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卓
- 作品数:18 被引量:162H指数:5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对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有2016年生物化学实验课任务的2015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共158人,随机分为PBL组和讲授式教学模式(LBL)两个组,一组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另一组采用LBL教学,课末以问卷形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组学生课堂气氛优于LBL组,且对课堂有较好的满意度。自评问卷分析结果显示,PBL组学生在对"教学内容掌握、课堂组织实施、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八个方面的评价均优于LBL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BL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 王李卓凌烈峰徐蕾孟宇徐艳
- 关键词:生物化学
- 溶酶体膜蛋白sidt2介导肝脏细胞的凋亡:不通过抑制自噬溶酶体途径
- 2023年
- 目的研究溶酶体膜蛋白Sidt2敲除后在肝脏细胞中调控凋亡的途径。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idt2敲除的人肝脏(HL7702)细胞模型,检测Sidt2和自噬关键蛋白LC3-Ⅱ/Ⅰ、P62蛋白水平,MDC染色观察自噬体形成情况,通过EdU和流式细胞实验观察Sidt2对肝脏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并且使用0、10、25、50、100、200μmol/L的氯喹(CQ)摸索肝脏细胞CQ饱和浓度,检测对其自噬流的影响,以及使用CQ进一步探索影响肝脏细胞的增殖活性其凋亡水平的机制。结果成功构建HL7702细胞Sidt2+/+组及Sidt2-/-组。Sidt2基因缺失可导致肝脏细胞增殖被抑制和凋亡水平的增加,自噬关键蛋白LC3-Ⅱ/Ⅰ和P62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增加且自噬体含量增加(P<0.05)。结果显示50μmol/LCQ作用下肝脏细胞自噬达到饱和状态,50μmol/L CQ使Sidt2基因缺失时LC3B和P62的表达均增加(P<0.05),且CQ进一步降低肝脏细胞活性,并促进其凋亡水平(P<0.05)。结论在离体水平上,Sidt2基因剔除后,HL7702细胞可表现自噬通路的异常,并且不通过抑制自噬溶酶体途径介导和调控凋亡。
- 许家豪耿梦雅刘海军裴文俊顾静漆梦湘章尧章尧宋迎迎刘苗苗吕坤余翠何春玲王李卓高家林
- 关键词:凋亡自噬增殖
- Sidt2基因剔除小鼠的肺部形态学改变
- 2016年
- 目的:观察Sidt2基因剔除小鼠的肺组织超微结构,探讨Sidt2基因在肺脏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利用基因打靶及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的Sidt2基因全身剔除小鼠和野生型B129品系小鼠合笼交配,鼠尾提取DNA进行基因型鉴定,挑选出子代Sidt2-/+小鼠,同笼交配,再挑选出子代Sidt2-/-小鼠为实验组,以同窝野生型小鼠为对照,进行DNA、RNA和Western鉴定,并行肺组织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通过DNA、RNA、蛋白质水平验证模型构造成功。光镜下对照鼠肺泡壁光滑,仅有少量粒细胞浸润;模型鼠肺泡间质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多处炎症细胞呈灶状分布。电镜下对照鼠的肺组织形态较规则;模型鼠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崩解,毛细血管充血及基底膜增厚。结论:Sidt2基因剔除可影响小鼠肺组织形态,表现为细胞坏死,毛细血管充血及基底膜增厚,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造成肺损伤。
- 蒋雪章尧王李卓王云夏礼斌陈月平王莹高家林
- 关键词:炎症肺损伤
- 中医药膳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状况
- 2014年
- 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我国已确诊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将达5000万人,是1995年患者总人数的1.68倍,增长率居全球首位[1]。我国不但已有如此庞大被确诊的人群,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虽有糖尿病,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被明确诊断[2]。如此严峻的形式,使我国将糖尿病的治疗工作列为重要课题。糖尿病治疗是公认的世界难题,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对糖尿病早就几千年前就有所认识,这将对治疗糖尿病有极大的帮助。中医药膳是中医的治疗疾病的一种形式,将其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较多的内容。
- 王李卓
- 关键词:中医药膳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中医文化治疗疾病世界卫生
- 一种用于检测ApoM启动子基因序列的引物对及其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ApoM启动子基因序列的引物对及其检测方法和试剂盒,所述引物对是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所述引物对用于检测ApoM基因启动子区rs805396和‑724两个...
- 章尧张普宏高家林孟宇王李卓吕俊
- 文献传递
- 一种引物对及其用于检测Apom基因启动子区-724位点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引物对及其用于检测Apom基因启动子区-724位点的方法,所述引物对是根据一个2型糖尿病ApoM基因的序列设计的,所述引物对用于检测Apom基因启动子区-724位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取样品的全基因组DN...
- 章尧张普宏高家林孟宇王李卓吕俊
- 文献传递
- 尿糖敏感的尿蛋白指数用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预测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初步建立和定义尿蛋白发生敏感指数(尿蛋白/尿糖、糖肾指数)方法,并探讨其用于预测糖尿病肾病(DKD)发病的有效性。方法:筛选近3年本院至少2次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前后间隔不少于3个月)期间段内第一次住院尿糖阳性患者,并根据尿蛋白是否阳性分为尿蛋白阳性合并尿糖阳性(UP+/G+)组和尿蛋白阴性合并尿糖阳性(UP-/G+)组,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层分析、分组分析等回顾性分析,评估糖肾指数用于DKD早期预测的可行性。结果:一般资料分析表明,UP+/G+组尿糖低于UP-/G+组(P<0.05),而糖肾指数、尿酸、肌酐、尿素氮、血压、病程、体质量等指标高于UP-/G+组(P<0.05或0.01),其余HbA1c、空腹血糖、年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尿糖敏感(尿蛋白阳性)的UP+/G+组患者后期住院尿蛋白阳性率高于UP-/G+组(P<0.01),对糖肾指数进行高低分层后分析表明,随着糖肾指数及分层的危险程度增加,后期尿蛋白出现阳性的比率也随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尿蛋白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尿糖相关性分层分析表明,除病程、血压、体质量外(P<0.01),尿糖也是尿蛋白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分层条件相关),对尿糖的相关性按糖肾指数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糖肾指数在0.1~1之间时(中度~高度),尿蛋白与尿糖的发生高度相关(具有尿糖敏感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度及极高度分层时,尿蛋白与尿糖不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KD患者尿蛋白的发生具有尿糖敏感性,与尿糖存在着条件(临床易感)相关性,基于尿糖敏感性的尿蛋白发生敏感指数(糖肾指数)可作为DKD的易感预测指数,指导临床DKD的防治。
- 高家林朱玉张魏鲁雅群胡永慧曹雪华李勤何俊俊王李卓
- 关键词:尿蛋白糖尿病肾病发病易感性
- 高糖环境对肾小球足细胞及TNFR1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究高糖环境下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及炎症因子TNFR1的改变,期望为糖尿病肾病(DN)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离体培养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分别设为正常对照组(D-葡萄糖5.5 mmol/L)、高渗组(D-葡萄糖5.5 mmol/L+甘露醇39.5 mmol/L)、高糖组(D-葡萄糖45 mmol/L)。刺激48 h后,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渗组、高糖组足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纤维化标志蛋白、炎症水平的变化,以及炎症因子TNFR1的表达情况;刺激72 h后,观察高糖组足细胞形态及细胞核的变化。结果:刺激48 h后,pIRS-1^(Ser307)在高渗组和高糖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AKT^(Ser473)在高糖组表达低于正常组,足细胞胰岛素抵抗水平上升; CollagenⅠ、Fibronectin及IL1β在高渗组和高糖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足细胞纤维化水平及炎症水平上升;此外,炎症因子TNFR1在高渗组和高糖组表达也高于正常组。刺激延长至72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足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开始出现凋亡。结论:高糖可影响足细胞的形态及生存,提高足细胞炎症水平。甘露醇和高糖均促进炎症因子TNFR1的表达,推测DN伴随的高渗、高糖均可影响TNFR1在足细胞的表达。TNFR1可能成为DN防治的新靶点。
- 吴雪章尧孟祥健张斌华王李卓高家林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炎症足细胞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3
- 2015年
-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采用相应对策进行优化后,可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 汪茗凌烈锋谢向荣孙玲玲戚之琳王李卓孟宇章尧
-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案例教学
- 皖南地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3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及24 h蛋白定量将患者分为正常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DN),其中DN组又分为微量(MIAU)、大量白蛋白尿组(MCAU)。通过眼科检查将患者分为正常眼底组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DR),完善临床资料,检测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糖尿病组DR的发生率最低,仅为5.23%,而MCAU组DR发生率最高,为35.5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DN组中(MCAU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GFR水平则显著减低(P<0.01)。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DR (OR:6.127,P<0.0001),糖尿病病程(OR:1.123,P<0.0001)是影响糖尿病患者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DN( OR:6.299,P<00.001),糖尿病病程(OR:1.085,P<0.0001)是影响糖尿病患者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密切相关。
- 高家林夏礼斌王李卓陆美琴陈月平张斌华张安素赵咏莉何春玲孟祥健朱玉胡叶子余景红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