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洪
- 作品数:33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论先秦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育人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汲取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炽热的爱国情怀,高洁的人格操守。
- 吕维洪
- 关键词:文学教育教学方法人文精神
- 当代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建设措施被引量:2
- 2001年
- 受当前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校园文化呈现出了双重性和复杂性 ,积极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消极层面上的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 ,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 ,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
- 吕维洪
- 关键词:校园文化消极因素文化建设
- 云南花灯研究学术史述略被引量:1
- 2018年
- 20世纪至今的云南花灯研究学术史,大致可分为发轫、勃兴、停滞和繁荣四个时期。发轫期的研究打破了花灯为"鄙俗俚曲"的偏见,为探索云南花灯的未来发展和研究道路奠定了学理基础;勃兴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必要的文献支持;停滞期的研究就学术本质而言,那些论著只是扭曲的社会政治因素强行掺入学术领域中的沙子而已,基本不具备学术价值;繁荣期的研究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理论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广泛引入了西方的现代理论研究方法,运用多样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把握和认识花灯规律,使花灯获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深入及拓展的研究领域。
- 吕维洪
- 关键词:云南花灯
- 浅论从《汉志》到《隋志》小说的发展变化
- 2008年
- 《隋志》秉承了《汉志》关于小说发生情况、标准、功能的编录观点。由于东汉以后,经学衰微,诸子学说旁落,道教盛行,佛教广泛传播,打破了儒学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学术文化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人文学创作活动频繁,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小说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六朝关于小说"真实性"的讨论,使小说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合法外衣,小说完成了从"街谈巷语"到文人写作的嬗变,拉开了唐人"有意为小说"的序幕。
- 吕维洪
- 关键词:汉志小说
- 明清时期云南戏曲的文化特征被引量:1
- 2013年
-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 吕维洪
- 关键词:文化背景戏曲创作戏曲传播
- 云南戏曲源流考被引量:2
- 2013年
- 云南戏曲从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沧源岩画"展示的原始戏剧开始,经历了部族乐舞、节会歌舞、宫廷乐舞、傩舞等初级戏剧阶段,走过了带有杂剧性质的"五花爨弄"和百戏性质的花灯漫长演变期后,至明代嘉靖年间,以《性天风月通玄记》和《宴清都洞天玄记》等剧本的创作为标志,云南戏曲进入了成熟时期。
- 吕维洪
- 班固“误读”《史记》原因解析
- 2009年
-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 吕维洪
- 关键词:《史记》《汉书》
- 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述评与讨论被引量:2
- 2013年
-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地,从而使得云南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也正如此,作为云南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在文献梳理中我们显然感到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单一和单薄,即便在戏曲作家、戏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在对其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联探讨的成果就更为鲜见,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做的基础性研究。
- 吕维洪
- 和谐的不对称性——从精神分析视角看武松对待三位女性的不同态度
- 2008年
- 《水浒传》中的武松对待潘金莲、孙二娘及蒋门神小妾的态度大相径庭,这种矛盾性是武松对潘金莲的"伊谛普斯情结"得不到释放而移植到另外二人身上的外化。这种外显的矛盾和谐地栖居于人类心灵之地。
- 吕维洪
- 关键词:《水浒传》武松
- 云南少数民族“化身复活”型戏曲的文化意蕴
- 2014年
- "化身复活"就是人死亡后物化为其它自然物使生命得以重生和延续,云南少数民族此类母题的产生深受中原文化同类题材的影响。通过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悲剧性,抒写普通人命运和情感的苦难,折射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在强大的世俗权力面前,主人公的反抗和斗争充满了无奈和凄楚,悲苦的命运和找不到出路的彷徨让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悲剧主人公死亡后的"复活",是善恶得报文化心理的体现,它有效地缓解了人类关于生与死、今生与来世、天堂与地狱诸问题的困惑和疑虑。
- 吕维洪
-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戏曲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