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欣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语言
  • 2篇存在主义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心灵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学
  • 1篇意识流
  • 1篇语法
  • 1篇语法形式
  • 1篇语言单位
  • 1篇语言学
  • 1篇约伯
  • 1篇人类学
  • 1篇史学
  • 1篇视域
  • 1篇诉求
  • 1篇字面
  • 1篇字面意义
  • 1篇维度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南开大学

作者

  • 7篇王丽欣
  • 1篇王丽欣

传媒

  • 4篇俄罗斯文艺
  • 1篇西伯利亚研究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外国问题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存在主义意识:《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重评被引量:1
2011年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晚年的重要史诗性作品,从作品问世至今俄罗斯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而我国目前对这部小说的评论角度尚待展开。本文认为在高尔基一生的多数作品中大都蕴涵着俄罗斯存在主义意识,该思想是作家人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西欧存在主义思想与俄罗斯哲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个人与集体关系、主人公的边缘化存在、叙事风格的意识流。
王丽欣
关键词:存在主义意识流
生与死的维度: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毁灭》被引量:1
2014年
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作为苏联文学的红色经典一度被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所淹没,伴着俄罗斯文学去政治化的呼声,《毁灭》因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被读者冷落。然而如果我们跳出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再读这部作品,小说却隐含着生与死的这一存在主义命题、展现着对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本质探索。笔者以列夫·托尔斯泰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生死观为参照系从契合与超越、个性与集体、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重新解析《毁灭》,阐释该作品的存在主义表现,挖掘作品蕴涵的哲思。
王丽欣
关键词:存在主义思想
超越的反思与心灵的诉求:《废置的舞台》的叙事格调
2010年
长篇小说《废置的舞台》于1994年获得俄语布克奖,该书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布拉特·奥库贾瓦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的苏联社会历史所进行的自传性的书写。小说中运用了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叙事聚焦的转换和空间对比中的陌生化等叙事手法,表现出作家对苏联时期乌托邦的解构、对苏联历史的独特反思以及对超越一切时尚潮流的自由与心灵价值的终极追求的叙事格调。
王丽欣
俄国斯拉夫学的当代前景
2013年
一般理论问题是自在的,俄罗斯学也是自在的,这是俄国一系列学科如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的主要命题。在俄罗斯学诸基本研究领域形成之后(若论研究工作的强度和成果的重要性),还出现了俄国的东方学。
罗.雅各布逊王丽欣
关键词:俄罗斯学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
从《约伯记》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2015年
《约伯记》是《圣经》旧约中的重要章节,以义人约伯无辜受难的故事为主线向世人昭示苦难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个偶合家庭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以及对俄罗斯人世界观中的苦难意识的思考,小说中充斥着存在意味的哲理思辨。如果从基督教文化传承角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似乎可以视为《约伯记》的无辜受难主题在俄国的延伸,它从宗教哲学层面诘问上帝是否存在以及苦难对于俄罗斯人的独特意义。本文从被抛与皈依、隔膜与爱、旷野呼告与精神自由三个方面透视《约伯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存在意识,用以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蕴藏的悲剧哲学内涵。
王丽欣
关键词:约伯
俄汉成语对比浅议
1999年
《现代俄罗斯标准语辞典》对于俄语成语的解释是:成语是不能逐字地被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固定短语。汉语《辞海》对成语的解释是:固定词组之一种,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以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等。有些要知道来源之...
王丽欣
关键词:俄语成语俄汉成语固定词组语言单位语法形式字面意义
论拉斯普京小说的“老妇”形象被引量:2
2019年
西伯利亚文学是俄罗斯文学时重要地域文学之一,丈学创作的浓郁地域色彩与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精神的浸润使其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跃升重要住置,尤其六七十年代西伯利亚文学中乡村散文异军突起,够响深远。作为西伯利亚文学“三套车”之一拉斯普京一直是乡土道德的讴歌者,作家璧造了虔诚善良、勤劳克己、春智豁达的系列“老妇”形象。“老妇”形象透视出俄罗斯西伯利亚乡土文化的独特宗教底色,表现乡村散文作家对俄罗斯传统价值,回归的呼唤,流露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淡化的叹惋以及对当下俄罗斯人未来的深切忧虑。
王丽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