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超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枣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沉水
  • 4篇沉水植物
  • 2篇营养化
  • 2篇水质
  • 2篇水质影响
  • 2篇浅水
  • 2篇浅水湖泊
  • 2篇湖泊
  • 2篇富营养化
  • 2篇富营养化湖泊
  • 2篇
  • 1篇亚热带
  • 1篇藻类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态
  • 1篇水生态系统
  • 1篇水体
  • 1篇人工基质

机构

  • 5篇枣庄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刘玉超
  • 3篇刘正文
  • 2篇于谨磊
  • 2篇陈亮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08年全...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
实现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的建立,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核心则是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因此,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水质变化,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2...
刘玉超于谨磊陈亮刘正文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沉水植物水质
文献传递
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相互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被是决定湖泊清水态或混水态的关键因子。而附着藻对沉水植物强烈的遮阴作用以及对碳源、营养盐等资源强烈的竞争,成为限制沉水植物群落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子。罗非鱼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具有牧食附着藻的能力,其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附着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这种不利影响。因此,作为我国南方水体中的优势种类,适当种群密度的罗非鱼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是可加以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附着藻的生长和发展,有利于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同时,罗非鱼也具有通过摄食、排泄等活动加速水体氮、磷营养盐再生,牧食浮游动物、沉水植物等不利的一面。因此,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条件下,需要对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生态系统对罗非鱼的响应,这对我国南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尤其是沉水植被的重建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刘玉超
关键词:罗非鱼沉水植物
亚热带富营养型湖泊中磷对附着藻类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选择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研究了不同磷供给对人工附着基上附着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磷供给的增加显著促进了附着藻类的丰度和生物量的增加.附着藻类群落优势种类为硅藻和绿藻,硅藻优势种为直链藻Melo-sira sp.、针杆藻Synedra sp.和脆杆藻Fragilaria sp.,绿藻优势种为四尾栅藻Scenedesumus quadricauda、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和鼓藻Cosmarium sp..磷供给的增加对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影响不大,但增加了绿藻的种类数量.结果显示,磷是附着藻类群落发展的关键因子,要控制附着藻类以保护沉水植被必须减少磷的输入.
刘玉超刘正文
关键词:附着藻类人工基质
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磷营养的吸收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综述了沉水植物对磷营养盐的吸收、转移和释放机制。指出不同沉水植物对磷营养盐的吸收机制不同,且其对磷营养盐循环的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并最终导致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刘玉超
关键词:沉水植物水生态系统
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英文)被引量:19
2008年
实现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的建立,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核心则是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因此,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水质变化,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 2007 年 12 月至 2008 年 7 月,对惠州西湖南湖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5 月份之前,南湖中黑藻比例明显高于苦草,分别为 65%和 30%左右;之后,在鱼类调控以及人为干扰等措施下,黑藻比例急剧下降,降至约 5%以下;而苦草则大幅增到 95%左右。沉水植物覆盖率也从 40%增加到约 95%左右。由此可见,南湖已由先锋物种黑藻为主的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以苦草为主生态系统。在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过程中,水中 TN、TP 以及 chl a 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群落结构变化之前都保持较低水平,在 5 月份达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其可能原因是沉水植物群落转变过程中,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变化剧烈,由原来以吸收水体中营养为主的黑藻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以底泥中营养为主的苦草生态系统,加之鱼类搅动及此过程中人为、降雨等因素干扰,导致营养盐水平和 chl a 浓度增加,但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稳定,经过大型沉水植物对营养盐的竞争、悬浮物抑制以及克藻效应等因素,水体质量又逐步得到改善, TN、TP 浓度迅速降到 0.840 mg?L-1和 0.028 mg?L-1L,chl a 则降到 2.562μg?L-1左右,透明度增加到 120cm。由此可见,南湖已由修复前浮游植物主导的混浊态,经过一个短暂的黑藻为主的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已苦草为主且较稳定的清水态生态系统。
刘玉超于谨磊陈亮刘正文
关键词: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浅水湖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