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杰

作品数:10 被引量:11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植物
  • 3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植物多样性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2篇物种
  • 1篇德国科学家
  • 1篇形码
  • 1篇熊蜂
  • 1篇驯化
  • 1篇驯化过程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学
  • 1篇杂交
  • 1篇植物DNA条...
  • 1篇植物标本
  • 1篇植物分类
  • 1篇植物分类学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刘杰
  • 6篇高连明
  • 4篇李德铢
  • 2篇杨俊波
  • 2篇罗亚皇
  • 1篇伊廷双
  • 1篇王红
  • 1篇张挺
  • 1篇王跃华
  • 1篇任宗昕
  • 1篇蔡杰
  • 1篇张雪梅
  • 1篇张德全
  • 1篇李苗苗
  • 1篇严丽君

传媒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植物分类与资...
  • 2篇广西植物
  • 1篇人与自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时空维持机制
2021年
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约占1/4陆地面积的山地,承载着绝大多数的植物多样性。“为什么山地有如此高的生物多样性”的疑问历久弥坚,自1807年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发表《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Plants》以来,--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喜马拉雅山地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地球上最典型的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植物区系演变、多样化和时空分布的天然“实验室”。
刘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德国科学家物种多样性
红豆杉属植物三种不同总DNA提取方法的分析比较被引量:18
2011年
红豆杉属植物均为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红豆杉属植物叶片为材料,利用三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提取总DNA,用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所得总DNA的得率和纯度,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所得总DNA的质量,并对三种不同提取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和得率均较高,可直接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用试剂盒提取的总DNA质量也很好,纯度高,但得率较低且成本较高;SDS法提取的总DNA质量较差,很难直接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同时对影响植物总DNA得率和纯度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为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改进和选择提供借鉴作用。
刘杰高连明
关键词:红豆杉属DNA提取方法PCR扩增
欧亚红豆杉属植物的分类、谱系分化及保护遗传学研究
高连明李德铢刘杰杨俊波张雪梅张德全
该项目综合运用形态学、DNA条形码、居群遗传学、模型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欧亚地区红豆杉属的分类学,谱系地理学、物种形成和保护遗传学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综合分类学的方法,基于对形态、气候和分子等数据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欧...
关键词:
关键词:保护遗传学植物分类学
关于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技术规范被引量:68
2012年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基因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已经成功用于生物物种分类和鉴定、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研究领域。尽管生命条形码数据(BOLD)系统提供了主要针对动物类群DNA条形码研究的技术规范,但由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所使用的条形码不同,因此已有技术规范并不完全适用于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本文根据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特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南,具体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样品采集策略;植物标本和野外数据的采集规范;植物标本图像信息的采集规范;植物DNA材料的采集规范;植物DNA材料的干燥与保存规范;植物总DNA的质量标准及保存规范;植物标准DNA条形码的选择与通用引物;DNA条形码的扩增与测序;DNA条形码数据的命名、编辑和提交规范;以及DNA条形码数据分析。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标准规范的实施和在实践中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能为我国学者开展植物DNA条形码和iFlora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连明刘杰蔡杰杨俊波张挺李德铢
关键词:植物DNA条形码物种鉴定
青藏高原及毗邻区植物多样性演化与维持机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1
2017年
生物多样性演化和维持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环境要素中,地质和气候的影响最大。地质和气候过程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区植物多样性的演化和维持的影响尤为强烈。本文从不同时空尺度综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气候演变、冰期旋回的气候波动及偶联的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区植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群体动态及维持机制的影响。总结了当前植物多样化和物种分布格局变迁和维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气候变化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杂交带及其群体动态和维持机制、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季风气候演变对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等五个值得深入的热点研究方向。
刘杰罗亚皇李德铢高连明
关键词:气候变化杂交植物多样性青藏高原
DNA条形码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被引量:12
2013年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已在生物学各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DNA条形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功应用于生态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在物种快速鉴定和隐存种发现、群落系统发育重建和生态取证、群落内物种间相互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DNA metabarcoding技术和环境DNA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最后,结合新的测序技术和未来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在相关数据库逐渐完善,新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不断开发使用的情景下,对DNA条形码在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罗亚皇刘杰高连明李德铢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挑战
2022年
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保存着约3.9亿份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近20年来,随着标本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植物标本不仅为标本传统的用途提供了便利,而且衍生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和方向。鉴于目前中文文献中缺乏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概述及所面临挑战的分析,该文概述了全球植物标本数字化的现状,并对数字标本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物种分布格局及其成因;(2)编制入侵植物名录、重建入侵历史和预测入侵风险;(3)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分布格局的变迁机制;(4)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区规划;(5)其他相关应用(如农业和民族药物学等)。最后,针对数字植物标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同时提出开发将数字标本与其他学科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为植物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参考。
朱光福伊廷双刘杰
关键词:植物标本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民族药物学
中国-喜马拉雅三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分布预测被引量:1
2021年
依赖于动物传粉获得繁殖成功的植物的分布与其传粉动物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其传粉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3种黄耆属(Astragalus)植物,即弯齿黄耆(A.camptodontus)、黑毛黄耆(A.pullus)和笔直黄耆(A.strictus),及其传粉熊蜂(Bombus)的野外调查,以及收集来源于数据库的黄耆和熊蜂的543个物种分布点和13个环境因子数据,结合物种可能出现的完全扩散、不扩散和仅熊蜂扩散3种迁移模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种黄耆属植物与2种传粉熊蜂即橘尾熊蜂(Bombusfriseanus)和红束熊蜂(B.rufofasciatus)在历史阶段(1970–2000年)和2100年两种温室气体浓度情景(ssp245和ssp585)下的适宜分布区变化。结果表明:3种黄耆属植物均主要依赖于熊蜂传粉,黄耆与其传粉熊蜂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到2100年它们的分布区呈现向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而在东南部的分布区减少。当模型中考虑与传粉熊蜂的互作后,3种黄耆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减少了15.83%–83.98%。在温室气体中低浓度情景(ssp245)下,3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匹配增加,而在高浓度情景(ssp585)下弯齿黄耆、黑毛黄耆与橘尾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如果物种不扩散或仅熊蜂扩散,笔直黄耆与红束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气候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能力可能引起黄耆与其传粉熊蜂出现空间不匹配。同时,模型预测显示影响黄耆和熊蜂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但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植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与其传粉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地理范围受限制的植物。
施雨含任宗昕王维嘉徐鑫刘杰赵延会王红
关键词:黄耆属气候变化最大熵模型环境因子
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揭示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1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对普洱茶3个居群、大理茶3个居群及过渡型大理茶2个居群共104株古茶树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普洱茶、大理茶和过渡型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平均等位基因(Na)为4.852,平均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1.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9和0.52,其中大理茶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普洱茶和过渡型大理茶。AMOVA分析表明,普洱茶和大理茶之间遗传分化显著(FST=0.305),遗传变异主要在居群内(分别为93.51%和89.41%),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分别为6.49%和10.59%)。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聚类分析均支持大理茶和普洱茶为不同的组,过渡型大理茶主要由大理茶驯化而来,并在栽培过程中与大理茶产生了遗传分化。在混栽的大理茶和普洱茶居群间存在由大理茶向普洱茶的明显基因渐渗,证实了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大理茶和普洱茶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李苗苗MEEGAHAKUMBURA M.Kasun严丽君刘杰高连明
关键词:普洱茶驯化微卫星标记聚类分析
中国北方六省区胡桃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2023年
胡桃(Juglans regia)是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在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然而,目前缺乏对北方地区胡桃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全面认识,限制了胡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北方六省区的19个群体的491份胡桃样本为对象,基于31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的基因分型数据,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估算结果表明胡桃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N_(A)=2.620,H_(O)=0.368,H_(E)=0.368),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群体内(84%),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F_(ST)=0.16),这可能与该地区胡桃是人为引入栽培、长期人工选择和扩散等有关。遗传结构分析发现胡桃包含东、西两个组,其中青海海南州的一个群体构成一组,其余省份的群体为另外一组,组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F_(ST)=0.32),但两个组交汇区的群体有基因渐渗的信号,这种遗传格局可能由栽培历史和局域环境所塑造。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对青海海南州和甘肃天水市的两个群体进行优先保护。本研究明晰了北方六省区胡桃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提出胡桃遗传资源的保护策略,有望为胡桃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齐海玲樊鹏振王跃华刘杰
关键词:胡桃微卫星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