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宇骁

作品数:43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9篇颈椎
  • 19篇椎间盘
  • 16篇椎间盘置换
  • 16篇颈椎间盘
  • 15篇颈椎间盘置换
  • 12篇前路
  • 11篇手术
  • 10篇人工颈椎间盘
  • 10篇人工颈椎间盘...
  • 9篇置换术
  • 9篇融合术
  • 9篇椎间盘置换术
  • 9篇骨折
  • 8篇颈椎间盘置换...
  • 8篇活动度
  • 7篇颈椎病
  • 6篇腰椎
  • 6篇人工颈椎间盘...
  • 6篇人工椎间盘
  • 6篇节段

机构

  • 4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峨眉山市人民...

作者

  • 42篇邓宇骁
  • 41篇刘浩
  • 33篇王贝宇
  • 30篇龚全
  • 26篇马立泰
  • 23篇丁琛
  • 15篇陈华
  • 14篇李涛
  • 13篇洪瑛
  • 10篇戎鑫
  • 6篇宋跃明
  • 5篇李涛
  • 4篇孟阳
  • 3篇安晶晶
  • 3篇杨毅
  • 3篇姜马娇
  • 3篇杨毅
  • 2篇胡韬
  • 2篇赵小丹
  • 2篇曾俊峰

传媒

  • 5篇第二届海峡两...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护士进修杂志
  • 3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六届《中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体位对术后颈椎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颈椎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回顾性研究,观察颈椎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生理轴线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
邓宇骁洪瑛刘浩胡韬丁琛龚全李涛宋跃明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体位
改良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植钉策略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采用改良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植钉策略对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6年7月16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1例2014年8月前收治患者采用传统微型钢板安放及侧块固定螺钉植钉方法(对照组),85例8月后收治患者采用改良植钉策略手术(改良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临床诊断、病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及横截面积、Pavlov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侧块固定螺钉破坏颈椎小关节数量、临床疗效评价指标(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NDI)、影像学评价指标(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及横截面积、Pavlov值、椎板开门角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改良组破坏颈椎小关节10个(2.4%,10/417)、对照组破坏121个(29.9%,121/4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97,P=0.000);对照组18例颈椎小关节破坏达3个或以上,改良组无破坏超过3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改良组随访时间为(28.7±4.9)个月,对照组为(42.4±1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8,P=0.000)。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影像学复查显示,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椎管矢状径、Pavlov值、椎管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以及椎板开门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陈华刘浩邓宇骁龚全王贝宇丁琛
关键词:颈椎轴性症状微型钢板
强直性脊柱炎枕颈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骨折一例
2023年
1病例介绍患者女,82岁,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因“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于2022年4月入院。入院前3个月于家中滑倒,颈部无外伤,伤后感觉右上肢麻木,颈部无疼痛且能屈伸,未予以特殊处理;入院前1个月,颈部逐渐出现疼痛并伴双上肢麻木,颈部活动明显受限,抬头困难,能下床活动及行走.
李靖戎鑫邓宇骁刘浩龚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髓损伤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的护理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的护理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49例,结合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磨断开门侧椎板及打磨铰链侧椎板时的护理方法、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开门均顺利完成,开门时间(16±6)min,开门时段出血量(90±35)mL。术中磨钻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连接错误,磨头意外弹出、断裂,医源性损伤脊髓等情况;术后无椎管内血肿、脑积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使用高速磨钻前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正确的用物准备,熟练掌握磨钻的连接方法,参数的设置,常见问题的应对处理等,有助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开门操作的顺利完成。
姜马娇洪瑛陈华王贝宇邓宇骁
关键词:颈椎单开门护理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1例
[目的]总结国内首例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的近期临床效果,并回顾颈椎前纵韧带骨化的文献报道.[方法]我科于2013年12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前纵韧带巨大骨化患者1...
丁琛龚全李涛马立泰王贝宇邓宇骁陈华刘浩
颈前路Hybrid术与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颈前路Hybrid术与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及相关适应症.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断为多节段(≥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
陈华刘浩王贝宇邓宇骁龚全李涛马立泰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活动度
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比较性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应用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的行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应用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采用国际上标准的Bazaz吞咽功能评分系统对置换组和融合组患者术后1周、1、3、6月、1年的吞咽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共纳入置换组134例,融合组126例,所有病人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置换组和融合组在术后1周、术后1、3、6月、术后1年总得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8.36%和44.44%,18.66%和34.92%,13.43%和24.60%,8.96%和17.46%,6.72%和14.28%,值均<0.05。结论与应用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相比,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
易难杨毅刘浩曾俊峰龚全马立泰王贝宇丁琛邓宇骁
关键词:PRESTIGEACDF
颈椎前路手术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术后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索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功能的影响,改进手术细节,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方法,自2016年3月始,将于华西医院骨科住院拟行颈椎前路连续双节段椎间融合(Zero-P假体)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入选20例,对照组在植入颈椎假体后常规缝合椎前筋膜;实验组在常规缝合椎前筋膜的基础上于椎前软组织间隙放置可吸收胶原生物膜。术后3天、3月、6月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前软组织(PST)厚度以判断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并完善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和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问卷调查以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术后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59±0.38)cm和(0.63±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19±0.12)cm和(0.43±0.35)cm、(0.2±0.12)cm和(0.4±0.31)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2.05±1.57和61.26±1.48、68.75±1.33和68.05±1.4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5.9±1.41和63.47±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5%和55%、10%和2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5%和4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能够在ACSS术后早期降低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在极早期可以预防中度及以上吞咽困难的发生。
黄康康邓宇骁丁琛王贝宇陈华戎鑫马立泰洪瑛刘浩
关键词:颈前路手术吞咽困难
预弯棒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侧方成角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预弯棒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出现侧方成角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6月本院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共218例,其中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08例。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椎体螺钉与终板的夹角,208例中男139例,女69例,年龄16~68岁,平均(38.1±14.9)岁。损伤类型:车祸31例,重物砸伤23例,高处坠落伤154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2例,T_(12)18例,L_1137例,L_241例,L_39例,L_4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194例,B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3例,B级11例,C级35例,D级39例,E级70例。内固定材料:Antares(美敦力公司)197例和Z-Plate(美敦力公司)11例。208例中有20例术中通过预弯连接棒预防可能形成的侧方成角,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53岁,平均(35.3±20.1)岁。损伤类型:车祸6例,重物砸伤1例,高处坠落13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0例,T_(12)1例,L_115例,L_23例,L_3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20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7例。内固定材料:全部应用Antares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美敦力公司)。[结果]全部病例中有9例术后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没有10°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1.31°±4.09°,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19°±3.7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应用预弯棒的患者术中均出现椎体螺钉与相应的终板较大的成角,但术后均没有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2.11°±4.26°,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31°±3.5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弯棒可以有效地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马立泰龚全王贝宇李涛宋跃明邓宇骁丁琛刘浩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
Ⅰ、Ⅱ型胶原蛋白在不同损伤类型动物模型椎间盘组织内的含量变化规律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对损伤动物模型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内Ⅰ、Ⅱ型胶原m RNA的水平进行定量测定,明确椎间盘软骨细胞在椎间盘损伤后纤维化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学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兔椎间盘损伤模型,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上位软骨终板单次穿刺组、上下位软骨终板多次穿刺组、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建模手术术后第2天及第2、8、12、24周在每组中随机选取2只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标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Ⅰ、Ⅱ型胶原m RNA水平。首先提取椎间盘软骨终板组织的RNA,通过核酸测定仪测定RNA浓度及RNA浓度与蛋白浓度比值,采用Revertaid M-Mulv逆转录酶进行逆转录,设计Ⅰ、Ⅱ型胶原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体系,用0.5×TBE电泳缓冲液配制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120 V,40 min),紫外灯下观察扩增结果,测定不同电泳条带的灰度值。结果术后各手术组Ⅰ型胶原m RNA水平在术后8周后呈现进行性上升的趋势,上升的幅度与损伤程度相关。Ⅱ型胶原的m RNA水平在纤维环穿刺组及上位终板单次穿刺组中开始2周内出现一过性的上升,随后开始进行性下降;而在上下位软骨终板多次穿刺组则从术后开始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损伤椎间盘髓核组织内软骨细胞Ⅰ型胶原的合成量随时间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Ⅱ型胶原的合成量在小幅升高后开始进行性下降。Ⅰ、Ⅱ型胶原在损伤椎间盘软骨细胞内的形成变化规律有别于自然退变。
赵小丹刘浩黄富国刘熹邓宇骁
关键词:软骨终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