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育智
- 作品数:30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真皮模板单位在创伤和组织修复中作用
- 损伤后,真皮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局部组织和细胞不能完全恢复,导致疤痕形成。我们研究提示在真皮组织中存在真皮模板,创伤后真皮模板功能破坏是导致疤痕形成的关键因素。随着研究进展,我们发现真皮组织中真皮模板具有维持组织的正常结...
- 姜育智陆树良丁桂甫宋菲韦俊
- 文献传递
- 一种仿生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真皮,所述的移植物是生物相容性纤维的三维编织物,并且所述的纤维吸附有、吸收有或包裹有利于皮肤或真皮修复的正常皮肤和/或真皮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物质。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仿生真皮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姜育智陆树良
- 文献传递
- 皮肤组织硬度测量仪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肤组织硬度测量仪,其依序包括如下组件压力驱动单元(100),所述压力驱动单元(100)包括:马达(9),与所述马达(9)电学连接并控制其马达动力的马达控制器(10),与所述马达(9)连接并将马达动力转...
- 刘英开姜育智陆树良
- 文献传递
- 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Fb)向肌Fb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烧伤瘢痕手术患者捐献的少量正常皮肤,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人Fb,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每组10孔。正常胶原组Fb接种于正常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变性胶原组Fb接种于变性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计算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2)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每组12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OB钙黏蛋白表达。(5)另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变性胶原组和普通玻片组,每组6孔。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Fb处理同(1),普通玻片组Fb接种于无胶原包被的盖玻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α-SMA和OB钙黏蛋白表达。(6)另取Fb,同(5)进行分组处理,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及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变性胶原组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3±9)%,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29±9)%(t=13.53,P〈0.01)。(2)变性胶原组Fb的增殖活性为0.32±0.06,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0.25±0.05(t=3.06,P〈0.01)。(3)正常胶原组Fb微丝均纵向平行排列,贯穿细胞长轴。变性胶原组Fb微丝更为密集、粗大。(4)正常胶原组Fb基本呈典型的长梭形;变性胶原组Fb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明显铺展。变性胶原组Fb的α-SMA、OB钙黏蛋白表达较�
-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原博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
-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
- 圆盘状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圆盘状受体表达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硫代修饰和脂质体包埋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圆盘状受体基因表达及其对瘢痕疙瘩胶原抑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进行。收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4例瘢痕疙瘩(供体知情同意),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培养。并将经脂质体包埋并全硫代修饰后的圆盘状受体ASODN加入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实验分6组,ASODN 5,10,20 μmol/L组、无寡核苷酸组、单纯脂质体及空白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圆盘状受体1 mRNA、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相对量及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分泌的影响。结果:①圆盘状受体1 mRNA表达相对量:ASODN 5,10,20 μmol/L组低于空白对照组(1.91±0.19,1.19±0.37,0.49±0.14,2.61±0.47,P<0.01),ASODN 20 μmol/L组低于ASODN 5,10 μmol/L组(P<0.01)。②Ⅰ型胶原mRNA表达相对量:ASODN 5,10,20 μmol/L组低于空白对照组(1.91±0.59,1.46±0.17,0.19±0.27,3.31±0.53,P<0.01),ASODN 20 μmol/L组低于ASODN 5,10μmol/L组(P<0.01)。③Ⅲ型胶原mRNA表达相对量:ASODN 10,20 μmol/L组低于空白对照组(0.73±0.36,0.61±0.23,1.16±0.43,P<0.01)。④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空白对照组为4.50±0.12,ASODN 5,10,20 μ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2.40±0.11,2.00±0.06,1.50±0.07,P<0.05,0.01),ASODN 20 μmol/L组低于ASODN 5,10μmol/L组(P<0.01)。⑤胶原合成分泌量:ASODN 10,20 μmol/L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ASODN 20 μmol/L组低于ASODN 5 μmol/L组(P<0.01)。结论:圆盘状受体-ASODN能明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圆盘状受体表达,显著抑制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调整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比例,并抑制胶原合成和分泌。
- 姜育智邢新李蠡薛春雨
- 关键词:寡核苷酸类反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圆盘状受体(DDR)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
- 目的:研究圆盘状受体(DDR)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组织和KFb为对象,应用IHC、FQ-PCR,WB、RT-PCR研究DDR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应用MTS、FCM、[3H]PI研究DDR对KFb...
- 姜育智
-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 文献传递
- 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02/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就诊的3例瘢痕疙瘩患者,均知情同意。瘢痕疙瘩事先均未进行任何治疗,将瘢痕疙瘩分为中央凹陷的老化部、隆起明显的增生部、表面潮红的浸润部及正常皮肤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WESTBLOT实验检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圆盘状受体1、p53、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WESTBLOT实验检测结果:圆盘状受体1的表达以增生部、浸润部最明显,而老化部次之,正常皮肤部表达最弱。p53表达以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为显著,正常皮肤部表达不显著。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表达强于正常皮肤部,而浸润部较老化部表达更强。②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细胞凋亡率比较:正常皮肤部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老化部及增生部[(10.1±3.5)%,(6.2±1.8)%,(5.1±3.7)%(P<0.05)],其中浸润部(4.6±3.4)%与正常皮肤部相比,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瘢痕疙瘩中表现出圆盘状受体1高表达及成纤维细胞低凋亡的特性,圆盘状受体1强表达区也有p53强表达,以上作用可保护细胞,防止细胞凋亡,而且有利于瘢痕疙瘩的浸润。
- 姜育智邢新李蠡薛春雨张敬德
- 关键词:瘢痕疙瘩脱噬作用P53
- 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
- 目的探讨圆盘状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DDRI)在瘢痕疙瘩不同部位表达情况, 进一步阐明它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方面的作用。方法取7例瘢痕疙瘩组织, 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 WEST B...
- 姜育智邢新李蠡薛春雨张敬德
- 文献传递
- 空间结构在真皮组织微观化重建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空间结构对真皮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纳制造技术设计并制作细胞调控点,微接触印刷术制备基膜,细胞接种后分别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MTT试验分析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以单纯细胞培养皿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细胞调控点调控的细胞形态多样,呈现类圆形,伪足更长;α-SMA表达上调;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生物学行为呈现结构依赖性,空间结构可调控细胞生物学行为。
- 姜育智丁桂甫原博王志勇陆树良
- 关键词:空间结构细胞调控细胞生物学行为
- 变性胶原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胶原变性温度,研究热变性后胶原纤维排列及三维凝胶性质的改变,比较胶原变性后不同培养环境成纤维细胞形态差异,以建立变性胶原一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方法I型胶原蛋白溶液在不同温度作用后通过蛋白质圆二色光谱仪分析胶原分子二级结构改变。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胶原变性后纤维结构的改变。制备不同种类三维胶原凝胶并通过气相压力仪检测胶原凝胶断裂模量。将变性后的胶原进行二维包被和三维胶原凝胶制作,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温度达到50℃时,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二维胶原包被时可见胶原纤维凝集成团,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在变性胶原存在环境中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均有显著改变。结论经50%作用后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I型胶原包被及三维凝胶模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明显不同,可作为变性胶原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体外模型。
- 苏荣家王志勇刘英开原博王西樵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韦俊
- 关键词:烧伤胶原I型凝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