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芸 作品数:6 被引量:164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更多>>
从国家基金立项看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状况和趋势——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 被引量:11 2011年 国家级研究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学科领域内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自1991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资助文化地理学科16项和47项基金项目,促进了近20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发表成果的增长。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国家基金资助下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科发展区域分布现状、研究特点与质量。研究发现受基金资助的学者产出效率大致呈现上升态势;学科申请依托的学科门类逐渐向社会科学转向,学科间的交叉呈现多元化特征。课题依托单位几乎集中在几个重点院校,呈现圈层放射状分布。研究区域大致覆盖东部,中西部地区研究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被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在学科内部,获得基金资助的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学科内在关联。研究反映了近20年来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学术轨迹和发展趋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相关基金项目的申请。 钱丽芸 朱竑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化地理学 知识生产 “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 被引量:63 2011年 关于地方文化意义的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意义正在被全球性力量中和与消解。在这种断裂之下,原有的对于"地方性"的想象反而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被不断加强。本土社会力图在一个"时空压缩"的"超空间"时代中,保存其自身基于地方意义的身份认同。哈维认为,一切基于地方意义形成的认同都是反动与禁锢的。他提出,应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理解地方差异的形成,从而理解地方建构中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建构。但马西则在批判哈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进步)的地方感理论,指出应从多样的社会建构出发,理解地方性的形成过程。马西认为,地方的本质特点包括:开放以及与外界密切的社会联系;地方本身是一个过程,认同在不断的再建构过程中;地方内部具有其认同的多样性;进步的地方感并不否认地方性的存在等。基于马西的进步地方感理论,研究通过对广州关于移民以及粤语传承问题讨论中出现的话语进行的文本分析,指出广州本地社会在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其少部分话语已经呈现出进步地方感所批判的禁锢性,因此需要在重新认识地方的过程中加以修正。 钱俊希 钱丽芸 朱竑关键词:哈维 地方性与传承:宜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 被引量:27 2011年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不断加深,本土标志性地方品牌的地理学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以中国宜兴为案例研究地,从地理品牌的构建来考察宜兴地区特有的紫砂文化生产活动,揭示地理因素在赋予地方品牌深层意义的机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紫砂文化地理核心的变迁分析,探析地理品牌动态化的传承中如何增加历史文化价值,揭示地方性特点如何赋予地理品牌以意义。在中国的文化地理语境里,以新文化地理学视角解释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现象,印证了紫砂文化地理特征的品牌化过程,是一个鲜明的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 钱丽芸 朱竑关键词:宜兴紫砂 地理品牌 基于动力机制的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在旅游体验和创意经济发展下,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升级催生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旅游创意产业萌芽悄然兴起。本文运用产业发展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旅游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展开系统探讨,... 钱丽芸关键词:旅游创意产业 动力机制 旅游经济 产业附加值 产业链 文献传递 西方文化地理研究的研究取向、资料搜集与展示方式——基于《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刊载论文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8、2009年《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所刊载论文的资料搜集方法、分析方法、佐证材料类型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西方文化地理研究更倾向于定性研究的取向,强调研究者本身挖掘社会素材的能力和诠释材料的智慧和客观性。在资料搜集与展示方面,西方学者更加倾向于进行实地研究,多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大量的资料,善用文字资料、照片等多种证据来证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希望通过西方经典文化地理文献的梳理,引起国内研究人员对定性研究取向的重视,以及对文本资料、照片等证据作为学术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的重视。 朱竑 刘博 钱丽芸关键词:文化地理 研究方法 SOCIAL GEOGRAPHY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50 2012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已经对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以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实践,明确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过程中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旅游公共服务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在制度框架内有效供给,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李爽 黄福才 钱丽芸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 多中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