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玮

作品数:45 被引量:421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项目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污染
  • 9篇污染特征
  • 8篇PM2.5
  • 7篇气溶胶
  • 7篇颗粒物
  • 7篇臭氧
  • 6篇有机物
  • 6篇水溶性离子
  • 6篇空气质量
  • 6篇挥发
  • 6篇挥发性有机
  • 6篇挥发性有机物
  • 5篇VOCS
  • 4篇化学组分
  • 4篇管控
  • 3篇有机气溶胶
  • 3篇源解析
  • 3篇沙尘
  • 3篇气象
  • 3篇PM

机构

  • 43篇江苏省环境监...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南京大学
  • 6篇江苏省苏力环...
  • 3篇南京市环境保...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环境监测...
  • 3篇无锡中科光电...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江苏天瑞仪器...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环境保护...
  • 1篇曼彻斯特大学
  • 1篇淮安市环境监...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 1篇重庆市生态环...

作者

  • 43篇秦玮
  • 13篇汤莉莉
  • 13篇张祥志
  • 10篇杨雪
  • 9篇秦艳红
  • 7篇杜嵩山
  • 6篇王晨波
  • 6篇茅晶晶
  • 4篇张璘
  • 4篇袁琦
  • 4篇陈文泰
  • 3篇张运江
  • 3篇喻义勇
  • 3篇陈诚
  • 3篇周宏仓
  • 3篇葛顺
  • 2篇曹军
  • 2篇朱彬
  • 2篇王壮
  • 2篇范广强

传媒

  • 8篇环境监控与预...
  • 5篇四川环境
  • 5篇中国环境监测
  • 4篇环境监测管理...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污染防治技术
  • 1篇干旱环境监测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环保科技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环境科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科技视界
  • 1篇区域治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2013年12月初持续重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数据,对2013年12月初南京市持续重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表现出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及细颗粒物占比大等特征,其中PM2.5日均质量浓度最高达327μg/m3,超标3.36倍;各化学组分中二次无机盐(SNA)占比高达53.8%,且随着污染加重呈增大趋势;有机碳(OC)/无机碳(EC)比值平均为3.7,二次污染特征显著。分析此次污染成因,一方面是冷空气强度弱及大气静稳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另一方面本地污染排放叠加区域输送影响,造成细颗粒物积聚增多,形成持续重污染天气。
喻义勇陆晓波朱志峰丁峰母应锋秦玮刘东晴束宇
关键词:PM2.5化学组分
江苏省2013—2016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5
2017年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增幅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在O_3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O_3浓度相对高于西部内陆,O_3浓度高值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辐散,呈现出区域性O_3污染。结合经验正交分解进行聚类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江苏省O_3分区主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类,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张祥志陈文泰黄樱黄樱秦玮秦艳红秦玮
关键词:臭氧经验正交分解
南京市臭氧、VOCs和PANs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9
2017年
对2013—2016年基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省建大气多参数站所获取的南京市O_3、NO_2、CO、VOCs、PANs观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南京市O_3第90百分位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比2013年上升33.3%,超标天数中O_3引起的超标占比增至32.0%。南京市区大气中非甲烷总烃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则与之相反;在5—9月,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在日变化过程中出现峰值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醚、醛、酮类,且O_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s)生成存在有一定的线性关系。VOCs/NOx比值表明南京市处于VOCs控制区,因此对NO_2浓度下降不敏感,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连续3年上升,夏季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未显著下降,这些现象是城市O_3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张璘孟晓艳秦玮王晨波杜嵩山茅晶晶袁琦陈诚杨雪
关键词:臭氧VOCSNMHCS光化学反应敏感性
湿式旋转溶蚀器对二氧化硫吸收效率和测量干扰的评估
2021年
利用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在线监测仪(Marga 1S)分别与API 100E和Thermo 43i同时测量环境空气和二氧化硫(SO_(2))标气,进而评估了湿式旋转溶蚀器对SO_(2)吸收效率及其测量干扰.研究结果显示,基于API 100E和Marga 1S测得的2017年南京市环境空气SO_(2)浓度分别为(17.1±7.7)μg·m^(-3)和(9.6±5.9)μg·m^(-3),Marga 1S较API 100E低43.8%,当API 100E监测SO_(2)浓度低于25μg·m^(-3)时,API100E和Marga 1S的相对误差较大,秋、冬季Marga 1S测量结果与API 100E最为接近,夏季Marga1S测量结果偏低;基于实验室研究发现,Marga 1S和Thermo 43i的相关系数r为0.999,相关性较好,Marga 1S的测量结果偏低,与环境空气结论一致.湿式旋转溶蚀器对SO_(2)吸收效率为82.1%-91.7%,随着SO_(2)浓度逐渐升高,湿式旋转溶蚀器的吸收效率逐渐升高,60μg·m^(-3)附近时吸收效率趋于稳定.高浓度SO_(2)条件下,颗粒态中SO_(4)^(2-)残留率介于0.43%-1.34%之间,高浓度SO_(2)对颗粒物SO_(4)^(2-)组分监测影响较小.
秦艳红秦玮蒋自强袁琦陈诚高洁刘晨
关键词:二氧化硫
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运用被引量:8
2010年
介绍了将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引入现场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过程,依托部署在PDA上的嵌入式软件与通讯协议,将PDA与现场监测仪器直接连接并读取监测数据及结果,通过PDA上安装的无线CDMA模块,将实时的监测数据远程无线传输至指定的数据库内。实现了现场环境监测数据的无线实时传输与无纸化办公。
陆烽秦玮梁磊
关键词:PDA环境监测
G20峰会期间宜兴市大气VOCs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应用TH-300B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对江苏省宜兴市大气VOCs进行监测,烷烃、烯烃、芳香烃、乙炔、氯代烃、OVOC、乙腈体积混合比分别为11.00×10^(-9)、1.93×10^(-9)、5.78×10^(-9)、1.23×10^(-9)、4.16×10^(-9)、10.37×10^(-9)、0.27×10^(-9),应用臭氧最大生成潜势系数计算,烯烃和芳香烃为OFP贡献最大的活性组分,VOCs中臭氧前体物NMHCs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放(42.2%)、机动车尾气(17.9%)、油气挥发(20.8%)、溶剂挥发(7.0%)、植物源贡献(12.1%),结合条件概率函数分析,其中的人为污染源与西北、东南方向的污染源分布有关,植物源与西南山地丘陵区域有关.在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管控期(2016-09-01~2016-09-06),主要源于一次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NMHCs中工业源占比下降至30.5%,植物源占比上升至16.8%.
张璘张祥志秦玮茅晶晶秦艳红谢卫平史文科陈文泰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挥发性有机物二次有机气溶胶
江苏省典型城市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基于江苏省8个典型城市的常规参数及PM2.5组分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PM2.5的质量浓度波动较为明显,冬季PM2.5浓度值较高,夏季PM2.5浓度值最低。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苏北地区高于苏南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徐州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排放,连云港、南通、南京、无锡及苏州主要来源均为移动源排放和燃煤排放。
汪琦袁琦秦艳红徐政秦玮
关键词:环境保护
首个国家公祭日及其管控期间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2015年
本文对首个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及其管控期间南京市的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此期间南京市空气质量总体南京市空气质量比2013年同期大幅改善,污染物浓度特别是颗粒物浓度下降程度明显,并从管控措施和气象条件的改善两方面阐述了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的原因。
杨雪秦玮陈高
关键词:管控空气质量
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分析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2014年8月,为做好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南京大学等36家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共获取监测数据5万多个,巡航观测里程超9 000 km,编制预报及分析报告87份,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80%。结果表明,强力管控措施的实施,对缓解空气污染效果显著;通过联合团队观测方式,集中了产、学、研、用的技术优势和科研力量,带动了全省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能力的整体提升,为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晨波张祥志秦玮陈文泰杜嵩山胡肇焜
关键词:环境空气管控措施
基于激光雷达和地面监测数据对南京一次沙尘和细粒子污染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偏振激光雷达对南京2015年3月一次沙尘和细粒子污染共存过程的颗粒物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观测研究,结合地面气象数据、PM2.5和PM10质量浓度数据、PM2.5组分数据、卫星MODIS测量结果,探讨不同颗粒形态下的气象因素、颗粒物浓度分布、组分特征以及颗粒物光学特性的时间演变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湿、弱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利于二次粒子的生成和累积,期间水溶性组分中SNA(SO_4^(2-)、NO_3^-、NH_4^+)等二次组分浓度明显升高;同一时期长距离输入的沙尘发生的沉降对地面PM2.5化学组分构成显著影响,3月21日下午时段至3月22日在1.1~2.5 km高度的沙尘颗粒物向地面输送造成地面PM2.5的Ca^(2+)突然增大到3.2μg/m^3;3月22日下午以后在东南气流影响下,地面PM2.5向西扩散,PM2.5颗粒物浓度得到有效稀释,同时段出现了沙尘输入和扬尘过程,扬尘过程和沙尘输入使地面的粗颗粒增多,PM10剧增至347μg/m^3;南京与无锡地区的颗粒物时空分布呈现高度相似的变化特点,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500 m、800 m及1000 m三个高度气团移动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从内蒙、京津冀、山东等地入海,后又经东海返回内陆抵达南京.
秦玮范广强张天舒吕立慧项衍盛世杰
关键词:激光雷达水溶性组分后向轨迹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