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婷婷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干细胞
  • 8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骨髓间充质
  • 8篇骨髓间充质干...
  • 8篇充质干细胞
  • 6篇心肌
  • 5篇血管
  • 5篇缺氧
  • 5篇梗死
  • 4篇蛋白
  • 4篇电生理
  • 4篇心肌干细胞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室颤
  • 4篇室颤阈
  • 4篇室颤阈值
  • 4篇缺血
  • 4篇缺血缺氧
  • 4篇连接蛋白
  • 4篇间质干细胞

机构

  • 16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郭天柱
  • 16篇钟婷婷
  • 16篇侯婧瑛
  • 16篇王彤
  • 15篇周长青
  • 14篇龙会宝
  • 14篇郑韶欣
  • 12篇伍权华
  • 7篇吴浩
  • 6篇汪蕾
  • 4篇邢越
  • 3篇晏平
  • 3篇陈旭翔

传媒

  • 11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pelin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被引量:3
2018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相关的受体蛋白内源性配体(apelin)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的生存和血管再生。目的:采用体内实验探讨apelin联合MSCs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开胸结扎50只C57BL/6小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并随机分为5组:MSCs组、MSCs+apelin组、sh-APJ MSCs+apelin组、apelin组和PBS组。模型建立2周后,对动物进行第2次开胸手术,MSCs组于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单纯的MSCs,MSCs+apelin组和sh-APJ MSCs+apelin组分别注射MSCs以及sh-APJ MSCs并且均连续腹腔内注射2周apelin-13,PBS组心肌内注射不含MSCs的PBS。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心功能。实验结束后,摘取心脏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梗死边缘区的MSCs生存和血管再生情况以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MSCs组、MSCs+apelin组、sh-APJ MSCs+apelin组、apelin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减小(P<0.01);其中MSCs+apelin组以上指标改善最显著(P<0.01);(2)与MSCs组和sh-APJ MSCs+apelin组相比,MSCs+apelin组梗死边缘区PKH26阳性细胞和CD3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高,且PKH26和CD31双阳性细胞占PKH26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3)与MSCs组和sh-APJ MSCs+apelin组相比较,MSCs+apelin组APJ、AKT、p AKT以及VEGFA表达显著增加,而MSCs组和sh-APJ MSCs+apelin组在上述各项指标表达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以上提示apelin能够通过与其受体APJ结合改善MSCs在心肌梗死局部组织中的生存和血管再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此效应与VEGFA表达上调相关,PI3K/AKT的激活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侯婧瑛龙会宝陈旭翔汪蕾郭天柱郑韶欣钟婷婷伍权华吴浩王彤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间质干细胞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miR-378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背景 研究miR-378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生存提供新方法.目的:观察miR-378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及促进血...
郭天柱邢越侯婧瑛周长青钟婷婷郑韶欣王彤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缺氧血管生成
HIF-1α/apelin/APJ通路在缺氧预处理促进心肌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心肌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但心肌干细胞在局部心肌梗死组织中的生存及心肌分化效率低下。目的:体外实验观察缺氧预处理对心肌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HIF-1α/apelin/APJ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心肌干细胞分为缺氧组(体积分数为1%O2)和常氧组(体积分数为20%O2),培养24 h后,MTS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apelin、APJ的表达;两组细胞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24 h,再进行正常培养2周,Western 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apelin、APJ以及c Tn T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 Tn T阳性的心肌样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在培养24 h后的增殖率和A490值均显著增高(P<0.01);(2)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在培养24 h和诱导分化2周后缺氧诱导因子1α、apelin和APJ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1);(3)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诱导分化2周后c Tn T阳性的心肌样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c Tn 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4)结果表明,缺氧预处理能够促进心肌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样细胞发生分化,此效应可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apelin/APJ通路的激活相关。
汪蕾侯婧瑛龙会宝吴浩周长青郭天柱伍权华钟婷婷陈旭翔王彤
关键词:分化缺氧预处理
心肌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进心肌梗死大鼠室颤阈值和心电生理稳定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比较心肌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室颤阈值和心电生理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开胸结扎30只SD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CSCs组、MSCs组及PBS组,每组各10只,分别于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PKH26荧光标记的CSCs、MSCs或等量PBS.治疗6周后,再次开胸检测梗死边缘区的心电生理特性和室颤阈值.实验结束后,摘取心脏行病理切片,检查PKH26标记的CSCs、MSCs是否在梗死边缘区内生存并表达连接蛋白43.结果 CSCs组移植6周后其梗死边缘区单极电图激动恢复时间、纠正的激动恢复时间与MSCs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s组梗死边缘区单极电图纠正的激动恢复时间离散度、电刺激所激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室颤阈值与MSCs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指标方面,MSCs组和PBS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H26标记的CSCs在梗死边缘区内被发现并表达连接蛋白43,而PKH26标记的存在于梗死边缘区的MSCs则很少表达连接蛋白43.结论 CSCs移植和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无明显致心律失常性.CSCs移植后6周其心电生理学稳定性改善和室颤阈值提高的效应较MSCs优越,CSCs是治疗心血管疾病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陈立朋郭天柱郑韶欣侯婧瑛周长青龙会宝钟婷婷王彤
关键词:心肌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室颤阈值心肌梗死
LncRNA-Braveheart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被引量:2
2017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但整体效果并不太理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局部梗死微环境中的分化效率低下,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极其有限。目的:采用lncRNA-Bvht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lncRNA-Bvht的病毒载体p LVX-IRES-Zs Green1-lncRNA-Bvht,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lncRNA-Bvht转染并检测转染效率。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第3代细胞分为3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空载体组和lncRNA-Bvht组。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用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分化24 h再进行正常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qRT-PCR检测心肌分化标记物肌钙蛋白T和肌节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之间形成连接,排列方向趋于一致;②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ncRNA-Bvht组肌钙蛋白T和肌节蛋白表达呈现强阳性;肌钙蛋白T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③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ncRNA-Bvht组肌钙蛋白T和肌节蛋白的表达较空载体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均明显升高(P<0.01);④结果提示,lncRNA-Bvht转染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心肌样细胞发生分化。
侯婧瑛龙会宝周长青吴浩郭天柱钟婷婷伍权华汪蕾郑韶欣王彤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
TGF-β1/Smad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下调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I)后心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以探讨AngⅡ能否经由TGF-β1/Smad调节Cx43的表达。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20 mg·kg^(-1)·d^(-1))治疗组与MI组,分别于结扎后及治疗2周后检测心功能情况,并检测治疗2周后左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AngⅡ、AngⅡ1型受体(AT1)、Cx43以及TGF-β1/Smad通路相关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氯沙坦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明显缩小(P<0.01),室间隔厚度(IVSd)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减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AngⅡ水平明显降低;梗死区AT1表达显著降低;Cx43在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表达增高,TGF-β1、Smad 2、Smad 3在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表达均降低,而Smad 7表达增高。结论:心肌梗死后AngⅡ激活可能通过作用于TGF-β1/Smad通路导致Cx43表达下调。
侯婧瑛周长青郑韶欣郭天柱龙会宝伍权华钟婷婷王彤
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43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心肌梗死
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小鼠lncRNA-H19与miR-199a-5p的靶向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H19(lncRNA-H19)萤光素酶报告质粒,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小鼠lncRNA-H19与微小RNA-199a-5p(miR-199a-5p)的靶向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RegRNA2.0预测获取小鼠lncRNA-H19与miR-199a-5p潜在的互补结合位点。将H19及其突变体克隆到萤光素酶载体psi CHECK-2中,构建H19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采用酶切和测序方法鉴定psi CHECK-2-H19载体是否构建成功。将H19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与miR-199a-5p模拟物、miR-199a-5p抑制剂、miR-199a-5p模拟物阴性对照或miR-199a-5p抑制剂阴性对照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收集细胞后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组别的萤光素酶活性,从而对lncRNA-H19与miR-199a-5p的靶向调节关系进行验证。结果:构建的重组萤光素酶报告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与miR-199a-5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99a-5p模拟物组H19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萤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下降约49%左右(P<0.01),而miR-199a-5p抑制剂组H19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萤光素酶活性较miR-199a-5p模拟物组明显增高(P<0.01)。miR-199a-5p模拟物、miR-199a-5p抑制剂、miR-199a-5p模拟物阴性对照以及miR-199a-5p抑制剂阴性对照对H19突变型的萤光素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lncRNA-H19能够靶向结合miR-199a-5p,并在转录后水平对其有直接抑制作用。
侯婧瑛周长青郑韶欣郭天柱龙会宝伍权华钟婷婷吴浩汪蕾王彤
长链非编码RNA-H19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再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后其在局部梗死组织中的生存力低下,形成新生血管的密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治疗的效率。长链非编码RNA-H19(lncRNA-H19)被证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目的:体外观察lncRNA-H1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生存和血管再生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5组:MSCs+H19组、MSCs+H19对照组(MSCs+H19 NC组),MSCs+si-H19组、MSCs+si-H19对照组(MSCs+si-H19 NC组)和MSCs组。其中MSCs+H19组和MSCs+H19NC组分别予以转染lncRNA-H19及lncRNA-H19 scramble RNA阴性对照,MSCs+si-H19组和MSCs+si-H19NC组分别转染lncRNA-H19 siRNA及lncRNA-H19 siRNA scramble阴性对照,体外缺血缺氧条件(无血清,体积分数为1%O_2)下培养24 h,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取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血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MSCs组及MSCs+H19 NC组相比,MSCs+H19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凋亡显著减少,血管管腔样结构明显增多(P<0.01);(2)与MSCs组及MSCs+si-H19 NC组相比,MSCs+si-H19组增殖能力显著减弱,凋亡显著增加,血管管腔样结构明显减少(P<0.01);(3)与MSCs组及MSCs+H19 NC组相比,MSCs+H19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显著增高;(4)与MSCs组及MSCs+si-H19 NC组相比,MSCs+si-H19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显著减少;(5)结果表明,lncRNA-H19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缺血缺氧环境下的生存并增强其血管形成能力,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相关。
侯婧瑛汪蕾龙会宝吴浩伍权华钟婷婷周长青郭天柱陈旭翔王彤
关键词:缺血缺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再生
miR-378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研究miR-378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生存提供新方法。目的:观察miR-378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及促进血管形成的能力。方法: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未转染组和转染组,未转染组为未转染miR-378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组则采用化学合成的miR-378模拟物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缺血缺氧(无血清,体积分数为1%O2、5%CO2,94%N2)环境中培养24 h后,应用锥虫蓝染色计数法、MTS法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及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将两组缺血缺氧后的培养基上清液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缺血缺氧干预后48 h和72 h,转染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细胞数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均为P<0.01);转染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较高的增殖能力,缺血缺氧干预后24 h及48 h细胞增殖升高较未转染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缺血缺氧后转染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下降(P<0.05)。两组细胞均可促进血管腔样结构形成,但转染组血管管腔样结构较未转染组显著增多(P<0.01)。研究结果提示miR-378可促进缺血缺氧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并抑制其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同时可提高其促血管生成的能力。
郭天柱邢越侯婧瑛周长青钟婷婷郑韶欣王彤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缺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吡格列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但整体效果并不太理想。目的:拟采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以进一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开胸结扎20只SD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并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2周后在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PKH26标记的由PBS悬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治疗组在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予以吡格列酮3 mg/(kg·d)连续灌胃2周。细胞移植后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q RT-PCR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PPAR-γ、TGF-β1/SMAD通路相关因子和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基础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差异性。细胞移植2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PPAR-γ和Cx43的表达量显著增加;TGF-β1、SMAD2、SMAD3在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表达明显下降。以上结果提示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干预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PAR-γ抑制TGF-β1/SMAD通路进而提高Cx43的表达有关。
伍权华侯婧瑛郭天柱钟婷婷龙会宝邢越周长青郑韶欣王彤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连接蛋白类干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