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华

作品数:174 被引量:798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医药卫生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8篇中药
  • 17篇制剂
  • 13篇雷公藤
  • 12篇甘草
  • 12篇虫草
  • 11篇药物
  • 11篇凝胶
  • 11篇贝母
  • 11篇虫草菌
  • 10篇色谱
  • 9篇生物碱
  • 9篇发酵虫草菌粉
  • 9篇虫草菌粉
  • 9篇处方
  • 8篇提取物
  • 8篇微丸
  • 7篇乳膏
  • 7篇芍药
  • 7篇体外
  • 6篇释药

机构

  • 160篇江西中医药大...
  • 16篇上海中医药大...
  • 10篇江西济民可信...
  • 9篇南京中医药大...
  • 5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教育部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西藏藏医学院
  • 2篇国家工程研究...
  • 2篇佛山市中医院
  • 2篇南京市中医院
  • 2篇海南科技职业...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西省中医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江西医学院第...
  • 1篇陕西省中医药...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174篇陈丽华
  • 86篇朱卫丰
  • 82篇管咏梅
  • 22篇杨明
  • 21篇刘红宁
  • 18篇金晨
  • 17篇王森
  • 16篇吴德智
  • 15篇关志宇
  • 14篇徐德生
  • 13篇李俊松
  • 13篇冯怡
  • 13篇吴璐
  • 11篇刘丽丽
  • 10篇岳国超
  • 7篇赵益
  • 7篇聂鹤云
  • 7篇杨华生
  • 6篇严张仁
  • 6篇张清华

传媒

  • 17篇中国实验方剂...
  • 15篇中成药
  • 11篇中国中药杂志
  • 8篇中国医院药学...
  • 8篇江西中医学院...
  • 7篇江西中医药大...
  • 6篇中草药
  • 5篇中国药学杂志
  • 5篇时珍国医国药
  • 5篇中国新药杂志
  • 4篇中国药房
  • 4篇药学教育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药学学报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国医药工业...
  • 2篇中药材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2013年“...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年份

  • 9篇2023
  • 11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13篇2016
  • 15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13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穴位贴敷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归类、总结中药穴位贴敷在临床上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疾病提供理论指导,为中药穴位贴敷相关制剂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收集中药穴位贴敷相关文献,建立穴位贴敷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穴位选择、制剂形态、方剂组成等相关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 005篇。经分析发现穴位贴敷的优势病种主要分布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在用药取穴方面,以肺俞、神阙、大椎、肾俞、定喘穴贴敷为多。从制剂形态来看,剂型集中于传统剂型,以膏剂、散剂、糊剂、饼剂最为常见。从用药规律分析,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在临床应用及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新进展,但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疗效观察或效果评价,临床应用过程中多凭经验,标准化及规范化有待加强,且穴位贴敷作为辅助和联合疗法较多,相关机制研究多停留在穴位给药和非穴给药透过量的比较,涉及深层次递药机制研究极少。
邹佳余俊英管咏梅陈丽华尧章洪刘红宁朱卫丰刘丽丽
关键词:穴位贴敷中医外治文献计量学
基于毒邪理论的蝮蛇咬伤中医治疗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2023年
毒蛇咬伤是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灾害性疾病.全球每年有270万人至500万人的蛇伤患者,约13.8万人死于毒蛇咬伤并造成40万例永久性残疾.我国目前以蝮蛇咬伤最常见、危害性最大.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是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全国"毒蛇咬伤协作组组长单位"、亚洲蛇伤协会副会长单位.
王万春严张仁喻文球董德刚易军陈丽华毛文丽管咏梅李燕芳王建刚
关键词:中医外科重点专科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HPLC法测定紫橙止咳胶囊中橙皮苷的含量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赖建奇陈丽华魏筱华
关键词:HPLC法橙皮苷中药
电导率法筛选微乳处方及对其相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电导行为结合伪三元相图制备微乳,并对其相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电导率-含水量曲线精确绘制聚山梨酯80-labrasol/Gemseal40-油酸/无水乙醇/水体系不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Km)下一系列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处方,采用电导率、稳定性、染色法、粒径等对微乳基本性能进行评价,研究不同Km对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结构类型的影响。结果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电导率表现为渐进的连续变化,Km为2:1时,含水量(20%<Φ<66.3%)电导率直线上升,含水量(66.3%<Φ<74.5%)电导率趋势变缓,含水量(Φ>74.5%)时电导率下降,且此时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最大,制备丹皮酚微乳和雷公藤多苷微乳在高速离心无分层,也无絮凝或药物析出,电导率、染色法、粒径等性能均符合微乳特征。结论电导率法能用于微乳结构的判定并反映微乳相行为的变化,精确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处方。
陈丽华赵小婷吴德智朱卫丰管咏梅刘红宁
关键词:微乳伪三元相图相行为雷公藤多苷丹皮酚
一种用于抗皮肤衰老的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抗皮肤衰老的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它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表面活性剂10%~30%,助表面活性剂5%~10%,丁香精油1%~5%,瓜拉纳提取物5%~50%。本发明的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同时...
陈丽华刘红宁李聪朱卫丰管咏梅黄诗雨
文献传递
HPLC-ELSD测定不同来源浙贝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制定一种简便、迅速、准确的贝母素甲含量测定方法,准确测定不同来源的浙贝母中的贝母素甲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不同来源的浙贝母中的贝母素甲的含量,色谱条件:Hypersil ODS-2(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3%二乙胺水(65∶3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器参数:漂移管温度:85.8℃,载气体积流量2.2 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贝母素甲在0.4μg~5μg与峰面积的对数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4.04%,RSD为4.04%。结论:本方法能够很好地测定浙贝母药材中的主要生物碱贝母素甲的含量,可用于浙贝母药材的质量控制。从收集到的样品测定结果来看,浙贝母中贝母素甲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曾荣香刘丽丽陈丽华赵益衣文娇
关键词:浙贝母贝母素甲
乳膏液晶胶网微观结构形成理论与表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对乳膏液晶胶网结构的形成理论、组成要素、稳定机制及微观结构的表征进行介绍,为乳膏液晶胶网微观结构形成理论与表征的研究提供参考。检索近年来国外内乳膏液晶胶网微观结构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此类结构的乳膏由表面活性剂、两亲性化合物和水形成,其结构分为亲水凝胶相、亲脂凝胶相、自由水相和分散相,通过偏振光显微镜和冷冻-透射电镜清晰地观察到其内部微观结构。液晶胶网理论能诠释乳膏的内部构造,从而能进一步解释乳膏稳定性机制。这种具有液晶胶网结构的乳膏运用显微技术将其表征出来,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其内部微观结构,为以后研究这类液晶胶网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序排列的液晶胶网结构比普通乳膏制剂有更好的稳定性、缓释性与保湿性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对于优化生产、药物活性成分的传递与释放、皮肤水合作用及其通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旭王森朱卫丰陈丽华管咏梅吴德智
关键词:层状液晶偏光显微镜
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大鼠胃底环行肌条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确定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大鼠胃底肌条作用的配比关系。方法:以大鼠胃底环行肌条收缩强度为指标,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观察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乙酰胆碱(ACh)下的离体大鼠胃底环行肌条的影响,由结果分析得出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确证性实验。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含药血清图谱。结果: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的最佳配比即含芍药苷效应组分、含甘草酸效应组分与含甘草总黄酮效应组分的配比为A3B3C3,含芍药苷效应组分和含甘草总黄酮效应组分均系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在灌胃给予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后120min所采血清的指纹谱中出现一些新的峰。结论: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能抑制大鼠胃底环行肌条的收缩,含芍药苷效应组分、含甘草酸效应组分与含甘草总黄酮效应组分最佳组方配比为1∶1∶2。
陈丽华冯怡徐德生李俊松张梁
关键词:芍药甘草配伍血清药理学
丝穗金粟兰生药组织学的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丝穗金粟兰是民间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的有效药物。本文对其进行了《本草》考证、植物形态、生药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为该药的鉴别、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姚振生陈丽华
关键词:本草考证显微鉴别
藏药独一味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4年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总结独一味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其在资源保护、药效物质基础、剂型开发、质量监督上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独一味提供参考。
袁涛王森顿珠朱卫丰管咏梅吴德智陈丽华
关键词:独一味镇痛抗炎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