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谦

作品数:136 被引量:1,970H指数:2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2篇鼻窦
  • 57篇内镜
  • 56篇鼻内
  • 53篇手术
  • 47篇鼻内镜
  • 36篇鼻窦炎
  • 25篇鼻腔
  • 23篇内窥镜
  • 23篇窥镜
  • 22篇外科
  • 21篇慢性
  • 19篇内镜手术
  • 19篇镜检
  • 18篇鼻内镜手术
  • 18篇鼻内镜下
  • 16篇影像
  • 16篇外科手术
  • 13篇肿瘤
  • 13篇息肉
  • 12篇乳头

机构

  • 134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市耳鼻咽...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福建医学院
  • 1篇北京同仁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南京同仁医院

作者

  • 136篇黄谦
  • 131篇周兵
  • 71篇崔顺九
  • 50篇李云川
  • 46篇韩德民
  • 34篇刘华超
  • 30篇王明婕
  • 28篇刘铭
  • 28篇张罗
  • 18篇马晶影
  • 17篇黄振校
  • 17篇王成硕
  • 14篇孙炎
  • 12篇张永杰
  • 9篇叶婷
  • 8篇葛文彤
  • 8篇李骋
  • 7篇董怿
  • 7篇王景礼
  • 6篇魏永祥

传媒

  • 25篇中华耳鼻咽喉...
  • 18篇中国耳鼻咽喉...
  • 14篇临床耳鼻咽喉...
  • 8篇中华耳鼻咽喉...
  • 6篇耳鼻咽喉(头...
  • 5篇2014第四...
  • 4篇2013年全...
  • 3篇2014年全...
  • 3篇中华医学会2...
  • 2篇眼科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中国医学文摘...
  • 2篇2015年全...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9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1篇2005
  • 5篇2004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及MRI融合影像导航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董怿周兵黄谦崔顺九王向东李云川臧洪瑞王成硕李文张捷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被引量:50
2006年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周兵刘铭韩德民王振常张罗鲜军舫刘华超黄谦张永杰
关键词:超敏反应真菌鼻窦炎
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特征的影响
臧洪瑞李立锋周兵李云川崔顺九黄谦王彤胡斌韩德民
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下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在经鼻内镜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患者14例,在影像导航引导经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前后均行鼻窦CT连续扫描。CT显示所有病例均累及鼻中隔、眶纸板及筛板。10例累及额隐窝前壁,5例累及眶尖与视神经管,3例累及蝶鞍和斜坡,2例侵犯至翼腭窝。结果:所有患者均彻底切除病灶。平均手术时间280 min,影像导航配准过程平均9 min,重新配准6例。术后复查鼻窦CT均显示病变完整切除。结论: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有助于彻底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
马晶影周兵崔顺九黄谦杨征王桂生
关键词:颅底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acutefulminantfungalsinusitis ,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 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 ,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 ,影像学 ,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在患者就诊的 2 4h内做出初步诊断 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 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眶内容物切除 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 5例。结果  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 ,其中毛霉菌 1例 ,根霉菌 2例 ,链隔孢霉菌 1例 ,曲霉菌 1例 ,毛霉菌根霉菌混合 1例。 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 ,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 7天死亡 ,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 88d死亡 ,2例分别于治疗后 3 2个月和 6个月死于白血病 ,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 9个月和 11个月无复发 ,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 ,眼或颜面症状 ,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 ,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 2 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 ,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 。
刘铭周兵刘华超张盛忠王毓新黄谦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
少年儿童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及相关临床因素探讨被引量:59
2003年
目的 探讨接受内镜鼻窦手术少年儿童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接受内镜鼻窦手术的少年儿童鼻窦炎性疾病患者 2 68例 (43 2侧 ) ,年龄 3~ 17岁 ,平均 14 3岁 ,男 186例 ,女 82例。全身麻醉 176例 ,局部麻醉 12例。 188例 (3 0 5侧 )术后随访超过 1年 ,占病例总数 70 1%。随访在鼻内镜下进行 ,以黏膜表面麻醉为主。术后综合治疗包括 :清理术腔、鼻腔冲洗、抗生素、激素、黏液促排剂及免疫调节剂等。结果 慢性鼻窦炎 89例 (14 7侧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6例 (14 2侧 ) ,鼻窦黏液囊肿 13例 (16侧 )。治愈 13 2例 (70 2 % ) ,好转 43例 (2 2 9% ) ,无效 13例(6 9% )。术后头痛缓解率 93 1% (175/ 188) ,其次为鼻堵为 85 1% (160 / 188) ,脓涕 60 1% (113 /188)。 11例手术前后无变化 ,2例症状较术前加重。术前 56例失嗅者 ,术后 3 4例 (60 7% )改善或恢复。术后症状完全缓解 12 3 / 188例 (65 4% ) ,部分缓解 52 / 188例 (2 7 7% ) ,总有效率为 93 1%。 8例 (4 3 % )接受再手术。结论 少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满意 ,应重视术中黏膜合理取舍和积极处理中鼻甲 ;随访质量为影响手术远期疗效重要因素。患者就医和手术前是否进行了规范药物治疗为手术适应证?
周兵韩德民刘华超刘冥黄谦张罗王景礼张永杰
关键词:少年儿童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适应证鼻窦炎鼻息肉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被引量:77
2003年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
周兵韩德民刘华超黄谦张罗刘铭张永杰
关键词:鼻内镜额隐窝
内窥镜鼻窦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00年
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代表的鼻科疾病是影响广大劳动人民身心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我国的发病人口约2千万,长期以来由于诊治水平的限制,绝大部分病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现代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的引入使本病的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韩德民周兵刘华超边岩松诸小侬诸小侬范尔钟史秀英范尔钟黄谦
关键词: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
泪囊鼻腔造孔术后远期闭锁与鼻泪管复通现象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报告 2 75例 (310只眼 )慢性泪囊炎接受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后 ,9只眼患者自然泪道复通现象。方法 :2 75例 (310只眼 )慢性泪囊病变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手术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处理、泪道冲洗及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随访 3~ 6 0个月 ,治愈率 75 3% ,好转率 11 7% ,总有效率为 87 0 % ,无效为 13 0 %。 2 75例 (310只眼 )中 ,9只眼术后 1年泪囊鼻腔造孔瘢痕闭锁 ,冲洗液自泪囊鼻腔自然开口流出。结论 :慢性泪囊炎泪道下端阻塞并非完全不可逆 ,在手术造孔、建立泪液旁路引流途径之后 ,原来阻塞的鼻泪管局部粘膜炎症可以缓解 ,重新发挥泪液排出功能。
周兵黄谦韩德民唐忻
关键词:泪囊鼻腔造孔术泪囊炎鼻泪管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前后鼻腔微生物组学的变化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比较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与健康人群的鼻腔微生物组学差异,前瞻性观察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对鼻腔微生物组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及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拟行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的中鼻道分泌物,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间隔为1个月,同时募集健康志愿者收集其中鼻道分泌物。以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法进行鼻腔微生物组学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主客观评分,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实验组术前与对照组的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Shannon指数分别为4.41和3.89;但实验组术后α多样性存在动态变化过程,术后1、2、3个月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2.33、2.89、4.24,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β多样性分析实验组术前较对照组蓝细菌门平均相对丰度(MRA)高(P<0.05),术后蓝细菌门MRA下降,至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接近。(2)鼻腔微生物组与临床伴随因素及预后比较发现,假单胞菌属与Lund-Kennedy评分及是否伴随哮喘呈正相关性(r=0.397,P=0.012;r=0.420,P=0.008);弯曲菌属与SNOT-22评分改善幅度呈负相关性(r=-0.63,P=0.038),肠球菌属与Lund-Kennedy评分改善幅度呈负相关性(r=-0.77,P=0.005)。结论: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对鼻腔微生物组重构起重要作用。假单胞菌属可能会加重鼻窦炎以及增加合并哮喘的风险,手术预后可能受弯曲菌属和肠球菌属的影响。
吴玉彬孙炎孙炎黄振校黄谦崔顺九李云川马晶影成雷陈函周兵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假单胞菌属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