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宁

作品数:21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电镜
  • 6篇电镜观察
  • 6篇细胞
  • 5篇扫描电镜观察
  • 5篇病理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表达
  • 3篇正常人
  • 3篇人工关节
  • 3篇关节
  • 3篇耳蜗
  • 3篇常人
  • 2篇蛋白表达缺失
  • 2篇血管
  • 2篇肿瘤
  • 2篇豚鼠耳蜗
  • 2篇细胞癌
  • 2篇显微镜
  • 2篇连接桥
  • 2篇临床病理

机构

  • 2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侯宁
  • 6篇张曙光
  • 6篇孙建和
  • 6篇朱光明
  • 5篇杨伟炎
  • 4篇李维华
  • 4篇赵坡
  • 3篇方耀云
  • 3篇王继芳
  • 3篇卢世璧
  • 3篇李向红
  • 2篇申明识
  • 2篇赵斌
  • 2篇杨梅芳
  • 2篇王海鹰
  • 2篇纪小龙
  • 2篇曹友俊
  • 2篇周继林
  • 2篇王东胜
  • 2篇蔡谞

传媒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中西医结合杂...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第九次全国电...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8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0nm激光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1996年
为了探讨用激光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能性,以510nm激光照射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DNA片断末端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现象。结果显示,50和75J/cm2照射后4小时SMC出现凋亡现象,24小时凋亡最为显著,凋亡率分别为9.4%和6.1%。表明激光直接照射能引起平滑肌细胞凋亡。
刘凡光顾瑛李峻亨潘玉明王开朱建国展世明侯宁
关键词:激光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凋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的关系被引量:51
2003年
目的 比较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学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 ,探讨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的关系。方法 从死亡前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 5 2例尸检冠状动脉标本中选取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块共 92 2块 ,以脂质核心面积是否大于斑块面积的 4 0 %为标准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 (15 3块 )和稳定斑块组 (76 9块 ) ,比较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由两组随机选取各 4 0个组织块进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阳性物质在斑块内的分布特点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 (80 4 % )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 (6 6 6 % ,P <0 0 1)。新生血管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肩部和基底部 ,纤维帽相对较少 ;不稳定斑块组各部位的新生血管最大密度 [肩部 :(2 2 16± 19 96 )个 /mm2 ,基底部 :(2 1 6 8± 2 0 4 4 )个 /mm2 ,纤维帽 :(3 80± 5 32 )个 /mm2 ]均显著大于稳定斑块组的相应部位 [肩部 :(10 0 4± 11 5 2 )个 /mm2 ;基底部 :(9 6 8± 11 5 2 )个 /mm2 ;纤维帽 :(1 4 8± 2 2 8)个 /mm2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新生血管检出率和密度均显著增高 ,提示新生血管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孙璐韦立新石怀银郭爱桃侯宁游联璧
关键词:不稳定斑块基底部纤维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块
蝶窦侵袭性垂体腺瘤一例被引量:1
2002年
景春果钟梅侯宁刘爱军
关键词:CTMRI病例报告
肺神经内分泌癌c-kit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ckit癌基因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癌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kit蛋白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膜及胞质;cki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类癌21.4%(3/14),不典型类癌90.0%(18/20),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8.7%(12/31),小细胞癌76.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kit表达癌在Ⅰ期为26.3%(5/19),Ⅱ期62.5%(15/24),Ⅲ期67.4%(29/43),Ⅳ期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kit在患者性别中的分布为男性64.8%(46/71),女性31.6%(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kit表达癌在肿瘤直径大小的分布为<5cm者43.1%(22/51),≥5cm者76.9%(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kit表达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6.1%(47/71),无转移者26.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kit阴性表达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ckit阳性癌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22.85,P=0.000)。ckit蛋白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P=1.000)、年龄(P=0.394)无关。结论ckit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分子指标监测患者预后。
赵坡侯宁邵云李向红
关键词: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意义蛋白表达不典型类癌C-KIT阴性表达
肾细胞癌脆性组氨酸三体FHIT蛋白表达缺失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肾细胞癌、52...
赵坡侯宁曹友俊李向红
文献传递
丹参、川芎嗪对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1989年
本文观察了丹参,川芎嗪对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并与地塞米松的预防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丹参、川芎嗪均可以减轻油酸所致的某些肺部病变和肺系数下降。与地塞米松的预防效果相似。认为早期预防性应用丹参、川芎嗪可以减轻或预防 RDS 的发生。
冯长顺田英麟姚汉德杨剑军李维华陆英麟侯宁马威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丹参川芎嗪
咬合创伤在颅颌紊乱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深入研究咬合创伤在颅颌紊乱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小型猪一侧下颌磨牙上粘固联冠,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并对其同时进行颞颌关节(TMJ)和咀嚼肌的组织病理学观察,TMJ软组织P物质和前列腺素E2的免疫组化实验以及咀嚼肌前列腺素E2和F2α的放免分析。结果:咬合创伤确实引起了TMJ和咀嚼肌的伤害性反应和病理性变化。结论:咬合创伤的靶器官主要是TMJ盘周附着组织,关节滑膜,翼外肌上头和嚼肌。咬合创伤的致病机制包括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两个方面,并应考虑外周与中枢的相互作用。
王海鹰周继林洪民李维华杨梅芳王沛英邓斌郝秀华张曙光侯宁王东胜
关键词:咬合创伤病理学
不同材料人工关节磨损颗粒对假体——骨界面骨形成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同材料人工关节磨损颗粒对假体 -骨界面骨形成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其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方法 :以改良“骨收集室”(BHC)植入兔胫骨干骺端为假体 骨界面模型 ,分别在BHC内加入1.5mg/ml(W/V)Ti合金、CoCr合金或UHMWPE颗粒混悬物 10 μl,4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 ,颗粒分布及其周围的组织细胞学反应。图像分析测量每个视野小梁骨面积与组织总面积的比值 (BA/TTA) ,于各组间比较。结果 :UHMWPE颗粒与CoCr合金颗粒均明显抑制BHC内网织骨形成 ,并有以MΦ为主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 ,组织构成与人体内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接近。Ti合金颗粒则对成骨影响相对较小。各加颗粒组BHC中组织BA/TTA均小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1) ,其中又以UHMWPE颗粒与CoCr合金颗粒组最小 (P <0 .0 1) ,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磨损颗粒除可激活MΦ性骨溶解外 ,还可抑制网织骨形成。因此 ,其造成的人工关节假体 骨界面骨重建障碍可能是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协同作用的结果。
蔡谞王继芳卢世璧赵斌张笑明侯宁
关键词:人工关节骨界面骨形成假体生物材料
豚鼠耳蜗盖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正> 为了更好地了解盖膜在听觉产生过程的作用,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盖膜的超微结构,以探讨盖膜在听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盖膜在垂直蜗轴平面分为内、外和中三个区。内区位于螺旋板上,附
孙建和杨伟炎方耀云朱光明侯宁
文献传递
胎儿耳蜗血管纹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借助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血管纹的表面结构,以便对血管纹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新的信息。方法标本取自尸检3个足月胎儿的6个颞骨,在死后尽可能快速取出耳蜗,经处理后,借助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人胎儿耳蜗血管纹的超微结构。结果借助扫描电镜技术可从耳蜗基底圈到顶圈,上起前庭膜嵴,下到基底膜的基底嵴全面观察血管纹的各个部分,血管纹边缘细胞表面结构呈圆球形,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螺旋凸部位有一个细胞移行区,这个区域的边缘细胞表面形态明显不同,细胞细长或呈不规则的多角形细胞,细胞边界微绒毛丰富,显出明显的细胞界限,细胞表面分布均匀的微绒毛。血管纹断面的观察还可获得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和毛细血管结构。结论扫描电镜观察胎儿耳蜗血管纹,可获得整个血管纹全貌的表面精细结构,尤其是边缘细胞的表面形态,通过对血管纹断面的观察还可获得中间细胞、基底细胞的精细结构特征,为认识血管纹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新的信息。
林琳孙建和黄德亮朱光明侯宁
关键词:胎儿耳蜗血管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