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颖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肝炎
  • 6篇HBV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病毒
  • 4篇肝癌
  • 3篇蛋白
  • 3篇胸腺素
  • 3篇胸腺素Α1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细胞
  • 3篇慢性
  • 3篇肝炎病毒
  • 3篇PRES1蛋...
  • 2篇血清
  • 2篇胚胎
  • 2篇相互作用
  • 2篇母婴

机构

  • 15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邮电大学

作者

  • 19篇张曦
  • 19篇孔颖
  • 18篇蔺淑梅
  • 17篇叶峰
  • 14篇杨雪亮
  • 11篇刘小静
  • 6篇陈云茹
  • 6篇唐甜甜
  • 4篇刘敏
  • 3篇王小清
  • 3篇陈天艳
  • 3篇赵英仁
  • 3篇张健
  • 3篇张凯
  • 2篇王维娟
  • 2篇金燕
  • 2篇刘昳
  • 2篇张树林
  • 2篇张凯
  • 2篇石磊

传媒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第八届全国肝...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EG-IFN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硬度值的影响
2013年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肝脏硬度值,了解抗病毒治疗对慢性HC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HCV感染者进行PegIFN联合RBV抗病毒治疗,以12周HCV RNA水平低于1000拷贝/ml为界限,分为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组(A组)和HCV RNA未低于检测下限组(B组),动态监测这两组患者0(基线)、12、24周的肝脏硬度值;同时在基线时检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硬度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12周,A组有44例患者HCV RNA<1000拷贝/ml,B组有16例患者HCV RNA≥1000拷贝/ml。基线时,两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A组组内比较,12周与基线无显著差异(P=0.061),24周与基线和12周有显著差异(P=0.013);B组组内比较,基线、12周、24周之间的肝脏硬度值无显著差别(P=0.121、0.051、0.064)。组间比较,A组在12周时肝脏硬度值略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6),24周时A组的肝脏硬度值显著低于B组(P=0.046)。结论 PegIFN联合RBV在抗病毒的同时能够减轻慢性HC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程度,若患者出现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则肝纤维逆转效果更加明显。
叶峰刘小静张曦李月礁孔颖杨雪亮蔺淑梅刘敏刘昳
关键词:肝炎丙型干扰素类
高尔基体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了解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肝癌、肝硬化、肝衰竭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GP73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肝...
孔颖蔺淑梅王维娟叶峰张曦王小清郑淑琴
关键词:肝癌血清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
文献传递
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HBV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整理近7年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3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进行保肝治疗、射频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单独应用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单纯内科保肝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而在单纯内科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射频治疗者为8.5个月,射频治疗的同时联合NAs抗病毒者为12个月;介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介入治疗的同时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为13个月。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与内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7.35,P=0.007;射频治疗与射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1.78,P=0.001;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6.43,P=0.000)。结论给予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其生存期,可使患者获益。
张健蔺淑梅杨雪亮孔颖唐甜甜张曦叶峰刘小静
关键词: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
HBV preS1蛋白及ASGPR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肝组织中的分布
2017年
目的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的亚细胞定位及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二者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在HepG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共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V preS1蛋白和ASGP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在HepG2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均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表明HBV preS1蛋白弥散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在胞膜上可见明亮的红色荧光,而胞质中的红色荧光较弱,表明ASGPR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膜上,在肝细胞质中呈弱表达。提示在HepG2细胞的细胞膜上HBV preS1蛋白与ASGPR具有共定位。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中,HBV preS1蛋白在肝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均有阳性表达;ASGPR不仅在肝细胞膜上有阳性表达,在胞质中的表达率也较高。此外,ASGPR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形式与HBV preS1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776,P<0.000 1)。结论 ASGPR除介导HBV入侵外,可能还参与了病毒的分泌及胞内运输等其他生命活动。
张曦刘小静陈云茹孔颖杨雪亮张凯安小翠叶峰蔺淑梅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细胞定位
射频消融术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及Wanfang八大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收集所有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CCT)。由2位评价员按照研究计划书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后,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CCT(1 3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FA+PEI组的1、2、3年生存率及肿瘤完全坏死率高于RFA组,局部复发率低于R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发热外,RFA+PEI组不增加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FA+PEI组1年生存率、肿瘤完全坏死率高于PEI组,局部复发率低于PE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RFA或单纯PEI治疗相比,RFA联合PEI治疗肝癌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肿瘤完全坏死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张凯李征蔺淑梅杨雪亮孔颖刘小静张曦石磊陈云茹叶峰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术无水乙醇注射临床对照试验META
恩替卡韦长期治疗HBC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HBcAg和HBV DNA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HBsAg、HBeAg和HBV DNA定量值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14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中(12、24、...
王小清蔺淑梅叶峰孔颖张曦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
文献传递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在肝癌107例、肝硬化53例、肝衰竭患者40例和健康人3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采用ROC曲线寻找GP7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点,并与AFP进行比较,以评价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23.5±22.4ng/ml、108.9±30.3ng/ml和130.3±45.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4.1±38.9ng/ml,P<0.05);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分别为236.6±205.3ng/ml、5.3±5.56ng/ml和53.9±40.40ng/ml;选择血清GP73最佳截断点为77.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100%,AFP的最佳截断点为35.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10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Edmondson分级和结节数目多寡之间无显著性相差,而在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是否合并肝硬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优于AFP,尤其在AFP阴性患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孔颖蔺淑梅王维娟古艳丽张曦叶峰杨雪亮
关键词:肝癌高尔基体蛋白73
HBV体外感染卵巢颗粒细胞
2012年
目的建立HBV体外感染颗粒细胞模型,研究HBV在颗粒细胞中的复制情况,为深入研究HBV经卵细胞母婴垂直传播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原代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用HBV阳性血清感染。收集培养上清,在不同时点检测HBsAg、HBeAg定量,实时定量PCR检测HBVDNA。免疫组化检测培养细胞中的HBsAg和HBcAg。巢式PCR检测细胞中的HBVDNA及HBV-mRNA。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的HBVDNA。结果成功建立了HBV体外感染颗粒细胞模型,在培养上清中可以持续96h检测到HBsAg和HBV DNA,在细胞内检测到HBsAg和HBcAg的阳性信号,PCR扩增显示细胞内有HBVD-NA及HBV-mRNA的存在,原位杂交证实细胞内HBVDNA阳性。结论 HBV能够在体外感染颗粒细胞,并在其内复制,该结果为深入研究HBV经卵细胞传播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
叶峰蔺淑梅金燕张曦孔颖赵英仁陈天艳刘敏张树林
关键词:母婴传播颗粒细胞体外培养
胸腺素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机制
2014年
1972年Goldstein等[1]首次从牛的胸腺中分离并提纯胸腺素α1(Tα1),发现Tα1可以诱导和促进T细胞分化和成熟,减少T细胞凋亡[2],促进IFN-γ、IL-1、IL-2、IL-10和TNF-α的生成[3],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4],刺激巨噬细胞分化,减少骨髓抑制[5]。随着对胸腺素认识的深入,已逐渐将该药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人工合成28个氨基酸的Tα1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肿瘤和感染[6-7]。1995年Tα1开始进行乙型肝炎Ⅲ期临床实验[8],后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现就T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和疗效现综述如下。
杨雪亮蔺淑梅叶峰唐甜甜李岳礁孔颖张曦刘小静张健
关键词:胸腺素Α1病毒性肝炎疗效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免疫缺陷性疾病T细胞分化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将角色扮演教学法运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见习教学中,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快理解并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以提高其临床技能及沟通交流能力。方法:教师选择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三期重叠典型病例,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编写剧本,课前实验组学生按设计好的剧本进行准备,课堂上表演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就诊过程,表演结束后进行讨论总结和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参与角色扮演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理论考试成绩和病案分析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89.5%的实验组学生对角色扮演教学法满意,并主动乐于参与。结论:角色扮演法可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学习热情及主动性,这一教学方法可在其他传染病教学中推广。
张曦刘小静陈云茹杨雪亮孔颖张凯叶峰蔺淑梅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医学专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