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俊芳

作品数:57 被引量:1,05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4篇气候
  • 20篇气候变化
  • 10篇玉米
  • 7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6篇遥感
  • 6篇森林生态
  • 6篇森林生态系统
  • 6篇生态系统
  • 6篇春玉
  • 6篇春玉米
  • 5篇土壤
  • 4篇碳收支
  • 4篇农业
  • 4篇气候生产潜力
  • 4篇气象
  • 4篇作物
  • 4篇APSIM模...
  • 3篇蒸散
  • 3篇农作

机构

  • 53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湖南省气象科...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北京雨根科技...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内蒙古生态与...
  • 1篇云南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作者

  • 57篇赵俊芳
  • 24篇郭建平
  • 8篇房世波
  • 6篇延晓冬
  • 4篇毛飞
  • 4篇袁彬
  • 4篇冶明珠
  • 4篇贾根锁
  • 3篇杨晓光
  • 3篇俄有浩
  • 3篇赵艳霞
  • 3篇马玉平
  • 3篇邬定荣
  • 3篇谭凯炎
  • 3篇王培娟
  • 3篇徐精文
  • 3篇穆佳
  • 2篇黄晚华
  • 2篇潘志华
  • 2篇刘志娟

传媒

  • 7篇中国农业气象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2篇气象科技合作...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综合性的、规模较大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热点。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以及维护全球气候...
赵俊芳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及玉米温度适宜度被引量:50
2012年
利用RegCM3模式输出的东北三省1951—2100年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分析了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和玉米不同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951—210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初日不断提前,初日在4月25日之前的区域北界向东向北扩展,2071—2100年辽宁部分地区初日已提前至3月26日;≥10℃活动积温大于3000℃·d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加,玉米的生长季长度不断增加,适宜种植晚熟玉米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加.与1981—2010年相比,2011—2100年,东北三省年均温度将平均升高3.34℃.1951—2100年,玉米播种-出苗期以及出苗-抽雄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逐渐升高;1951—2040年,辽宁省玉米抽雄-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较高,而黑龙江省较低;2041—2100年,辽宁省玉米抽雄-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逐渐降低,吉林省东部和黑龙江省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冶明珠郭建平袁彬赵俊芳
关键词:热量资源玉米
受蚜虫危害与干旱胁迫的冬小麦高光谱判别被引量:11
2013年
从高光谱遥感角度判别冬小麦旱害和蚜虫危害,可进一步提高遥感监测灾害的准确性。在麦长管蚜的自然危害下,通过控制其生育期水分条件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监测了灌浆末期冬小麦冠层反射率对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的反应;并经一阶微分数据变换,筛选出识别蚜虫虫害和干旱胁迫响应最敏感的光谱波段。实验结果表明:受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后,灌浆末期冬小麦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变化比在可见光波段的显著,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是识别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最敏感的谱段。经一阶微分数据变换发现,自然降水处理(灌水量相当于需水量的<40%)下的冬小麦光谱曲线的"红边"斜率最小;受蚜虫危害以及灌水量分别相当于需水量的>70%,60%~70%,50%~60%和40%~50%水分处理下的"红边"斜率依次变大;受蚜虫危害冬小麦光谱曲线的"红边"位置波长最短(698 nm),其他不同水分处理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向波长短的方向发生"蓝移"。因此,"红边"参数也可以作为判别冬小麦蚜虫危害和干旱胁迫的重要参数。
赵俊芳房世波郭建平
关键词:冬小麦高光谱遥感蚜虫危害干旱胁迫
用于水田等土壤表面具有浅层积水环境的蒸散测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水田等土壤表面具有浅层积水环境的蒸散测定系统,包括埋设于土壤内开口向上的蒸散桶、用于向蒸散桶内补充水分的补水装置、用于测定降水量的雨量计、水深采集装置、数据采集器、无线传输模块和数据处理终端;蒸散桶...
赵俊芳黄晚华李明吴东丽房世波谢鸿飞李民华
文献传递
近50年东北地区≥10℃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0
2015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系统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61-2010年东北地区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资料,采用公认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了80%保证率下东北地区稳定通过10℃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探讨了近50a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从1960-2010年,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存在年代际变化,且80年代到90年代是该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最快的时期。以1980年为界线,≥10℃初日出现的日期先推迟再提前,终日出现的日期推迟,持续日数先减少后增加,积温呈持续增多趋势;近50a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增加趋势明显。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地域差异明显。热量资源较丰富的是辽宁省西部和南部,较匮乏的是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且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大呈初日出现日期延迟、终日出现日期提前、持续日数减少、积温减少的变化规律。
赵俊芳穆佳郭建平
关键词:气候变化界限温度
我国气溶胶污染对农作物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污染气体形成的大气气溶胶自工业革命以来有大幅度增加。在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气溶胶对农业的影响受到科学界的密切关注。综合论述了我国大气气溶胶对作物影响的研究状况,从气溶胶污染对农作物的可能影响出发,综述了我国气溶胶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赵俊芳姜月清詹鑫孔祥娜
关键词:气溶胶污染农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模型应用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以各自独有的优势在作物生产监测、评估及未来预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在大尺度、高精准的农业生产监测、评估与预测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这些技术在区域尺度上的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等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总结了当前主流的数据集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不足,概述了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提升数据集成精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国内外对于作物模型及其与遥感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利用同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精度,为作物模型实现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农田管理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作物模型模拟结果及遥感反演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同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尺度效应是进一步提高集成系统精度与效率的限制因素。因此,遥感数据多源融合、同化过程多变量协同、作物模型多类型耦合以及数据高性能并行计算是未来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集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彭慧文赵俊芳谢鸿飞房世波
关键词:遥感作物模型数据集成技术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被引量:56
2012年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赵俊芳赵艳霞郭建平房世波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防御对策
基于干热风危害指数的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评估被引量:33
2015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上升态势。干热风灾害发生区域、次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干热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5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小麦的发育期、产量、干热风灾害等数据,采用公认的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中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指标,计算干热风危害指数,进一步细化发育期,确定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构建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进行1981—2006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的评估。结果表明:(1)重度干热风危害下,1981—2006年期间黄淮海各地区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段的干热风危害指数平均在抽穗—开花时段最大,乳熟—成熟时段居中,开花—乳熟时段最小,分别为0.17、0.15和0.14,平均0.15;(2)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播种—出苗期间的最低气温、拔节—孕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和孕穗—抽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各个单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6和0.9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播种—出苗的最低气温可决定小麦出苗的迟早和苗情;拔节—孕穗期间,在小花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气温偏低可延长小穗、小花分化时间,防止退化,提高结实率;孕穗—抽穗的平均气温偏高有利于提早抽穗,延长后期灌浆时间,且晴天有利于开花授粉;(3)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后,构建了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3个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客观上能
赵俊芳赵艳霞郭建平穆佳
关键词:干热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
气候变化对年代际东北玉米冷害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作物冷害分析研究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各年代东北玉米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各年代月平均气温之和距平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东北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67-2012)行业标准,进一步对1980s^2010s各年代各等级东北玉米冷害发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区划,结合有关东北历史冷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东北玉米生长季气候趋暖明显,热量增加,近30年东北玉米各等级冷害发生年数、区域及频率都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北几乎每年都有冷害发生,20世纪90年代为冷害发生转折点,年代后段(1996~2000年)冷害年数较前段(1991~1995年)明显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冷害年数进一步减少,轻度冷害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发生频率也小(0.1~0.2次/年),中度及重度冷害只在局部发生,冷害的显著减少为东北玉米连续丰产增收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玉米冷害减少,但个别年份还发生重度以上冷害(如2002、2003、2009年),冷害发生仍具不确定性。
余弘泳赵俊芳余会康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冷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