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勇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菏泽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4篇关节
  • 4篇关节置换
  • 3篇全髋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疗效
  • 2篇植骨
  • 2篇植骨治疗
  • 2篇置换术
  • 2篇中长期疗效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微粒
  • 2篇骨不连
  • 2篇骨髓
  • 2篇骨折后
  • 2篇长期疗效

机构

  • 9篇菏泽市立医院

作者

  • 9篇张勇
  • 4篇黄晓楠
  • 2篇张善地
  • 2篇肖珍云
  • 2篇王奇
  • 1篇毛仲轩
  • 1篇张翠琳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山东医学高等...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普通骨加松质微粒骨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
张勇张善地肖珍云毛仲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四肢骨折特别是暴力创伤越来越大,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却不断增加,骨折骨不连现在已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并发症,而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却是方法较多,但仍未摆脱加强或改善骨折部位的复位固定植骨技术,各家报道疗效有较...
关键词:
关键词:骨折骨不连骨折并发症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引量:7
2004年
张勇
关键词:单臂外固定支架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
全髋关节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髋关节表面置换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1例(61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和髋关节表面置换组(30例),术后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5.5年,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全髋关节置换组3髋有X线片透亮区,1髋有局灶性骨溶解。髋关节表面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好。
张勇
关键词: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
三种方式置入植入物修复腰椎爆裂性骨折后的骨性融合及矫正度和功能恢复被引量:10
2014年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腰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0.05)。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患者操作时间、出血量较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明显减少(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在骨性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
黄晓楠张勇
关键词:植入物前路爆裂性骨折内固定器
普通骨加松质微粒骨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7例不同部位骨不连的患者,采用更换内固定、在普通植骨的基础上加松质微粒骨髓骨植骨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X线片复查。结果 37例患者均在10月内达到骨性愈合。结论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疗效确切,是治疗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
张勇张善地肖珍云
关键词:植骨骨不连
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中长期疗效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中长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重点观察磨损、骨溶解、陶瓷碎裂发生率。[方法]2001年5月~2005年5月,共142例(148髋)在本院行陶瓷对陶瓷THA治疗。平均年龄57.2岁(23~81岁),平均随访8.8年(7~12年)。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7髋(52%)、髋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36髋(24.3%)、股骨颈骨折18髋(12.2%)、类风湿关节炎15髋(10.1%)及化脓性髋关节继发关节退变2髋(1.4%)。评估患者术后临床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大腿及腹股沟疼痛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重点观察是否有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陶瓷碎裂。[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8.3分(10~7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2.5分(79~100分)。在末次随访时,有4髋(2.7%)出现腹股沟部疼痛,6髋(4.2%)出现大腿疼痛,这些患者均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松动。共29髋观察到假体周围有非连续性透亮线,其中股骨侧25髋(16.9%),髋臼侧4髋(2.7%)。观察到膜内成骨在股骨侧有95髋(64.2%),在髋臼侧有88髋(59.5%)。股骨侧和髋臼侧均未观察到骨溶解。有2髋(1.4%)出现髋臼杯倾斜角的改变,2髋(1.4%)髋关节脱位,1髋(0.7%)陶瓷头碎裂,1髋(0.7%)出现异响。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假体平均术后8.8年存留率为98.1%。[结论]陶瓷对陶瓷THA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较高的假体存留率。
黄晓楠张勇王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
第三代陶瓷关节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总结采用第3代陶瓷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5月-2005年5月采用第3代陶瓷关节假体行THA的142例(148髋)患者临床资料。男78例,女64例;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7.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3例(77髋),退行性骨关节炎35例(36髋),股骨颈骨折18例(18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15髋),化脓性髋关节后遗症2例(2髋)。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58.3±12.9)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12年,平均8.8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5±10.2)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25.29,P=0.00);4髋出现腹股沟部疼痛,6髋发生大腿疼痛。术后发生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2髋,髋关节脱位2髋,陶瓷股骨头碎裂1髋,陶瓷异响1髋。假体翻修率为1.35%(3/148)。X线片复查示,2髋出现髋臼假体松动,4髋发现不连续透亮线,88髋可见骨长入;25髋股骨柄假体周围见不连续透亮线,95髋可见骨长入,2髋出现皮质骨肥大,9髋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下沉均未超过2mm。结论采用第3代陶瓷关节假体行THA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以及较高的假体存留率。
黄晓楠张勇王奇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长期疗效
一种下肢可动外展防旋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肢可动外展防旋架,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其结构的特点是在半环架(1)与竖杆(5)间设有上弧杆(2)、下直杆(3),其分别连接半环架(1)两侧及竖杆(5)两侧成一框架,在竖杆(5)端设有上横杆(9)和下横杆...
张勇张翠琳
文献传递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x2=0.127,P>0.05)、合并疾病(x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黄晓楠张勇
关键词:氨甲环酸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