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西真

作品数:109 被引量:225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0篇消融
  • 21篇心脏
  • 20篇心动过速
  • 18篇心房
  • 18篇房颤
  • 17篇射频消融
  • 16篇再同步
  • 14篇心脏再同步
  • 14篇疗效
  • 13篇心律
  • 13篇射频
  • 13篇起搏
  • 12篇心房颤动
  • 12篇消融治疗
  • 11篇心律失常
  • 10篇心力衰竭
  • 10篇植入
  • 8篇导管消融
  • 8篇射频消融治疗
  • 7篇射频导管

机构

  • 9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省心血管...
  • 2篇山东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09篇范西真
  • 79篇严激
  • 67篇徐健
  • 64篇安春生
  • 40篇刘伏元
  • 33篇苏浩
  • 31篇孙贤林
  • 22篇陈康玉
  • 22篇韩晓萍
  • 20篇丁晓梅
  • 17篇顾统元
  • 16篇朱红军
  • 15篇朱洁明
  • 10篇黄向阳
  • 10篇张小玲
  • 10篇沈伟
  • 9篇王家生
  • 9篇余华
  • 9篇王家森
  • 8篇何浩

传媒

  • 16篇安徽医学
  • 10篇临床心电学杂...
  • 10篇中国心脏起搏...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心电学杂志
  • 3篇安徽医药
  • 3篇THE 22...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5
  • 12篇2004
  • 4篇2003
  • 8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无创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1998年
体外无创临时心脏起搏(下简称ENTP)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心脏起搏方法。我院自1995年5月至1997年4月共应用此项技术救治26例心律失常急症患者,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范西真徐健严激丁晓梅
关键词:心脏起搏
食管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的评估被引量:4
2002年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韩晓萍
关键词:食管电生理检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血清NT-proBNP和Tn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和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T(TnT)浓度,了解其变化水平对CRT术后疗效评价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行CRT效果,117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手术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及TnT的水平和动态;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在有反应组中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后6、12个月,有反应组血清NT-proBNP及TnT的ELISA检测浓度显著低于无反应组(P<0.05);而LVEF均显著高于无反应组(P<0.05);LVEDD和LVESV均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术前的左室整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有反应组中,血清NTproBNP和TnT的水平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密切相关。结论通过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NT-proBNP和TnT水平变化可以对CRT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苏浩严激徐健范西真孙贤林安春生陈康玉朱红军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心肌病患者CRT手术前后Ⅰ型前胶原氨端肽(P-ⅠNP)、Ⅲ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ⅢCP)和Ⅳ型胶原(Ⅳ-C)的血清浓度的变化以及与心衰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CRT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09年8月行CRT的患者(CRT组),另选择与上述患者同期住院年龄相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病程、心脏超声指标等基线情况。共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其中CRT组和对照组各20例。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而住院,6个月内无心衰住院者作为CRT1组,出现心衰住院者作为CRT2组。采用放免法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月、3月和6月血清标本中P-ⅠNP,P-ⅢCP以及Ⅳ-C的浓度。结果 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病程长短成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CRT组患者术后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至术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间无显著变化。为期半年的随访表明,出现心衰再住院的CRT患者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心衰者。结论心肌病患者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CRT可显著降低其水平,并可反映CRT疗效。
徐健卢业伟严激程义壮毛国平范西真孙贤林安春生
关键词: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脏再同步治疗胶原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2001年12月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共212例。按心脏起搏器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VVI组105例,年龄60~85(65....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朱洁明韩晓平
文献传递
起搏器囊袋感染后导线拔除二例
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植入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囊袋感染及导线故障发生率的不断增加,而电极拔除是唯一有效解决方法.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起搏器电极拔除工作至今,从早期的电极直接拔除,到利用锁定...
朱章进苏浩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朱红军沈伟陈康玉张小玲
关键词:囊袋感染
双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04年
  目的观察双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
徐健严激范西真刘伏元安春生朱洁明单风仙袁奇黄向阳
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导线的拔除及器械的选择
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植入数量的增加,导线故障和感染病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起搏电极导线需要拔除.拔出方法包括直接牵引拔除术、锁定导丝、套叠式机械扩张鞘、可旋转螺纹头端鞘、股...
苏浩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朱红军沈伟陈康玉朱章进
关键词:器械选择
房间传导阻滞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
<正>目的评价房间传导阻滞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6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I导联或aVL导联或V1导联P波时限及形态,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17例)、房间传导正...
孙琦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孙贤林苏浩陈康玉杨冬妹胡杨
关键词:心脏疾病再同步化治疗房间传导阻滞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硫酸镁联合伊布利特转复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而在行射频消融术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疗效并改善预后.伊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小于90d的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伊布利特被推荐为药物转律的一线药物,心房扑动...
苏浩徐健范西真安春生孙贤林朱红军沈伟宇霏陈康玉严激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硫酸镁伊布利特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