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凌云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绣襦记》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追求
  • 1篇短篇
  • 1篇学科
  • 1篇学科教学
  • 1篇学生互动
  • 1篇艺术成就
  • 1篇艺术特色
  • 1篇隐逸
  • 1篇语言
  • 1篇人文
  • 1篇儒林
  • 1篇儒林外史
  • 1篇儒学
  • 1篇师生
  • 1篇师生沟通
  • 1篇诗歌
  • 1篇平淡

机构

  • 8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8篇周凌云
  • 2篇温明明
  • 1篇管仁福
  • 1篇阎续瑞
  • 1篇闫续瑞
  • 1篇卜爱菊

传媒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煤炭高等教育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绣襦记》版本考述被引量:3
2004年
《绣襦记》是出现于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绣襦记》的版本从文字内容上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宝晋斋本系统;另一个是明万历萧腾鸿刻本系统。后者比前者的文字内容更完整,用语更准确、更文雅,两个系统的版本回目差别比较大。《绣襦记》版本的评点情况较复杂,笔者对不同版本的总批和眉批进行了比较:宝晋斋本缺少李卓吾批评本的开篇总批,但二者文中的总批完全相同;陈眉公批评本的总批与宝本、李本的总批完全不同;朱墨套印本的眉批主要套用了李本与陈本的眉批;李本与陈本的眉批相差甚大。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可推断出李卓吾批评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次是宝晋斋本,再次是陈眉公批评本。
周凌云
论李亚仙、郑元和形象的演变
2006年
唐传奇《李娃传》产生以后,在后代不同的文学样式中发展演变,特别是到了元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和明传奇《绣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李娃故事从小说到戏曲的演变过程中,李亚仙、郑元和这两个艺术形象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而这些又和社会现实和故事本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凌云卜爱菊
关键词:戏剧形象
双向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006年
双向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随时沟通,使双方取得感情的共鸣,它为学生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双向式教学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师生一起向人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人物与其著作学习,向社会大课堂学习。
阎续瑞周凌云
关键词:师生沟通学生互动高校教学相长
《儒林外史》的结构及其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
2007年
《儒林外史》的结构因其独特性,长期以来倍受学界关注,在一百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产生了"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和"纪传性结构形态"说等请种说法。同时,《儒林外史》的"连环短篇"结构形式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结构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凌云温明明
关键词:谴责小说
浅淡孟浩然的隐逸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被引量:5
1999年
盛唐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终生布衣,是位受人敬仰的隐士。但是,孟浩然的隐逸并非始终如一,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期是为步入仕途作准备的、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隐逸;后期则是追求人格理想、完善其道德追求的真心归隐。受其隐逸思想的影响,孟浩然的诗歌形成了清幽、平淡而又不乏壮逸的艺术特色。
周凌云
关键词:道德追求清幽平淡
论清末“谴责小说”受报刊传媒之影响
2007年
近代,随着报刊等传媒的迅速崛起,谴责小说依托近代传媒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在近代传媒的影响下,谴责小说在小说功能、整体面貌、组织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与此前此后小说的极大不同。
周凌云温明明
关键词:报刊传媒
论柳宗元复兴儒学之贡献被引量:1
2006年
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并在“文以明道”中弘扬了儒家的中道思想和民本思想。他好佛而不溺信佛,以一个思想家的理性和卓识,显示了对多种社会文化思想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他以“势”论政体更替的历史观,以“元气”论自然的天道观,以及“统合儒释”的文化理想等等,都是他对儒家思想述而有作之处。柳宗元是复兴儒家思想的开拓者和革新者。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在后人述而有作的创造中,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管仁福周凌云
关键词:儒学
浅谈《绣襦记》的艺术成就
2005年
《绣襦记》是出现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绣襦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情节的铺排:以“绣襦”作为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情节的调整。其次,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化用古典诗词生动自然;化用民间语言,特别是“四季莲花落”的化用。上述成就,历来为人所称赞。
周凌云闫续瑞
关键词:《绣襦记》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