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琨
- 作品数:47 被引量:66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从《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解读全球土壤学社会责任和发展特点及对中国土壤学研究的启示被引量:7
- 2016年
- 解读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基于对世界土壤资源状况的多视角分析,提出1/3面积的世界土壤资源处于部分或严重受损的态势,再次强调了世界土壤资源对于全球社会的普世价值,彰显了全面监测、调控和管理全球土壤资源的重大任务以及教育、研究和技术发展支撑全球土壤可持续管理的社会责任。报告表明,全球土壤学研究焦点是土壤变化与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力、土壤退化及其导致的土壤质量、过程、功能和服务的变化,热点是碳(氮)—水—生物储库及分布为代表的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系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健康生活的关系;全球土壤学发展的突出趋势还表现为大数据为基础的集成研究。全球土壤学话语权仍为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中国土壤学的影响还很小,我国土壤学研究水平及其对社会的服务作用急需提升。
- 张旭辉邵前前丁元君程琨卞荣军刘晓雨郑聚锋李恋卿潘根兴
- 关键词:土壤资源社会责任
- 长期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9
- 2015年
-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总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并结合克隆测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土壤细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分子标靶基因分别为16S rRNA基因V3区和V6区片段,土壤真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标靶基因均为18S rRNA基因。DGGE分析采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细菌和真菌,所用变性梯度分别为35%65%和20%40%。同时采用荧光微孔板检测技术测定土壤几丁质酶、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单脂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PCR-DGGE分析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土壤细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大,而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NPKM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3个处理。后续的切胶测序得出,土壤细菌分属于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NPKM处理下隶属于Clostridum(梭菌属)和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的两类细菌显著增加。土壤真菌主要分属于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这些真菌条带在DGGE图谱上的分布不同处理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因而不同处理间真菌的群落分布未出现较清晰的变化。q PCR的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拷贝数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 陆海飞郑金伟余喜初周惠民郑聚锋张旭辉刘晓雨程琨李恋卿潘根兴
- 关键词:酶活性红壤水稻土长期施肥
- 一种用于降低水稻籽粒镉吸收的炭基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降低水稻籽粒镉吸收的炭基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以柠檬酸钠、碳酸氢钠、二硫酸钠为原料配置成复合型浸提溶液,第二步、将富含硅的固体工业废弃物进行研磨得到粒径≤1mm的固体工业废弃物颗粒,第...
- 隋凤凤左静李恋卿潘根兴卞荣军张旭辉刘小雨程琨郑金伟郑聚锋
- 文献传递
- 农业与碳中和被引量:18
- 2021年
- 2020年底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2℃,是2016年和2019年后的第三个高温年纪录^([1])。《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业化以来总的辐射强迫(即温室效应),98%来自人类活动,而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 程琨潘根兴
- 关键词:农业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 1978—2008年中国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动态及其影响分析被引量:14
- 2015年
- 基于数学统计方法,从案例研究入手,研究了1978—2008年中国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动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风险。结果表明,旱灾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而霜冻成灾面积年际间波动最大。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受灾风险体现为东部省份高于西部省份,北部省份高于南部省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省份遭受洪涝的风险较高,而西北地区省份的风险较低;青海省是风雹的重灾区。各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风险差异较大,旱灾和洪涝成灾面积风险高于风雹灾和霜冻灾。
- 胡亚男郑金伟潘根兴程琨
-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
- 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年际变化,为生物质炭农田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试验是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生物质炭,包括0(C0)、20(C20)和40(C40)t·hm^(-2)3个施用水平;因素二是氮素施用,包括施用(N1)和不施用(N0)2个水平,共6个处理(C0N0、C20N0、C40N0、C0N1、C20N1和C40N1),每处理3个重复。观测了施用生物质炭后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及氮、磷和钾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相同的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茎叶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施氮肥处理C40N1较C0N1显著提高了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8.3%和35.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作物各器官氮、磷、钾浓度,并且提高了氮、磷、钾的吸收量。而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影响并不一致,具体表现为:生物质炭抑制了水稻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但促进了钾素吸收。在与氮肥配合施用下,生物质炭促进了2015年小麦磷吸收,同时增加了磷素向籽粒转移;但生物质炭抑制了2014年水稻植株磷素向籽粒的转移。[结论]在成都平原东部地区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氮肥施用而异。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用量生物质炭与氮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生物质炭施用改变了作物对氮、磷和钾等养分吸收及在各器官的分配,但其影响在不同作物或年际间并不一致。
- 周加顺郑金伟池忠志刘晓雨潘根兴郑聚锋李恋卿张旭辉程琨
- 关键词:生物质炭作物产量养分吸收水稻土田间试验
- 胶冻样芽孢杆菌与生物质炭复配及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6年
- 以提高胶冻样芽孢杆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减缓其衰亡速率,延长存活时间,提高其对土壤难溶性钾的解钾效率为目的,利用不同种类的秸秆生物质炭与胶冻样芽孢杆菌进行复配筛选。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中性小麦秸秆炭可作为胶冻样芽孢杆菌较理想的载体。当土壤培养35天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施用炭基解钾菌肥条件下较空白提高了28.53%,较小麦秸秆炭和纯菌液处理分别提高了20.75%、13.41%。纯菌液处理土壤中胶冻样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从1.1×10~9个/g土降为9.0×10~5个/g土,而炭基解钾菌肥处理则为1.4×10~7个/g土。田间施用炭基解钾菌肥能够提高番茄植株和果实中的全钾含量;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番茄V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因此,中性小麦秸秆炭与胶冻样芽孢杆菌的复配能够提高菌剂的存活率,有效促进土壤中矿物态钾的释放。
- 王潇敏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郑金伟郑聚峰刘晓雨程琨王家芳俞欣妍
- 关键词:生物质炭解钾土壤番茄
- 钝化土壤铅镉的改性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生物质炭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钝化土壤铅镉的改性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生物质原料粉碎并过筛;B.取FeSO<Sub>4</Sub>·7H<Sub>2</Sub>O和KMnO<Sub>4</Sub>分别溶于水中混合均匀后...
- 李恋卿李瑞月潘根兴卞荣军张旭辉刘晓雨郑金伟郑聚锋程琨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降低水稻籽粒镉吸收的炭基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降低水稻籽粒镉吸收的炭基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以柠檬酸钠、碳酸氢钠、二硫酸钠为原料配置成复合型浸提溶液,第二步、将富含硅的固体工业废弃物进行研磨得到粒径≤1mm的固体工业废弃物颗粒,第...
- 隋凤凤左静李恋卿潘根兴卞荣军张旭辉刘小雨程琨郑金伟郑聚锋
- 文献传递
- 农业与碳中和
- 2022年
- 农业既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又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农业减排增汇将是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贡献者。2020年底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2℃,是2016年和2019年后的第三个高温年纪录。《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业化以来总的辐射强迫(即温室效应)。
- 程琨潘根兴
- 关键词:全球平均气温温室效应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