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春生

作品数:93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心脏
  • 28篇再同步
  • 28篇消融
  • 26篇心脏再同步
  • 21篇再同步治疗
  • 20篇心动过速
  • 20篇心脏再同步治...
  • 16篇射频消融
  • 16篇起搏
  • 14篇心力衰竭
  • 14篇衰竭
  • 13篇疗效
  • 12篇射频
  • 11篇心房
  • 11篇房颤
  • 10篇植入
  • 10篇消融治疗
  • 9篇心律
  • 9篇心室
  • 8篇血管

机构

  • 75篇安徽省立医院
  • 18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省心血管...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市第二人...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合肥市友谊医...
  • 1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桐城市人民医...

作者

  • 93篇安春生
  • 86篇严激
  • 70篇徐健
  • 64篇范西真
  • 39篇刘伏元
  • 36篇苏浩
  • 33篇陈康玉
  • 32篇孙贤林
  • 19篇韩晓萍
  • 18篇顾统元
  • 17篇杨冬妹
  • 15篇朱洁明
  • 15篇朱红军
  • 13篇黄向阳
  • 12篇丁晓梅
  • 10篇沈伟
  • 9篇王家生
  • 8篇王家森
  • 7篇宇霏
  • 7篇丁小梅

传媒

  • 13篇临床心电学杂...
  • 12篇中国心脏起搏...
  • 9篇安徽医学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心电学杂志
  • 3篇THE 22...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新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4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7
  • 6篇2005
  • 15篇2004
  • 1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细胞Ca^(2+)-Mg^(2+)-ATP酶活性变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初探
1992年
报告测定41例正常人及3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结果示高血压病组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高血压病与患者红细胞跨膜的二价阳离子转运异常有密切关系。
安春生顾统元王家森
关键词:红细胞膜高血压活性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2002年
严激王和平徐健刘伏元范西真安春生韩晓萍丁晓梅王家生顾统元
关键词:介入治疗电生理学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和射频导管消融的性别差异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性别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发作时心率和射频导管消融的相关参数。结果心动过速发作时女性心率(176.5±28.2次/min)比男性快(170.3±25.4次/min ),放电消融次数女性(3.0±1.2次)比男性(3.7±1.8次)少,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组男女性年龄、消融成功率性别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女性较男性快,消融放电次数女性较男性少。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朱洁明丁小梅韩晓平顾统元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射频导管消融性别
CRT-D囊袋感染后导线拔除一例
在心衰治疗中,CRT-D卓有成效,目前是治疗心功能Ⅲ-Ⅳ级伴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工类适应症,并且逐渐向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扩展。CRT-D的植入增多,此类患者囊袋感染、电极故障等机会增加,较普通起搏器电极而言,CRT-D电极...
苏浩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朱红军沈伟陈康玉朱章进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囊袋感染
异丙肾上腺素判定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判定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前后作使用及不使用异丙肾上腺素自身对照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70例(95%可信区间63%~81%)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后观察30min,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27例(95%可信区间19%~38%)消融前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能够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后观察30min,均无室上性心动过速。结论判定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消融终点,宜在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同样程序的刺激,并以不能诱发为指标。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韩晓萍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静脉滴注
ECG与UCG优化VV间期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ECG在CRT患者VV间期优化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NYHA分级Ⅲ~ⅣCRT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63.3±10.6)岁(42~79)岁。术后一个月随访时,分别将患者程控为单独右心室起搏...
安春生杨冬妹陈康玉徐健范西真孙贤林刘伏元苏浩黄向阳严激
文献传递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所选择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0mm ,EF值 <3 5 % ,E、A峰融合 ,二尖瓣中等度以上返流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14 0ms。应用Insync 80 40三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定位于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左侧支或侧后分支。术后以VAT方式起搏。结果 例 1随诊 6个月 ,例 2随诊 1个月 ,2例术后心功能均提高至Ⅱ级 ,EF值明显提高 (例 1,2 1%VS3 0 % ;例 2 ,2 7%VS 3 8% ) ,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例 1,2 0 0msVS 110ms ;例 2 ,180ms ;例 2 ,VS 13 0ms) ,术后经心脏超声优化A—V间期 ,90ms时E、A峰分离程度最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例 1,术后 6个月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缩小。例 2 ,术后 1个月左心房 ( 4 3mmVS 3 5mm)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92mmVS 85mm)缩小明显。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满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徐健严激刘伏元范西真黄向阳安春生王家生吴冬梅顾统元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
血清NT-proBNP和Tn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和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T(TnT)浓度,了解其变化水平对CRT术后疗效评价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行CRT效果,117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手术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及TnT的水平和动态;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在有反应组中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后6、12个月,有反应组血清NT-proBNP及TnT的ELISA检测浓度显著低于无反应组(P<0.05);而LVEF均显著高于无反应组(P<0.05);LVEDD和LVESV均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术前的左室整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有反应组中,血清NTproBNP和TnT的水平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密切相关。结论通过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NT-proBNP和TnT水平变化可以对CRT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苏浩严激徐健范西真孙贤林安春生陈康玉朱红军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于安徽省立医院接受CRT的100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舒张充盈模式,分为松弛功能异常组、假性正常化组和限制性充盈组。随访12个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各组CRT疗效。以心衰再人院或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生存曲线,评估各组预后。结果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异常,其中松弛功能异常组61例,假性正常化组18例,限制性充盈组2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充盈模式是CRT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1)松弛功能异常组:CRT反应率(78.7%)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术后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改善(P〈0.01)。(2)假性正常化组:术后3个月NYHA分级由(3.3±0.5)级显著改善为(2.3±0.5)级(P〈0.01);LVEF由(27±7)%增加到(31±6)%(P〈0.01);FS增加(P〈0.05);LVEDV及LVESV均无显著变化。术后6个月LVEF显著增加(P〈0.05);LVESV较前降低(P〈0.05)。(3)限制性充盈组:仅出现术后3个月的NYHA分级改善(P〈0.01);术后6个月NYHA分级,LVEF,FS及LVESV较前呈恶化趋势,LVEDV较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三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随访结束,5例患者死亡,限制性充盈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81%,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在符合CRT指征的中重度收缩性心衰患者中,异常的舒张功能影响CRT疗效,合并松弛功能异常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获益明显,合并假性正常化的患者CRT获益需要更长的
王齐陈康玉宇霏苏浩安春生胡杨杨冬妹徐健严激
关键词:充血性舒张功能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心肌病患者CRT手术前后Ⅰ型前胶原氨端肽(P-ⅠNP)、Ⅲ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ⅢCP)和Ⅳ型胶原(Ⅳ-C)的血清浓度的变化以及与心衰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CRT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09年8月行CRT的患者(CRT组),另选择与上述患者同期住院年龄相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病程、心脏超声指标等基线情况。共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其中CRT组和对照组各20例。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而住院,6个月内无心衰住院者作为CRT1组,出现心衰住院者作为CRT2组。采用放免法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月、3月和6月血清标本中P-ⅠNP,P-ⅢCP以及Ⅳ-C的浓度。结果 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病程长短成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CRT组患者术后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至术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间无显著变化。为期半年的随访表明,出现心衰再住院的CRT患者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心衰者。结论心肌病患者P-ⅠNP、P-ⅢCP以及Ⅳ-C血清浓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CRT可显著降低其水平,并可反映CRT疗效。
徐健卢业伟严激程义壮毛国平范西真孙贤林安春生
关键词: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脏再同步治疗胶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