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益

作品数:24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社会学
  • 7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民族
  • 6篇中华民族
  • 5篇民族国家
  • 4篇大一统
  • 4篇主义
  • 4篇民族认同
  • 3篇滇西
  • 3篇学术
  • 3篇中华民族认同
  • 3篇台湾原住民
  • 3篇华夷
  • 3篇边疆
  • 2篇多民族
  • 2篇多民族国家
  • 2篇中国人民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2篇人民
  • 2篇人民武装
  • 2篇人民武装警察
  • 2篇史学

机构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民族研究》...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 1篇青岛日报社

作者

  • 24篇贾益
  • 1篇张三南
  • 1篇张大伟
  • 1篇陈玉瑶
  • 1篇方素梅

传媒

  • 5篇民族研究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兰州学刊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世界民族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动态(北...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中华民族共同...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番”到高山族:名称流变与观念转移被引量:1
2020年
以“番”称呼台湾少数民族,始自明清,产生于传统“华夷之辨”的语境下。日本占领台湾之后,早期延续了“蕃族”的称呼,体现的是近代殖民话语中的种族分类范畴;后期对“高砂族”一词的推行,则是与“皇民化”相表里的殖民策略。1945年台湾光复后,围绕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许多争论,最终两岸分别出现的“山胞”和“高山族”的不同称呼,显示了国共两党对近代中华民族认同中少数民族的不同定位。
贾益
关键词: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族称
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番地无主”论与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变化被引量:6
2009年
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交涉中,日本公开提出"番地无主"论。为应对外交挑战,清廷上下对台湾"番民"、"番地"与中国主权的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并非出于对西方"万国公法"的认同,而是传统体系内部的适当调整。另一方面,为应对边疆危机而把"番地"逐渐纳入"腹地"的行动,在近代条件下,成为中国逐渐由"天下"走向"万国"之一的重要一环。
贾益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2021年
在关于历史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大一统”和“华夷”的关系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对此,有学者概括为:“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夏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并指出:“2000年间,历代关于民族问题有过种种议论与对策,时移势异,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总离不开在‘大一统’思想主导下强调‘夏夷有别’。”
贾益
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对立统一华夷民族
礼仪文教与边疆治理:德化政治中的文化认同被引量:1
2023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德化政治不仅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历朝历代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治理的政治实践。中国古代边疆和民族治理的具体措施,包含了“礼分华夷”“怀柔远人”的礼仪制度,推广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等方面。通过各种礼仪和文教交流活动,各民族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通和认同感,同时也反映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特点。而以儒学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价值观,经过国家主导下的宣扬传播,深入各民族中,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益
关键词:边疆治理礼乐教化文化认同大一统
林惠祥的台湾“原住民”研究及其民族意识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中国兴起的民族学,接受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学术观念,当时的学者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台湾"原住民"的民族学者,林惠祥在坚持学术客观性的同时,还注意到从中国人身份出发的研究主体性。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大潮中,林惠祥用"生番"为例,激励国人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惠祥发挥其关于各民族平等相融的观点,在当时关于中华民族的思考中得到应和。
贾益
关键词:林惠祥民族意识爱国精神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雾社事件的解说被引量:2
2015年
在反日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1930年的雾社起义引起了中国大陆舆论的强烈反响。大量的媒体报道强调雾社起义与反日民族主义有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在不同语境下生成各有其着重点的民族主义叙述。将"台番"作为榜样,激励民族精神,从而反抗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最为普遍的叙事。以此为前提,在民族革命的历史构建逻辑中,"东方弱小民族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话语偏重于叙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民族联系;以台湾革命为中心的话语,则偏重于说明台湾作为中华民族抗日共同体一部分的作用及汉"番"联合的意义。正是这种与革命话语密切关联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战后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中台湾"番人"身份的重要基石。
贾益
关键词: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与辛亥百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1年
2011年5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和《民族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与辛亥百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本藤原书店等机构的近50名学者和嘉宾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做大会致辞,
贾益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元明清云南方志中“百夷”等称谓的流变被引量:8
2017年
"百夷"或"白夷"一词作为某一地区人群的总称出现于元代史籍,明代早期成为志书定例;明代中期以后,在李元阳的推动下,"僰夷"代替"百夷"或"白夷"等称呼成为总称,其转变有着深刻的观念内涵。自明入清后,前代史志中的各种称呼既有保留,亦有变化,但"百夷"或"摆夷"等作为系统总称的含义在逐渐淡化,同样体现了时代背景的转移。随着近代"民族"话语出现,"摆夷"逐渐成为某一"民族"或"种族"的称呼。
贾益
关键词:民族观念
翦伯赞的台湾“番族”考--兼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民族史研究
2015年
通过对翦伯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相关著述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他已经形成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史研究思想与方法论。具体包括:从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观察民族历史问题,民族学理论和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和史实印证作用,以及中国各民族历史尤其是社会史写作的重要性等。关于台湾"番族"的资料,在翦伯赞的民族史和古史研究中,是重要的证据;而他对台湾"番族"的专门考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族史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贾益
关键词:翦伯赞民族学
边疆地区民族观念的表达与重塑——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滇西民族地区为例
2010年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政治和社会变动而来的思想意识的鼓荡激扬,以及边事急迫引起的对本地社会状况的关注,使关于滇西边区边地民族与"归化"和"进化"、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国家民族认同等观念在各种语境中得以表达、重塑。这些观念表明,传统天下国家框架内的一系列观念在近代的民族主义表达中,得到或隐或现的重述或者"重塑"。另一方面,民族主义的"听众",对于民族话语也表现出自下而上的制约。
贾益
关键词:民族国家清末民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