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超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平山病
  • 1篇胆碱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症
  • 1篇神经保护
  • 1篇示踪
  • 1篇示踪法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葡胺
  • 1篇屈曲
  • 1篇屈曲角度
  • 1篇缺血
  • 1篇钆喷酸葡胺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外
  • 1篇细胞外隙
  • 1篇脑缺血
  • 1篇颈椎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侯超
  • 4篇韩鸿宾
  • 3篇傅瑜
  • 2篇徐晓娟
  • 2篇和清源
  • 2篇樊东升
  • 2篇陈翯
  • 1篇孙庆利
  • 1篇许方婧伟
  • 1篇孙宇
  • 1篇曾津津
  • 1篇康德瑄
  • 1篇闫军浩
  • 1篇夏作理
  • 1篇张俊
  • 1篇李小刚
  • 1篇高慧
  • 1篇彭芸

传媒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改变颈椎屈曲角度对平山病特异性MRI征象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比较平山病患者颈椎不同屈曲角度MRI表现,研究颈椎屈曲角度对平山病MRI征象的影响.方法 20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行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20°、25°、30°、35°、40°MR扫描,观察不同屈曲位MRI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2个征象出现率.并测量硬膜外间隙最大矢状径(d)及同水平椎管矢状径(D),计算d/D用于定量分析上述2个征象.不同屈曲位各征象出现率的比较使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各组间d/D平均值比较使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之后对任意两组间d/D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及硬膜外间隙增宽征象出现率在屈曲角度20°时为70%(14/20),25°以上均为100%,20°与25°时特殊征象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0.020).20°、25°、30°、35°、40°时,对应d/D值分别为0.51±0.06、0.54±0.08、0.57±0.09、0.61±0.09、0.5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0,P=0.013),两两比较提示d/D平均值在屈曲35°时〉20°和25°,在屈曲40°时〉20°(P值均〈0.05).结论 颈椎屈曲角度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及硬膜外间隙增宽的MRI征象.
高慧韩鸿宾徐晓娟侯超和清源樊东升傅瑜孙宇
关键词:肌萎缩
高IgE血症和平山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明确高IgE血症是否与平山病相关.方法 对2006至2009年期间经门诊确诊的123例平山病患者和82例对照检测血总IgE,收集临床资料,评估临床的特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4例患者(11.4%)和11例对照(13.4%)既往或现病史有过敏史.平山病组血总IgE的中位数为87.97IU/ml,对照组为59.21 IU/ml,正常对照的中位数为51.39 IU/ml,平山病组与对照组、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4,0.361).57例患者(43.6%)和30例对照(36.6%)出现血IgE升高(P=0.107),29例患者(23.6%)和13例对照(15.9%)为高IgE血症(P=0.121).但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后,也没有发现IgE异常和高IgE血症在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管病程的长短、疾病的严重程度,IgE水平在平山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IgE血症和平山病无明显相关性.
傅瑜孙庆利韩鸿宾侯超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关键词:平山病过敏
Gd-DTPA磁共振成像示踪法对脑细胞外间隙成像与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观察钆喷酸葡胺(Gd-DTPA)在脑细胞外间隙(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中扩散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与规律,探讨应用MRI示踪法对ECS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将8只雄性SD大鼠(280 g~320 g)麻醉后,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尾状核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Gd-DTPA2μL。于导入后1、3、6、9、12 h分别进行MRI扫描,观察MRI表现,测量示踪剂导入侧所在脑区与对侧相应脑区MR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于12 h MRI扫描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MRI图像证实6只大鼠Gd-DTPA导入点位于尾状核区,2只位于外囊区。Gd-DTPA在尾状核区导入后呈均匀扩散,3 h扩散到达同侧大脑皮层,扩散后主要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随着扩散范围的增大,尾状核区的MR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3 h后各个时间点相对MRI信号强度ΔS与1 h时ΔS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5.63,P<0.01),3 h后的各组Δ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S的衰减规律呈指数形式[y=1.7886x-0.1776(R2=0.94)]。导入外囊区的Gd-DTPA在1 h的MRI上呈弧形沿白质纤维扩散,表现为各向异性。在3 h后呈扇形向相邻脑区扩散,6 h时扩散到达同侧皮层区。结论:应用MRI示踪法可动态观察Gd-DTPA在细胞外间隙的扩散与清除衰减规律,是在活体对ECS解剖与生理学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的可行方法。
和清源韩鸿宾许方婧伟闫军浩曾津津李小刚傅瑜彭芸陈翯侯超徐晓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细胞外隙钆喷酸葡胺
经脑间质途径的简单扩散给药治疗脑缺血
2011年
尽管脑间质给药被认为是避开血脑屏障阻碍,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给药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经过16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后发现,只有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经该途径给药有效.本研究对经脑间质途径给予神经保护药治疗脑缺血进行了探索,并首次提出了经脑间质的简单扩散给药技术.结果发现,对大脑中动脉永久栓塞的大鼠模型预先一次性给予胞二磷胆碱(0.0025g/kg,50mmol/L),栓塞12h后显示,SDD组的梗死体积仅是腹腔给药组的1/6,而SDD组胞二磷胆碱的用量却只有腹腔给药组的1/800.本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给药位点,应用简单扩散可实现药物在靶区的分布,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浓度.
韩鸿宾夏作理陈翯侯超李玮博
关键词:动物模型脑缺血胞磷胆碱治疗神经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