  • 67篇张闳
  • 1篇张莉
  • 1篇孙郁
  • 1篇胡彦
  • 1篇许纪霖
  • 1篇陈福民

传媒

  • 7篇文艺争鸣
  • 7篇中国图书评论
  • 6篇南方文坛
  • 6篇文艺理论研究
  • 5篇新世纪周刊
  • 4篇社会学家茶座
  • 3篇粤海风
  • 2篇人民论坛
  • 2篇大家
  • 2篇时代建筑
  • 2篇当代文坛
  • 2篇厦门航空
  • 1篇中国书法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新民周刊
  • 1篇小说评论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探索与争鸣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2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的隐喻
1991年
在一般修辞学里隐喻同明喻等一起,被划归到“比喻”这一修辞格之内。从构成上看,隐喻也具备有一般比喻所必备的要素:本体、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修辞学认为,明喻与隐喻的区别在于:明喻有一个比喻手段(“象”、“犹如”等)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而隐喻则没有。这一区别在诗学上是没有意义的。从诗学角度看,一些比喻虽然也使用“象”、“犹如”、“好似”等比喻手段来联结本体和喻体,但仍应视为隐喻。
张闳
关键词:比喻象征物波德莱尔隐喻反常化联觉
夜巴黎,或印象派的“城市之光”
2014年
1874年,巴黎一小撮举止落拓的年轻人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引起舆论大哗。这帮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从题材、手法、风格,乃至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都离经叛道,尤其是他们在处理光线和色彩等技法方面,与当时主流的油画传统大相径庭。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从来对这些标新立异的东西不屑一顾。掌握话语权力的学院派美术有意轻视和排挤这些年轻人,在各种大型展览上,让他们的作品落选。作品不能入选美展,这在巴黎这样的艺术之都,也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将无立锥之地。如果不及早改弦更张的话,那就只能在街头为路人、游客画画肖像,聊以糊口了。
张闳
关键词:印象派城市艺术家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话语权力
句子:终止或开始
1996年
我在这里要研究几个句子。我把对句子的研究看成是“诗学语言学”的基础。传统诗学,也就是所谓的“文艺学”,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意义和艺术效果,偶尔也会涉及作品的语言因素,但往往是将话语方式归结为“风格”范畴中加以探讨。除此之外,句法、句式仅仅是为了传达某一内容信息而采用的手段。当研究者一旦获取了这些信息之后,句子便可以像“药渣’一样地抛弃掉。这样,句子的功能便沦为一种“修辞”,而对句子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划给了一般语言学。 一般语言学自然会关注句子。句子是一般语言学的最大研究单位。句子中包含了语言学的全部成分,任意截取一个句段,即可完成语言学研究的全部工作。因而,一般语言学到句子为止。 诚然,我们也可以将一部作品看成是一个句子的扩大,但是(从诗学立场上看)
张闳
关键词:一般语言学句子结构文艺学话语方式枣树
“样板戏”的舞台艺术风格及其美学逻辑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张闳
关键词:艺术美学样板戏
消费叙事中的革命与情欲——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精神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乍一看,这部相当琼瑶化和韩剧化的言情片,很难同张艺谋联系在一起。但细心察看,还是能发现若干蛛丝马迹,比如男女主人公貌似纯真憨厚的夸张的咧嘴一笑,跟《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人物同出一辙。影片最后对女主人公的红色外衣的凸显处理,也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张艺谋的作品。尽管张艺谋曾经拍摄过《活着》这样的电影,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张艺谋要处理一部"文革"背景的故事,确实是一桩棘手的事情。
张闳
关键词: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情欲叙事
文学也要“娱乐至死”吗?
2006年
文化的“默多克时代”的到来   正如美国人比尔·盖茨在IT业领域的革命宣告了全球性的资讯时代的到来一样,澳大利亚人鲁贝特·默多克在传媒界的革命,则宣告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娱乐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娱乐至死吧!"--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文化号召力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鼓动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狂欢大舞台。
张闳
关键词:文学澳大利亚人资讯时代默多克传媒界
坑与塔——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小说中的政治神学及其修辞
2020年
一、乌托邦与基坑——苏维埃的空间神学乌托邦问题首先是一个空间问题。"乌托邦"一词本身即是一个空间隐喻,尽管它是一个否定的空间。当我们说"乌托邦空间"的时候,这本身却是一个悖论。它是这样一个"空间"——一个将虚与实、有与无、梦幻与现实、狂想与实践等对立的范畴螯合在一起的怪异空间。它的存在即是虚无,而且,它将子虚乌有视作实体,并且由此派生出种种变体。
张闳
关键词:政治神学空间隐喻
桥与门“新三届”群体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
2015年
"新三届"指"文革"后1977年、1978年、1979年入学的三届大学生。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新三届"群体对"文革"后社会文化的断裂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同时,他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新文化"的开创者,对曰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持续的、久远的影响。考察这一群体在当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不仅对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张闳
关键词:高考文化传承新文化
“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潮——2007年文化现象批判被引量:19
2007年
"泛娱乐化"是2007年文学和文化界最突出的现象。无论是文化界还是学术界,都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娱乐化运动中。一方面,百家讲坛的兴起,标志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新说书运动"正在展开,这是有关古典的时尚消费,虽然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青睐,但是并不能拯救传统文化,相反加速了传统文化经典的垃圾化;另一方面,出版商和作家的合谋,让文字垃圾快速市场化;垃圾制造者和垃圾消费者,共同造成了文化生态圈的劣质化和粗陋化现状。
张闳
关键词:娱乐至死
阅读的嬉戏——2006年读书札记
2006年
阅读是这样一种吊诡的游戏:它既是通途,又是障碍:既是解放。又是囚禁。当我们置身于阅读当中时,就开始深陷于这一悖谬之境。我们试图通过书籍和知识构筑一条通往自我意志解放的路径,然而,那些越来越多的书籍同时也在我们目前,在我们的书柜里、书桌上,乃至头脑中,堆砌起一道又一道坚固的墙垣。它是那样的脆弱轻薄,被清风随意翻卷,被蒙童随手撕碎。被时光消蚀得泛黄发脆,在火焰中转瞬间化为一撮灰烬。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坚硬沉重。承载着字、词、语句所围筑起来的纸的城堡,比任何石头的城堡还要坚固。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之后,语句的石头依然牢不可破。
张闳
关键词:读书札记嬉戏书籍城堡语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