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翠梅

作品数:20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5篇南海北部
  • 5篇凹陷
  • 4篇海洋地质
  • 3篇东南
  • 3篇琼东南盆地
  • 3篇珠江口盆地
  • 3篇陆缘
  • 3篇储层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断层
  • 2篇张裂
  • 2篇深水
  • 2篇南堡凹陷
  • 2篇南海北部陆缘
  • 2篇被动陆缘
  • 1篇地层
  • 1篇地震仪
  • 1篇东段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0篇张翠梅
  • 10篇苏明
  • 5篇孙珍
  • 3篇张成
  • 3篇刘晓峰
  • 3篇李鹏春
  • 3篇何云龙
  • 3篇姜涛
  • 2篇赵中贤
  • 2篇李琦
  • 2篇赵明辉
  • 2篇解习农
  • 2篇丛晓荣
  • 2篇杨睿
  • 1篇智凤琴
  • 1篇任建业
  • 1篇孙志鹏
  • 1篇孙龙涛
  • 1篇柳保军
  • 1篇吴楠

传媒

  • 4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内江科技
  • 1篇天然气勘探与...
  • 1篇承德石油高等...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南方能源建设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水峡谷体系控制因素分析——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为例被引量:32
2014年
利用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详细解剖了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积背景对琼东南盆地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控制.晚中新世以来的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坡区的沉积物易发生失稳,从而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充填提供了物源.峡谷内部的2套沉积物:浊流沉积体和块体搬运复合体,分别来自西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不同部位沉积物供给能力的差异,导致峡谷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充填结构和样式.11.6 Ma时期构造变革事件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盆地东部形成的轴向"限制型"小型盆地可视为中央峡谷体系的雏形.5.7 Ma时期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的活动,将增强莺-琼盆地交界处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并向浊流发生演变,形成深水浊积水道.南部隆起的存在对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物起到了"遮挡"的作用.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沉积物供给和盆地东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引起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回春",大量垮塌沉积体的发育将进一步加剧峡谷的"负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不同区段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西北部物源的供给和红河断裂带在5.7 Ma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头部区域浊积水道的形成和发育;西北部物源、北部陆坡的沉积物供给、构造地貌特征等,控制了峡谷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影响了峡谷内部的充填结构;盆地东部11.6 Ma时期的构造变革和长昌凹陷有限的沉积物供给能力是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主控因素.
苏明张成解习农王振峰姜涛何云龙张翠梅
关键词:相对海平面变化琼东南盆地
“构造–沉积分析”及其在沉积盆地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构造沉积分析是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来精细刻画同沉积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构造与沉积作用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分析思路。与构造地层学相比,构造沉积分析更强调三维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应用,突出构造活动与沉积过程、沉积充填的动态响应。作者分别从同沉积构造的精细解剖、构造对沉积过程的控制和构造与沉积充填的响应等3个方面展示了近年来构造沉积分析的新思想和新进展。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生长地层法、粒度分析法、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等手段在构造沉积分析中的应用,指出构造沉积分析方法在构造过程与沉积产物复杂性研究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深化。
张翠梅刘晓峰任建业苏明
关键词:三维地震盆地分析
南堡凹陷边界断层及成盆机制被引量:16
2012年
边界断层特征对于盆地演化历史与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边界西南庄断层(XNZF)和柏各庄断层(BGZF)的关系,通过边界断层不同区段上产状、活动差异性分析以及与沉积中心和同沉积断层的空间匹配关系,揭示盆地古应力场演化和边界断层的性质,提出南堡凹陷的成盆机制。地震水平切片、重力异常分布和地震剖面显示了XNZF和BGZF在交汇处连续过渡,不存在主次分级和相互切割,表现为同一条断层(简称为西—柏断层)。但西—柏断层的XNZF区段断层倾角小,走向曲折,断面弯曲;BGZF则相反,倾角大,走向和断面平直。边界断层古落差的计算表明,XNZF古近纪整体活动强烈,BGZF仅始新世末期—渐新世在高柳构造带活动强烈。对比同沉积断层、沉积中心与边界断层三者的空间匹配关系发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沙河街组二段(Es2)沉积时期,受NE向同沉积断层控制,沉积中心呈NE向展布,说明盆地呈NW向伸展;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Es1)—东营组(Ed)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展布有NE和NW两个方向,盆地NW向断层左旋走滑作用强烈,并伴随NW向伸展;新近系馆陶组(Ng)沉积以来,沉积中心受NEE和NW断层联合控制,表现为持续的走滑伸展作用。相应地南堡凹陷应力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弱转换伸展期、强转换伸展期和稳定转换伸展期。研究认为XNZF沿BGZF左旋走滑方向上的伸展形成了南堡凹陷,提出了南堡凹陷古近纪新成因模式——转换伸展断层终止盆地模式。
张翠梅刘晓峰
关键词:边界断层古近纪南堡凹陷
济阳坳陷罗151井区火成岩储层特征被引量:3
2006年
罗151火成岩油气藏岩性复杂、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强,储层评价困难。通过岩心观察、电镜扫描等基础资料分析和储层物性资料的对比分析,对罗151火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后生改造等做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压汞测试技术,分析各相带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根据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划分各类储层。研究表明,孔隙结构上,角岩物性较好;辉绿岩中心带上边缘带次之;侵入岩下部接触带辉绿岩难以形成有利储层。通过对罗151井区火成岩储层特征研究,完成了优质储层预测,为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张翠梅李琦苏明
关键词:火成岩油藏储集层特征储集层预测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珠江组关键地质界面SB21的识别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荔湾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南部的一个超深水凹陷,其结构特点、沉积过程研究是认识被动陆缘演化的重要内容.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沉积追踪与对比,一个特征明显且全区可追踪的地质界面——SB21界面被识别出.该界面上下揭示出多种沉积现象:北部剥蚀区、中北部的沉积物过路区、中南部冲沟和沉积物波叠置区、南部的沉积物堆积区.推测这种沉积样式的多样性与发生在23.8Ma前后的白云运动有密切关系,该构造运动造成荔湾凹陷的差异性沉降,主要表现为荔湾凹陷中南部的快速沉降,导致凹陷北部及中东部的相对抬升.该期构造运动使原有的沉积平衡发生改变,造成沉积物的再分配,沉积物从北部剥蚀区经过路区向中南部堆积区运移.自东向西发育的冲沟,推测与该时期差异沉降导致中东部近南北走向的相对隆起与西侧沉降区的差异沉降,以及有来自凹陷东北角的物源叠加作用有关.SB21界面的沉积反射特征研究,揭示了洋陆边界复杂多变的沉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我们认识更大区域的构造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帮助.
刘思青张翠梅孙珍庞雄申俊邱宁
关键词:珠江组沉积物波海底扇珠江口盆地海洋地质
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构造裂缝是古岩溶发育的基础。由于裂缝分布的复杂性,其识别和分布预测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在对和田古隆起地质背景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裂缝形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裂缝发育程度、褶曲作用和断层活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裂缝发育定量判别的依据。本文利用VSD(裂缝空间描述)技术刻画不同地质时期裂缝发育状况,提出发育裂缝部位,纵张裂缝发育区集中于玛4井、山1井和玛南东段,断裂裂缝发育区有玛南断裂带西段,罗南1井两种裂缝均较发育,它们是古岩溶发育的有利部位。
杜永灯张翠梅
关键词:VSD技术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2024年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赵明辉袁野张佳政张佳政张翠梅王强孙珍孙珍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南海北部陆缘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为了研究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通过对沾化凹陷泥岩孔隙和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分析指出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以泥岩孔隙喉道、微裂缝、干酪根网络和断层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并经历了泥岩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受这些特征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存在于超压泥质岩微裂隙带和断裂带附近。
智凤琴李琦樊德华张翠梅
关键词:泥岩裂缝油气藏油气运移沾化凹陷孔隙喉道泥质岩异常高压
南海北部陆缘结构及构造-岩浆演化被引量:3
2022年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独特的远端带结构,以“裂谷宽、基底厚和地貌起伏”为主要特点,显著有别于经典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张裂陆缘.为了解释陆缘结构的成因,综合已有研究进展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成果,对南海北部陆缘基底性质进行了调研,探讨了拆离断层和岩浆作用的特点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38 Ma之前南海北部大范围发育核杂岩构造,并伴随大量岩浆侵入到中下地壳;岩浆作用一方面加剧了地壳的韧性变形,导致应变无法集中而在多个地方同时发育大型拆离,另一方面对拆离面和减薄的基底进行了强烈改造.最终提出同张裂期就位的岩浆作用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是形成南海北部宽裂谷陆缘的关键,深化了对陆缘结构、变形过程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理解.
张翠梅孙珍孙珍庞雄赵明辉
关键词:拆离断层岩浆演化海洋地质学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水深数据和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刻画。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呈NEE向分布于长昌凹陷中央,峡谷具有相对笔直的通道,较为狭窄,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V型"形态,两侧发育陡峭的峡谷侧壁;东段峡谷的内部充填沉积物由滞留沉积体、块体流-席状砂复合体、浊流沉积体和垮塌沉积体构成,垂向上显示出多期的形成演化过程。形态特征和充填结构表明,盆地东段峡谷主要受到该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于晚中新世早期的长条状负地形为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限制了盆地东段峡谷的形态特征,该地貌特征将持续影响峡谷内部的沉积物输送和堆积样式。更新世以来充分的沉积物供给在陆架坡折处形成了大量的陆坡峡谷,沉积物以垂向输送的方式沿着坡降向下运移,在下陆坡位置形成现代深水扇,并被现今中央峡谷的头部区域所捕获,在地貌特征的限制下,沉积物将发生转向输送,沿着盆地东段峡谷的走向,自西向东发生轴向运移。盆地东段构造控制型峡谷是造成琼东南盆地东西部中央峡谷体系在形态和充填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内3种不同的现代沉积物输送方式,对于更好地理解盆地西部沉积物运移和西段峡谷的形成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指示和对比意义。
苏明姜涛张翠梅张成何云龙王振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