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风

作品数:69 被引量:1,02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语言文字
  • 21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6篇翻译
  • 12篇诗学
  • 11篇诗歌翻译
  • 9篇汉译
  • 7篇节奏
  • 6篇诗歌
  • 6篇文学翻译
  • 6篇连贯
  • 5篇新诗
  • 5篇翻译研究
  • 4篇抑扬
  • 4篇译学
  • 4篇英诗
  • 4篇语篇
  • 4篇语篇翻译
  • 4篇平仄
  • 4篇文学
  • 3篇学科
  • 3篇英诗汉译
  • 3篇语义

机构

  • 69篇中山大学
  • 4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仲恺农业工程...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69篇王东风
  • 2篇陈春燕
  • 1篇封一函
  • 1篇许钧
  • 1篇杨乃乔
  • 1篇王岫庐
  • 1篇李红满
  • 1篇文珊
  • 1篇李宁

传媒

  • 22篇中国翻译
  • 7篇外语教学与研...
  • 7篇外国语
  • 4篇外语研究
  • 4篇东方翻译
  • 2篇译林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上海翻译
  • 1篇中国外语
  • 1篇英语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英汉诗歌之间的节奏共鸣
2023年
具有现代意义的诗歌翻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无数的诗歌翻译却向人们无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英汉诗歌只有差异,没有共鸣。然而,这个“事实”却是一个误导,实际上,二者之间并非只有差异。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具有误导性的“事实”,乃是因为这一百多年来的诗歌翻译方法一直没有把原诗的真相展示出来,几乎所有的译文都与原诗的诗学原型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但如果我们把原诗的节奏以最合理的方式体现出来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英语格律诗与中国的传统诗歌在节奏上并非只有差异,而无共鸣。本文将用更符合节奏生成机制的翻译方法来展示这一共鸣。
王东风
关键词:节奏共鸣诗歌翻译
诗人译诗的诗学解读:兼评查良铮译《西风颂》被引量:6
2014年
有关诗歌翻译,翻译界的一个共识是:诗歌最好是由诗人来译。本文以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的著名翻译《西风颂》为例,从诗学的角度分析了他在几个主要诗学元素(押韵、节奏、建行和意象)上的处理方式,解析了这些方式背后的诗学理据,同时也从诗学和翻译技术的层面指出了该译诗中的细微不足,尤其是对"以顿代步"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原诗的节奏这一问题提出了看法。
王东风
关键词:诗歌翻译查良铮
以逗代步 找回丢失的节奏——从The Isles of Greece重译看英诗格律可译性理据被引量:28
2014年
历经一百多年的英诗汉译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本土化阶段、自由化阶段和以顿代步阶段。尽管发展的趋势是离原文的诗学形态越来越近,但始终还是与原文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最明显的缺陷是原文由音步建构的节奏感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本文提出"以逗代步"的翻译方法,主张用汉语的"二字逗"来对应在英语格律诗中占绝大多数的双声音步,并用此法全文翻译了拜伦的名诗The Isles of Greece,以此证明英诗汉译时音步存在可译性的理据。
王东风
关键词:节奏音步
大学英语教育融合式改革探索:中山大学模式
本报告根据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以中山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模式为例,提出大学英语教育融合式改革思路。主要观点是:应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融合式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山大学模式的融合式改革探索包括...
王东风
翻译与身份——兼评董乐山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被引量:10
2014年
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只要涉及跨语跨文化交际,身份就会以不同的方式现身于翻译之中。本文从译者、文化和语言等身份出发,以董乐山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标本,探讨身份在翻译中的印记,以期在身份的平台上建立一个翻译批评的视角。
王东风
关键词:翻译身份
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被引量:8
2015年
五四时期,各种文学社团和期刊杂志相继创立并纷纷投入到诗歌翻译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西诗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本文以追踪开展西诗汉译活动最活跃、影响最大或最具特色的刊物、社团及主要译者为主线,试图勾勒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大体轮廓及其活动特点,为透视中国诗歌翻译规范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新诗的建构性影响提供史料借鉴。
文珊王东风
关键词:社团译者
被翻译掩盖的西方诗歌真相
2024年
西方诗歌自传入中国之后,翻译方法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出现旧诗化、自由化和顿代化三种方法。尽管在顿代化阶段,译者已经对体现原诗的格律有了明确的追求,但由于在节奏单位的结构组织上与原诗的节奏发生机制存在明显分歧,因此这一百多年来的诗歌翻译始终没有把西方诗歌的节奏体现出来,无论是西方最经典的十四行诗,还是曾在西方最为流行的无韵诗。虽然白话新诗声称是受西方诗歌影响而产生,但实际上除了西方的自由诗之外,没有通过翻译真正引进任何一种西方诗体。
王东风
关键词:西方诗歌白话新诗无韵诗十四行诗诗歌翻译自由诗
历史转向中的中国翻译研究:读张旭教授《近代湖南翻译史论》被引量:1
2016年
近读张旭教授新作《近代湖南翻译史论》(以下简称《史论》)。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翻译学界在文化转向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的翻译史研究,深感这么多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之迅猛,影响之深远。
王东风
关键词:翻译研究《史论》历史转向文化转向
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被引量:2
2019年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或自由诗的第一人,但细读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胡适和其他诗人的白话新诗发表之前,胡适本人和其他译者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大多是格律诗,而不是自由诗,他们采用归化式的译法,把西方格律诗译成中国的旧诗体,因此原诗的诗体和译诗的诗体都不具备促发以自由体为特征的白话新诗的条件。而且,有证据表明,白话新诗实际上在白话自由体的诗歌翻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外,白话新诗产生之后,由于诗歌翻译界采用了'废律'的翻译方法,因此西方诗歌的诗体在翻译中遭到了系统性的破坏,不同的诗体都被译成了分行散文体。这些都表明,白话新诗并非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发生的,相反,正是在胡适的'八不主义'思想和他白话新诗创作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诗歌翻译的传统才在白话新诗出现之后由旧诗化翻译的传统迅速转向了白话自由诗体的翻译。
王东风
关键词:诗歌翻译中国新诗
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谱系研究断想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从诗学和谱系学两个方面考察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用诗学的视角审视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得失;从谱系学的角度追问特定历史事件生成的可能性条件。福柯的谱系学切入研究的方法之一是"问题化",质疑机构性结论的合理性;诗学丝典型方法论是对文学文本展开语言学分析,解析诗学之美的形成机制。二者结合,我们会发现一系列业已形成定论的认识很多都经不住诗学和谱系学的双重追问,乃至一系列问题似乎都有待于重新评价。
王东风
关键词:诗学谱系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