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免疫
  • 3篇内皮
  • 2篇血浆
  • 2篇血浆内皮
  • 2篇血浆内皮素
  • 2篇血清
  • 2篇循证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皮素
  • 2篇细胞
  • 2篇内皮素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蛋白
  • 1篇定量PCR
  • 1篇心绞痛
  • 1篇心血管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扬中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许叔祥
  • 3篇李永兴
  • 3篇张华
  • 1篇李东华
  • 1篇崔贻芬
  • 1篇王敏
  • 1篇邵远
  • 1篇程庆民
  • 1篇戚文航
  • 1篇郁宝铭
  • 1篇郑民华
  • 1篇刘定益
  • 1篇王德芬
  • 1篇徐家裕
  • 1篇袁耀宗
  • 1篇王兴鹏
  • 1篇王伟
  • 1篇陈华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癌症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型钠尿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006年
张华陈华李永兴许叔祥
关键词:B型钠尿肽心血管疾病内皮细胞分泌C型利钠肽肽链内切酶受体作用
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5
1995年
应用牛磺胆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胆胰管内,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AP)。术后1.6、12h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ET)、胰组织血流量(PBF)及灌注量(PTP)、胰组织丙二醛(MDA)和钙离子(Ca6^2+)的变化,并探讨ET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AP大鼠术后随时间延长,ET、MDA和Ca^2+含量则递增,PBF、PTP呈递减。ET与PBF、PTP呈负相关(P〈0.05)、与MDA、
王兴鹏袁耀宗徐家裕许叔祥
关键词:胰腺炎内皮素氧自由基
梗塞后心绞痛病人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1997年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迄今所知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各种血管收缩,而以冠状动脉对ET最敏感,大剂量时可造成冠脉痉挛和心律失常。冠脉痉挛在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组采用特异性放免法,检测了37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与PIA及梗塞相关冠脉(IRA)再通之间的关系。
陆继福王学锋王鸿利许叔祥戚文航
关键词:内皮素水平梗塞后心绞痛冠脉痉挛溶栓疗法
血清中HBV-DNA的两种定量PCR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测定的两种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方法检测了两种方法的灵敏度、批内批间可信度和特异性.结果PCR-ELISA法和FQ-PCR法在特异性和批内批间可信度方面相似.在85个HBV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血清中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96%保持一致,HBV-DNA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其结果取对数后有一定线性关系(r=0.588 9).PCR-ELISA法的灵敏度比FQ-PCR法高出一个稀释度,PCR-ELISA的最小检测限7.6×103拷贝/ml,而FQ-PCR为2.1×104拷贝/ml.但FQ-PCR法的技术复杂性要简单得多,分析时间(2 h)比PCR-ELISA(8 h)要短得多.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每个实验室都应根据各自的需求加以选择.
张华许叔祥李永兴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大肠癌患者硒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3
1996年
作者将大肠癌患者44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投药前后血清硒浓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NK、LAK细胞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35例大肠癌及正常组织内硒含量,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血硒水平(0.81±0.14μmol/L)低于正常,补硒后血硒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1)。治疗组的CD3、CD4、CD4/CD8及NK、LAK细胞活性投药后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表明适量补硒能促进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此外,大肠癌肿组织的硒含量为22.13±1.76μmol/g,明显低于周围正常大肠组织的硒含量24.30±1.96μmol/g(P<0.01)。
郁宝铭王敏许叔祥李东华李东华
关键词:大肠肿瘤免疫活性
循证实验医学与即时检验(POCT)
2004年
许叔祥
关键词:POCT卫生资源医疗仪器检验科医疗器械
用HBV DNA定量和HBeAg定量监控抗病毒治疗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来监控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和乙肝患者病情的发展。方法  4 5例HBVDNA阳性、HBeAg阳性的患者分成 2组 ,一组用拉米呋啶治疗 ,另一组用苦参素治疗。用微粒酶免疫荧光分析测定其HBeAg浓度 ,用PCR 酶联法定量测定其HBVDNA拷贝数。结果 服用拉米呋啶 12周的患者血清HBVDNA拷贝数和HBeAg浓度均显著下降 ,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服用苦参素治疗的患者 ,其血清HBeAg浓度在治疗 4周后也有一定下降 ,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是HBVDNA拷贝数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拉米呋啶对HBV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 83.3%和 6 0 % ,HBVDNA <4× 10 3 的占 5 0 % ,而HBeAg转阴的占 13.3%。苦参素对HBVDNA和HBeAg抑制率分别为 6 .7%和 5 3.3% ,HBVDNA <4× 10 3 的占 6 .7% ,而HBeAg转阴的占 6 .7%。在拉米呋啶治疗不同疗效的各组中 ,服药前的HBeAg水平和HBVDNA拷贝数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后HBeAg的增加或减少基本与HBVDNA平行 ,但是有 7例HBVDNA量有变化者 ,而HBeAg量却无变化。 结论 拉米呋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苦参素 ,用HBVDNA和HBeAg定量联合检测可更全面有效地评估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
张华李永兴许叔祥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
血清生长激素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及临床应用
1998年
垂体性侏儒症是人生长激素缺乏(GHD)所致的生长障碍性疾病。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制剂问世为GHD患者开创了广阔的治疗前景。由于其为外源性生物制剂,故在治疗中可产生相应抗体(GHAb)。很多报道认为,GHAb即使产生也不一定都影响身高的增长,但若...
崔贻芬王伟程庆民程庆民许叔祥
关键词:抗体放射性比活度重组人生长激素
循证医学与实验室检查被引量:9
2005年
许叔祥
关键词:循证医学药理学
尿液核基质蛋白22测定诊断尿路移行细胞癌被引量:3
2002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尿路移行细胞肿瘤缺乏有效的无创监测方法。近年来发现的核基质蛋白22(nuclearmatrixprotein22,NMP22)能有效地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本研究探讨NMP22作为一个新的尿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筛选诊断中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NMP22试剂盒,对包括29例尿路移行细胞癌在内的87例泌尿系疾病患者尿液进行的NMP22测定。有尿路感染的患者排除在外。结果:以>10u/ml为阳性判断标准,NMP22对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2%和94.3%(以泌尿系良性疾病作对照),远优于尿细胞学检查(86.2%vs42.3%,P<0.001)。引起假阳性的主要因素有尿路感染、泌尿系其他恶性肿瘤、肠道膀胱和肾结石等。结论:尿NMP22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替代尿液细胞学检查成为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的良好指标。
邵远庄璟许叔祥刘定益
关键词:尿路移行细胞癌核基质蛋白2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