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永超

作品数:1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哲学
  • 4篇思维
  • 3篇中国哲学
  • 3篇思维方式
  • 3篇教育
  • 2篇大学教育
  • 2篇大学教育理念
  • 2篇德性
  • 2篇学问
  • 2篇知识论
  • 2篇死亡哲学
  • 2篇四库
  • 2篇文化
  • 2篇西学
  • 2篇教育理念
  • 2篇教育思想
  • 2篇方法论
  • 2篇冯友兰
  • 2篇《四库全书》
  • 2篇传统教育

机构

  • 14篇郑州大学
  • 3篇辅仁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5篇张永超
  • 1篇刘君莉

传媒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州学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清华西方哲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哲学分析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 1篇关东学刊
  • 1篇四库学
  • 1篇第一届京津高...

年份

  • 5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中释西何以可能?——《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文献的分类问题探微被引量:1
2017年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中介中西文化得以再次交会,《四库全书》对西学文献之收录囊括了天文、地理、音乐、历算、水利、伦理学等56种著作。基于《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的看法与评价,可以看到其误解有三:第一,学术不分,以术为学舍本逐末;第二,宗教迷雾,佛耶混同、误把天主等同祆神;第三,愚昧自封,误以西学源自中国。此种误解的深层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歧异,一种思维模式注重即体即用,道器不离;不做感性与理性的明显区分,更强调直觉、体悟,不重视语言、逻辑和论证,注重力行和实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则是二分的思维,注重分别,注重分科治学,注重怀疑、探究、推理、论证;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注重对本性和偶然、精神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创造者和创造物的区分,因此追求对一、对永恒的理性探求和追寻。
张永超
关键词:《四库全书》思维方式
中国知识论传统是“历史缺乏”而非“现实忽略”——对陆建猷教授批评之回应被引量:3
2013年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行。因为,目前哲学领域之所用术语、理论、问题方法多是在中西对比语境下提出的,抛开西方哲学,纯粹中国哲学之研究暂无可能。
张永超
关键词:知识论内圣外王直觉
论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探寻——兼评崔大华先生新作《儒学的现代命运》被引量:1
2014年
儒家思想的现代命运问题实质为儒家传统所确立的价值原则及其生活伦理能否适应现代生活的合法性危机,所以儒学的现代命运不在于形而上学思辨体系的创建,也不仅仅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它作为生活方式建构者的生命力是否能够继续发挥安身立命的作用。面对以科学、民主、法治为主导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原则,儒家思想当有明确和自觉的角色定位,那便是公德、私德的明确划分、法治契约理念的重建,从根本上讲是以注重论证、合乎逻辑、为学问而学问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引进。
张永超
关键词:儒学
“第一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会议综述被引量:1
2017年
2016年11月12日,“第一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死亡研究所筹建倡议会议”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雷爱民博士和郑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永超博士发起,有来自内地、台湾、澳门30多位专家学者、学生、医护人员应邀参会并演讲。本次会议是中国内地第一届以“死亡”为主题,围绕生死学、死亡哲学、生死教育等相关议题展开的专题研讨会,旨在直面当代中国对于死亡问题研究不足、
刘君莉张永超
关键词:死亡哲学博士后
“新文化”语境下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及其重建可能——兼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价值与限度被引量:2
2017年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异质他者"的预设不合法。此种方法论困境主要体现在冯友兰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典范"系统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学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胡适为"开山"而冯友兰为"典范",然而两种评价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从哲学界定以及方法论角度看,胡冯不是承继关系,而是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两种不同的路数。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研究而言,我们需要重估胡适所尝试开创的出路。具体而言:研究侧重上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某种学说为标准,思维方式上要开放自我主体性、自觉培育理性思维方法,文化比较上要自觉分清不同的问题域,方法运用上要依据问题域选择对应的方法并明了限度。
张永超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问题域冯友兰
谭嗣同“华夷之辨”与文化三期说
2013年
中国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三期说"有其特殊含义:"器物"指的是洋务运动之船坚炮利、声光化电(包括设局译书);"制度"指维新、辛亥之立宪共和;而"文化"则是"全人格的觉悟"也即将"中国文化根本打倒"的"全盘反思传统"取向。而谭嗣同"华夷之辨"思想则以"文明教化"为标准,他对"华"和"夷"的评价有变化,但是对"华夏"之文化根本"圣道"是始终维护的,这与"三期说"中"全盘反思传统"的态度截然相反。
张永超
关键词:谭嗣同华夷之辨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社会公正与政治秩序”问题研究述要及其反省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社会公正与政治秩序”问题的研究现状特征具体表现为:其一、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种显学;其二、关于“政治秩序”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虽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在研究规模与深度上还远远不够;其...
张永超
关键词:社会公正政治秩序公共利益
文献传递
20年来两岸学界关于“生死问题”的不同进路及其比较
2015年
生死问题构成人生的起点与终点。学界关于"生死问题"的研究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大陆学者段德智与郑晓江等分别基于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儒释道精神所做的关于"西方死亡哲学"和"中国生死智慧"的进路,在生死观探讨中,大陆学者也逐渐由生死智慧走向"生命教育";第二条线索起源于美国的"死亡学"传统,华人学者傅伟勋教授接续此"死亡学"传统并将其创造性的引向台湾学界,这便是"生死学"学科的确立。尽管大陆与台湾关于"生死学"的研究进路不同,但最终都走向"生命关怀"和"生死教育"。
张永超
关键词:死亡哲学生死学生命教育
中国知识论传统缺乏之原因被引量:8
2012年
一、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知识论传统”? 就中国学问的传统分类来说,很难找出哪一门类为知识论,也很难说哪一学派专门研究“知识之所以为知识”。金岳霖先生说:“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那种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金岳霖,1990年,第352页)并说:“中国哲学家没有一种发达的认识论意识和逻辑意识,所以在表达思想时显得芜杂不连贯,这种情况会使习惯于系统思维的人得到一种哲学上料想不到的不确定感”。
张永超
关键词:中国哲学知识论系统思维金岳霖
冯友兰思想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路径
2015年
冯友兰思想研究在当前学界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匮乏、研究方法缺失和研究目的模糊;此种困境不是具体的文本选择、问题筛选等疑惑,而是面临着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化。困境形成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脱离了冯友兰等前辈学者所经验的社会语境及他们遭遇的问题意识,历史无法重演,对于冯友兰等学者思想的研究可能性出路在于回归生活的问题意识、基于理性的研究方法及融会中西的开放眼光。因此发掘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接续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主要路径。
张永超
关键词:新理学方法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