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骞
- 作品数:30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输液袋卷曲回收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袋卷曲回收装置,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内的上部设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支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环形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环形齿轮套设在空心轴右端,所述空心轴左端套设有一号轴承,所述一号轴承固定...
- 王雍立陆骞蒋雪生李雄峰
- 文献传递
- “5A”模式在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5A”模式在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进入湖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出118例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包括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分别接受基于“5A”模式干预和常规干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地时间[(26.87±5.29)h]及住院时间[(5.13±1.0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2.45±10.64)h、(8.25±1.26)d](t=55.32、14.67,均P<0.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23.61±1.59)分]、ODI[(12.85±4.6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22±2.01)分、(20.61±5.18)分],JOA[(21.45±4.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7.28±2.9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2、8.56、-5.97,均P<0.001);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76.22±5.16)分]、独立性[(77.23±6.52)分]、心理功能[(82.45±7.36)分]、社会关系[(80.85±7.7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83±6.28)分、(55.36±5.87)分、(66.29±6.63)分、(62.79±6.57)分](t=24.94、19.15、12.53、13.69,均P<0.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30.48±2.29)分]以及SDS[(31.06±2.8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5.69±3.81)分、(34.28±3.03)分](t=9.00、5.95,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8%(3/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3%(13/59),护理满意度为91.53%(5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9%(42/5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6.76,均P<0.05)。结论“5A”模式应用于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能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张英英顾学群吴猛陆骞高建兰
- 关键词:髓核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疼痛手术后并发症
- 三种颈椎前路融合术对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分析颈椎前路三种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患者22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对比分析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融合节段高度、颈椎曲度改变情况、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8年,三组在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比A组明显减少(P〈0.05);IOA评分、VAS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曲度在术后5d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获得一定改善(P〈0.05);B组和C组改善和维持融合节段高度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改善和维持颈椎曲度优于A组和C组(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5d吞咽困难和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比A组和B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能够取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和融合率,A组能够获得彻底减压,B组能够维持比较理想的颈椎曲度和高度,C组能够降低术中损伤,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最优化的治疗方式。
- 詹碧水蒋雪生周国顺陆骞
-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椎间盘切除术椎体次全切除术
- 胫骨后内髁骨折伴脱位的治疗
- 2013年
-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内髁骨折伴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胫骨后内髁骨折伴脱位11例,用HSS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评价标准评分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下肢力线纠正,关节稳定。其中优7例、良3例、可1例。治疗优良率90.9%。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理疗及消炎镇痛药等治疗,症状缓解。结论后内侧入路T型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后内髁骨折伴脱位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后内髁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马锁坤梅锦荣沈鹏陆骞周新华
- 关键词:脱位内固定后内侧入路
- 伴椎间盘损伤的下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 陆骞
- 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2016年
-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3例行ACDF术;B组27例行ACC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差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出现内植入物并发症,A组未出现。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按Hilibrand影像学标准,A组邻近节段发病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比较,ACCF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改善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较差,有内固定失败现象,有较高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 陆骞周国顺蒋雪生詹碧永
-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
- 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总结经跗骨窦入路微创切口,结合闭合复位技术治疗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28例采用跗骨窦入路钢板或/和螺钉固定相结合治疗跟骨骨折,随访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随访28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其中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5.71%.4例患者术后有外侧壁不适,1例有行走疼痛,在8个月时取出内固定,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骨髓炎以及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骨折,并发症低,术后疗效满意.
- 吴镇泉朱泽平陆骞梅锦荣李雄峰
- 关键词:跟骨骨折跗骨窦内固定术
- 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2—3周后采用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行前路固定19例,行后路固定3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ESR12~160mm/h,16例有神经损伤症状,18例有后凸畸形。结果随访12~40(29.54-7.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18例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16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血沉术后2—6个月达到正常,X线片示植骨融合时间4-12(6.2±1.9)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低,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陈成东詹碧水陆骞谢文龙周国顺李伟
- 关键词:结核骨移植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邻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运用Zero-P治疗16例颈椎邻椎病患者,所有患者为单节段邻近节段退变,其中颈3/颈4有3例、颈4/颈5有10例、颈6/颈7有3例。记录手术前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上肢放射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颈椎病治疗分数(JOA)评分,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改变,根据Bazaz标准分析术后的吞咽苦难情况。结果平均NDI指数和上肢放射痛VAS评分经手术后下降,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前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02、13.16、6.28,P均<0.05)。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后早期有1例患者出现中度吞咽困难、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均在术后6月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因四枚螺钉置入引起的椎体骨折。结论 Zero-P治疗颈椎邻椎病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术中可减少对邻近节段及原手术节段的干扰,且术后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很低。
- 陆骞陈成东詹碧水蒋雪生周国顺
-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
- 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9例为前路组,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成形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34例为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评定临床疗效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随访。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路组,住院时间短于后路组(t分别=-8.13、6.72、5.68、9.23,P均<0.05)。在随访过程中,术后3个月时前路组在JOA评分和颈椎曲度变化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58、1.32,P均>0.05);但前路组颈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两组均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都能够有效地改善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功能,但部分患者仍需结合病情进行选择性再次减压。在无明显手术禁忌情况下,前后路手术的决定因素包括颈椎稳定性,脊髓压迫来源,颈椎管狭窄程度,颈椎的生理弧度以及后纵韧带钙化程度。
- 陆骞蒋雪生周国顺姬亚峰詹碧水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