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帆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巴尔通体
  • 3篇汉赛巴尔通体
  • 1篇多位点序列分...
  • 1篇血淋巴
  • 1篇血蜱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伊蚊
  • 1篇人兽
  • 1篇人兽共患
  • 1篇人兽共患病
  • 1篇歧化酶
  • 1篇驱避
  • 1篇驱避剂
  • 1篇驱蚊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关系
  • 1篇流浪
  • 1篇流浪猫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机构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郑州大学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北京市畜牧兽...

作者

  • 6篇赵帆
  • 5篇刘起勇
  • 3篇宋秀平
  • 3篇黄儒婷
  • 3篇栗冬梅
  • 2篇李志芳
  • 2篇马怀雷
  • 2篇靳建超
  • 1篇吴丹丹
  • 1篇吴海霞
  • 1篇孙继民
  • 1篇林杰
  • 1篇马英
  • 1篇张卫东
  • 1篇张彦
  • 1篇林杰
  • 1篇孟凤霞
  • 1篇朱秀文
  • 1篇杨秀环
  • 1篇任东升

传媒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疾病监测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兽共患病媒介生物监测和控制策略
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兽共患病的传染范围广且人兽共患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很大比重,并说明了如果人兽共患病暴发后能够快速确认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将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扩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重点分析了在疾病监测方面提出了有效地控制人...
刘起勇刘晓冬赵帆张彦
关键词:人兽共患病媒介生物监测技术控制管理
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调查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采集猫的抗凝血和血清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将抗凝血用灭菌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取100μl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至45 d。选择glt A、fts Z、rib C引物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PCR并测序,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样本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水平。利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室数据与现场采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结果北京市猫的巴尔通体血培养分离率为13.8%,获得的22株分离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流浪猫(30.4%)、染蚤猫(36.6%)、幼猫(27.9%)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蚤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61.0%)也显著高于未染蚤猫(31.9%)。结论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巴尔通体感染。
黄儒婷宋秀平杨秀环栗冬梅赵帆孙继民刘起勇
关键词:巴尔通体宠物猫流浪猫猫抓病
22种配方驱避剂驱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配方的驱避剂驱蚊效果,筛选效果较好的配方。方法采用实验室(GB/17322.10-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20种配方的驱避剂中有10种对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有效保护率>80%,平均驱避效果在10h以上;2种现场试验使用配方3组,试验的平均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8、4.5、4.8h。结论现场试验效果较实验室效果差,可能由于夏季出汗较多、活动量大,致使驱避剂被擦失或被皮肤吸收等造成。由于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使用的不是同一种配方,还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各种驱避剂的驱避效果。
王君赵帆吴丹丹韩颖林杰郭洁马怀雷马英靳建超黄儒婷朱秀文
关键词:驱避剂白纹伊蚊
长角血蜱感染汉赛巴尔通体后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测定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感染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后不同时间段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方法用Hamilton 10μL微量进液器将汉赛巴尔通体菌液悬浮液(浓度为105cfu/μL),通过假头与盾板间缘凹处注入已部分吸血的未交配的长角血蜱成蜱血腔内,在染毒后1 h,6 h,12 h,24 h及48 h后收集长角血蜱的血淋巴,使用南京建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测定其血淋巴中SOD的活性。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及两组内各时间点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收集到的不同时间段的血淋巴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后发现,实验组在感染后48 h内,酶活性一直处在平稳的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SOD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又降低,在12 h达到(11.1999±1.3248)U/mL,并且与实验组此时间段的酶活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6);而在48 h降为最低,与1 h的酶活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长角血蜱受到一定浓度的汉赛巴尔通体攻击后,血淋巴SOD酶活性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抑制。
李志芳刘起勇张卫东宋秀平栗冬梅马怀雷赵帆孟凤霞任东升靳建超林杰吴海霞
关键词:汉赛巴尔通体长角血蜱超氧化物歧化酶
中国汉赛巴尔通体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中国汉赛巴尔通体的遗传背景和流行的常见亚型。方法对分离到的汉赛巴尔通体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它们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情况。结果 80株汉赛巴尔通体一共分为3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ST1占90%(72/80),ST9占8.75%(7/80),另一个序列型为仅包含一株细菌的ST30;所有3个序列型均属于克隆群1(clonal complex 1)。结论与国外汉赛巴尔通体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相比,中国的序列型相对集中,说明中国汉赛巴尔通体的变异度和多样性较低,提示其进化相对缓慢。
赵帆宋秀平栗冬梅黄儒婷李志芳刘起勇
关键词:汉赛巴尔通体多位点序列分型
汉赛巴尔通体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2011年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应用于其流行病学调查,加深了研究者们对汉赛巴尔通体种内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的了解。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分子分型方法在汉赛巴尔通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赵帆刘起勇
关键词:汉赛巴尔通体分子分型流行病学系统发育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