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珏明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级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伤患者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多发伤
  • 2篇多发伤患者
  • 2篇衰竭
  • 2篇死因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抢救
  • 2篇抢救室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坏死
  • 2篇坏死因子
  • 2篇急诊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创伤
  • 1篇毒性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安局

作者

  • 11篇叶珏明
  • 8篇封启明
  • 4篇赵钢
  • 3篇吴蔚
  • 3篇李梅芳
  • 2篇陶宝华
  • 2篇戎柳
  • 2篇许兵
  • 2篇何平安
  • 2篇周敏杰
  • 2篇狄思懋
  • 2篇王琛
  • 2篇孙建
  • 2篇盛露露
  • 1篇杨开超
  • 1篇朱晓光
  • 1篇李永霞
  • 1篇杨涛
  • 1篇李娜
  • 1篇张天玲

传媒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应用于中暑患者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中暑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以入院时和入院第7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为观察指标,评价乌司他丁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乌司他丁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均较观察组显著降低,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中暑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叶珏明封启明陶宝华
关键词:乌司他丁中暑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安全带就是“生命带”
2019年
市民王女士的故事前段时间,我驾车与朋友及其母亲结伴出行。晚上回家途中,我有些疲惫,在一个路□没有及时转弯,结果径直开向对向车道,撞上了道路外侧的路沿石,车子颠簸了一下,继续向前飞驰,最终撞断了路边一棵行道树才停下来。我们赶紧下车,发现车辆前、后胎都瘪了,气囊弹出,挡风玻璃也碎裂了,车前盖正冒着烟。幸运的是,尽管车辆损毁严重,但因为我们三人都系好了安全带,所以没有受伤,仅朋友母亲胸前因为安全带发挥作用而留下了一点勒痕。
夏永铭叶珏明
关键词:安全带生命母亲车辆
多发伤患者血白介素-1β与份隋及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早期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伤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多发伤患者85例,排除标准:(1)烧伤、化学伤;(2)妊娠、绝经后女性;(3)1周前有细菌感染者;(4)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患者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分为3组,即轻微(22例,9≤ISS〈15);中度(35例,15≤ISS〈25)和重度创伤组(28例,ISS〉125分)。收集患者创伤后第6、12、24、48、72h的静脉血,以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等基本情况;比较3组患者在各时段IL-1β水平,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IL-1β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随着创伤程度的增加,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病死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uome,MODS)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2)中度和重度创伤组在各时段血IL-1β水平较轻微创伤组明显升高(P〈0.02)。(3)3组患者血IL-1β水平在创伤后6h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4)IL-1β峰值是创伤严重程度(中度创伤组OR=1.21;95%C/:1.05—1.39,P=0.007;重度创伤组:OR=1.20;95%C/:1.03-1.40,P=0.019)和脓毒症(OR=1.28,95%C/:1.10—1.50,P=0.001)独立预测因子,但与MODS发生率及创伤病死率无显著关系。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后6h外周血IL-1β可以作为评估多发伤伤情及预测感染并发症的早期有效指标之一。
周敏杰孙建李梅芳盛露露许兵叶珏明何平安封启明王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多发伤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创伤患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的早期动态改变及与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急诊重症病房132例创伤患者,留取创伤后第24、48、72h内的晨尿标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表示。按入院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3组,即轻度创伤组(48例,ISS<16分),中度创伤组(44例,16≤ISS≤25分)和重度创伤组(40例,ISS>25分),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段的UACR水平,分析早期UACR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随着创伤严重程度的增加,创伤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明显增高、血浆白蛋白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显著延长(P<0.05)。(2)3组患者UACR水平在入院后24h内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中度和重度创伤组在各时段UACR水平较轻度创伤组明显升高(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创伤后早期UACR水平是创伤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中度创伤组:危险度(OR)=1.106;95%CI:1.055~1.159,P=0.000;重度创伤组:危险度(OR)=1.140;95%CI:1.084~1.198,P=0.000]。结论创伤患者早期UACR水平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判断创伤严重程度的早期有效指标之一。
冯坤赵钢吴蔚叶珏明李梅芳谢申琦杨开超仲伟喜朱晓光封启明
关键词:创伤微量白蛋白创伤严重程度
上海市某医院急诊患者在抢救室滞留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患者在抢救室滞留状况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政策制定提出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的抢救室收治记录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在抢救室滞留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 746例病例,在抢救室滞留的平均时间为17.04 h;中位数时间为5 h。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出抢救室时间段、入抢救室时间段、入抢救室的意识状态、就诊季度、转归去向、管理措施是影响不同滞留状况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该医院急诊患者抢救室的滞留状况不断改善,管理措施产生一定的效果,需要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更有效的优化措施。
周希喆王韬罗莉叶珏明曹建文
关键词:抢救室影响因素
结合看板管理的急诊室患者分流管理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 探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运用指标体系设计结合看板管理减少抢救室患者滞留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成效。方法 2017年5月起,在急诊科采用新的抢救室患者分流评价指标和可视化看板管理,对新管理方案实施前后(2017年4—12月)患者的平均滞留时间和疑难危重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指标体系结合看板管理方案后,抢救室患者的平均滞留时间降低24.51%,收治患者的疑难危重率由84.42%提升至94.84%。结论 分流评价指标和可视化看板使抢救室患者的分流效率提升,有效减少患者滞留,提高急诊科救治疑难危重患者的能力。
石阳中叶珏明王国志李娜张天玲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看板管理
无创机械通气在急诊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0年
目的:通过总结我科近年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各类呼吸衰竭病人的治疗,说明无创机械通气在以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06及2009年我科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病人,记录其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气指标;对两年治疗百分比及有效性进行比较。结果:与2006年比无创机械通气在2009年呼吸衰竭病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及更好的疗效。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在急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叶珏明狄思懋戎柳赵钢封启明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被引量:17
2020年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9/L(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9/L(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9/L(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李永霞吴蔚杨涛周伟傅一牧封启明叶珏明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
多发伤患者创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与脓毒症的关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创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和抢救室接诊的85例多发伤患者,按是否患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分为SIRS组(29例)、脓毒症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于创伤后6、12、24、48、72h采集患者的静脉血,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PCT。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计算BMI(体重/身高2)。患者入选后24h内进行常规感染筛查,包括血常规、尿培养、外周血培养和胸片(或胸部CT)检查。若患者处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中,留取支气管吸取物进行培养。同时记录患者创伤后24h内的最高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最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以及住院天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创伤早期PCT水平与脓毒症的关系。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SIRS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住院天数显著长于SIRS组和对照组(P值均<0.001),入院24h内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IRS组和对照组(P值均<0.001)。3组间性别构成、BMI、ISS评分和GC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在创伤后24h均达到峰值,与同组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脓毒症组创伤后各时间点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创伤后12、24、48、72h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SIRS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SIRS组与对照组间创伤后各时间点的血清PCT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BMI、ISS评分、GCS评分、住院天数、血白细胞计数、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后,创伤后12、24和72h的血清PCT水平均是脓毒症�
周敏杰孙建李梅芳许兵盛露露叶珏明何平安封启明王琛
关键词:多发伤降钙素原脓毒症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以及传统等渗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时炎性因子的变化,探讨高渗液体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原理。方法选择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经一般治疗,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组加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静脉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1 h后、12 h后以及24 h后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结果经试验表明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失血性休克时,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提高疗效。
叶珏明封启明陶宝华赵钢狄思懋戎柳
关键词: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失血性休克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