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窦爱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5篇肝硬化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病毒
  • 3篇慢性
  • 3篇肝癌
  • 2篇代偿
  • 2篇蛋白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失代偿
  • 2篇失代偿期
  • 2篇疗效
  • 2篇慢性肝
  • 2篇慢性肝病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窦爱华
  • 10篇徐斌
  • 6篇惠威
  • 5篇魏琳琳
  • 5篇刘梅
  • 4篇杨雪
  • 3篇高文
  • 3篇郑俊福
  • 2篇何佳丽
  • 2篇李冰
  • 2篇王征
  • 2篇赵娟
  • 2篇郭新会
  • 1篇董培玲
  • 1篇李磊
  • 1篇郭彩萍
  • 1篇吴昊
  • 1篇李侗曾
  • 1篇刘远志
  • 1篇张纯

传媒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再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病理明确诊断肝细胞癌病例116例,肝硬化病例95例作为对照,配对检测AFU及AFP。结果 AFU灵敏性为38.8%,特异性为66.3%,配对比较:AFP比AFU的诊断效率高。结论 AFU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作用有限。
窦爱华徐斌
不同用法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不同用法联和拉米夫定(LAM)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OLT)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07/2008-02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89例,根据HBIg用法的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43例,静点HBIg联合LAM;对照组46例,肌肉注射HBIg联合LAM.分析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再感染率和复发率.结果:试验组2例再感染,再感染率4.65%,1例证实有乙型肝炎复发,复发率为2.33%;对照组4例再感染,再感染率8.69%,3例证实有乙型肝炎复发,复发率为6.52%;2组中再感染及复发病例均发生在术前1wk内HBV DNA阳性的患者中,两者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AM联合静点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 DNA阳性患者OLT后乙型肝炎复发率.
窦爱华郑俊福卢实春
关键词:肝移植拉米夫定免疫球蛋白
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88例肝硬化患者,随访至2011年12月。其中,肝硬化伴2型糖尿病86例,单纯肝硬化组102例。至少每6个月进行B超及甲胎蛋白(AFP)检查常规筛查原发性肝癌。结果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单纯肝硬化组中位随访时间23.0个月。肝硬化伴2型糖尿病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17.4%(15/86),单纯肝硬化组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7.8%(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2.482,95%CI1.249~6.178)。发生原发性肝癌患者糖尿病的病程明显长于未发生肝癌患者的病程[(8.7±2.3)年vs.(4.7±0.6)年],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
窦爱华郑俊福刘晖李磊李冰董培玲丁惠国
关键词:2型糖尿病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发病率预后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临床指标的特点。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1次低血糖的25例为试验组,未发生低血糖的2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hild-Pugh分级进行评估,并分析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段及可能原因。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6.10(3.45~8.96)mmol/L vs 8.12(6.18±12.59)mmol/L, Z=-2.687, P=0.007],ChE明显低于对照组[3009.00(1788.50~4493.50)U/L vs 4936.00(4051.00~6740.50)U/L, Z=-3.095, P=0.002],Alb明显低于对照组[(32.02±7.07)g/L vs (35.89±5.49)g/L, t=2.161,P=0.036],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6.97±1.64)mmol/L vs (8.04±1.78)mmol/L,t=2.047,P=0.047]。试验组Child-Pugh分级以B级(36%)及C级(36%)为主,对照组以A级(56%)及B级(40%)为主,两组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6,P=0.012)。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低血糖发生在晨起空腹及白天,原因以胰岛素过多(44%)及进食或热量补充不足(40%)为主,部分患者有空腹无症状性低血糖(16%)。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及管理,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赵娟惠威窦爱华魏琳琳刘梅董桂芳徐斌
关键词:肝硬化糖尿病低血糖症胰岛素
慢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rs2943650位点变异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并寻找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可能途径。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分析在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阶段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并检测rs2943650位点是否变异,分析该位点变异与不同程度肝损伤的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慢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72±34. 56 vs 52. 35±36. 59,t=0. 24,P=0. 99),胰岛素抵抗指数在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33±0. 62 vs 2. 08±1. 79,t=2. 27,P=0. 02)。rs2943650位点变异组胰岛素抵抗与未变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1,P=0. 04); rs2943650变异和未变异在肝脏疾病的不同阶段存在明显差异(χ~2=6. 73,P=0. 01),rs2943650位点变异在肝硬化患者中更多见。结论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随着肝损伤的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不明显,而胰岛素抵抗明显增加,rs2943650位点变异与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其变异加重导致胰岛素抵抗,并且随着肝损伤加重而明显增加,可能是肝病合并糖尿病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途径。
窦爱华惠威刘梅魏琳琳赵娟马春华郑小勤熊芳杨雪张美徐斌
关键词:肝疾病胰岛素抵抗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原因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死亡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患者41例(拉米夫定14例,阿德福韦8例,恩替卡韦17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2例)作为抗病毒组,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9例作为未抗病毒组。结果 2组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中毒性休克、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病毒组的急性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抗病毒组(P〈0.05);抗病毒组肝硬化生存时间为6~192(45.7±37.5)个月,未抗病毒组为2~180(19.42±21.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能够延长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窦爱华李冰徐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似物
达菲及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奥司他韦(达菲)及中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5—10月本院收治的18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随机分为达菲组、中药组及对照组3组,观察3组在热程、症状持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是否出现肺炎等方面的区别。结果达菲组及中药组的发热时间及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核酸转阴时间及是否出现肺炎方面,3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达菲及中药均可有效缩短发热时间及改善临床症状,超过36 h服用达菲对缩短发热时间及改善临床症状仍有效,但抗病毒效果有限。
窦爱华李侗曾刘远志于飞欧阳颖张纯郭彩萍吴昊
关键词:中药奥司他韦甲型H1N1流感
维生素D缺乏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4例,肝硬化44例,肝细胞癌33例和13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同位素稀释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结果维生素D缺乏(<20 ng/mL)的发生率在肝癌(96.97%)和肝硬化(93.18%)患者中较高,健康人群为76.92%,乙型肝炎患者为77.83%。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为(16.38±5.53)ng/mL,慢乙肝组为(15.06±4.91)ng/mL,肝硬化组为(11.85±2.66)ng/mL,肝癌组为(10.59±3.06)ng/mL。4组患者不同季节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血清维生素D与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肝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维生素D与健康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之间维生素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相关。维生素D水平与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PTA、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45+)等参数相关,提示维生素D与肝脏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有一定联系。结论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能参与乙型肝炎免疫功能的调节,这可能为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高文杨雪窦爱华惠威刘梅徐斌段钟平
关键词:维生素D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三种抗病毒方案长期随访疗效比较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探讨单药拉米夫定、单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单药拉米夫定、单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初治患者85例,持续抗病毒治疗12个月以上,随访3年。记录患者Child评分变化、是否发生耐药及是否死亡。结果 (1)随访结束时肝功能改善情况:拉米夫定组好转17例,稳定2例,恶化16例;恩替卡韦组好转20例,稳定5例,恶化6例;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好转15例,稳定1例,恶化3例。3组的肝功能恢复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100,P=0.000);两两比较显示,拉米夫定组与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00)。(2)随访结束时耐药情况:拉米夫定组的耐药率为31.4%(11/35),恩替卡韦组的耐药率为3.2%(1/31),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的耐药率为10.5%(2/19)。3组患者的耐药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3,P=0.013);两两比较显示,拉米夫定组与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6)。(3)随访结束时死亡率:拉米夫定组的死亡率为22.9%(8/35),恩替卡韦组的死亡率为16.1%(5/31),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组的死亡率为5.3%(1/19),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0,P=0.250)。结论抗病毒长期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初始治疗恩替卡韦单药与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疗效相当,优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初始治疗长期病死率可能更低。
窦爱华徐斌
关键词:肝硬化抗病毒药随访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中急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及疑似COVID-19患者103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首次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急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急性肝损伤发生率为28.0%(23/82),疑似患者为4.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确诊患者ALT、AST明显高于疑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诊患者中,轻型及普通型53例,急性肝损伤发生率28.3%(15/53),重型及危重型29例,急性肝损伤发生率27.6%(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OR=1.02,95%CI:1.01~1.03,P=0.04)是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患者在起病早期就可出现急性肝损伤,以转氨酶升高为主,通常不伴有胆红素的异常。急性肝损伤与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不相关,与CRP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窦爱华郑俊福惠威刘梅高文魏琳琳郑小勤杨雪苏璇王扬徐斌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发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