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理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源性
  • 2篇血管源性脑水...
  • 2篇血脑
  • 2篇血脑屏障
  • 2篇源性
  • 2篇水肿
  • 2篇脑屏障
  • 2篇脑水肿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治疗
  • 1篇肢体
  • 1篇肢体功能
  • 1篇肢体功能障碍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生物反馈
  • 1篇生物反馈训练
  • 1篇失语
  • 1篇偏瘫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程岗
  • 3篇陆兵勋
  • 2篇陶珍
  • 2篇陆雪松
  • 2篇陈现红
  • 1篇卢昌均
  • 1篇安红伟
  • 1篇何家声
  • 1篇陈光忠
  • 1篇秦洪云
  • 1篇刘海云
  • 1篇郭伟新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G-6-PpAb)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脑水肿、脑水肿甘露醇、脑水肿G-6-PpAb共4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造成VBE模型,然后分别股静脉注射甘露醇、腹腔注射G-6-PpAb,用Evansblue(EB)法测定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并以远红外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结果G-6-PpAb组同甘露醇组相比对降低BBB通透性及大脑白质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效果(P<0.01),对灰质的脱水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6-P活性与VBE中BBB的通透性改变有关,G-6-PpAb对VBE尤其是脑白质水肿有选择性治疗作用。
陶珍陆兵勋张运周程岗
关键词: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
心理干预配合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陈现红陆兵勋陈光忠郭伟新安红伟卢昌均程岗刘海云
关键词:心理干预肢体功能障碍感觉性失语急性发病混合性
乳酸脱氢酶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干预效应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从酶屏障的角度观察乳酸脱氢酶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水肿组、脑水肿甘露醇组与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每组15只。每组取10只用于脑组织水分含量测定,其余5只用于脑毛细血管伊文思蓝渗出量测定。②模型制备及给药:用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的方法制成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正常组不注射苯肾上腺素及治疗药物,直接断头取脑;脑水肿组制备模型后不给予治疗药物,即刻断头取脑;脑水肿甘露醇组在制成模型后由股静脉注射甘露醇(20g/L,0.5g/kg),30min后断头取脑;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在制成模型后腹腔注射乳酸脱氢酶抗体(10mL/kg),30min后断头取脑。通过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用伊文思蓝测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水肿甘露醇组和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脑灰、白质的水分含量百分比显著低于脑水肿组[灰质:(72.69±1.90)%,(72.78±1.34)%,(76.53±1.39)%,P<0.01;白质:(73.63±1.11)%,(69.58±2.73)%,(77.45±2.38)%,P<0.01]。脑水肿甘露醇组与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相比脑灰质水分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质水分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脑水肿甘露醇组和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伊文思蓝渗出量与脑水肿组相比有显著性下降[(0.0626±0.0033),(0.0441±0.0056),(0.0736±0.0032)A/g(P<0.01)]。与脑水肿甘露醇组相比,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伊文思蓝渗出量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甘露醇可降低灰质、白质水肿,但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差。乳酸脱氢酶抗体对减少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脑灰、白质水分含量、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有显著效果。血管源性脑水肿中血脑�
程岗陆兵勋陶珍陆雪松
关键词:脑水肿乳酸脱氢酶血脑屏障
面肌痉挛患者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对面肌痉挛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心理治疗基础上,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15min。生物反馈训练每次30min,每周4次,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痉挛级别转化、临床疗效判定、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生存质量评分评定。结果:治疗后痉挛级别减轻,SAS、SDS评分、SF-36v2生存质量评分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5个纬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秦洪云陆雪松何家声陈现红程岗
关键词:面肌痉挛焦虑生物反馈心理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