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艳

作品数:547 被引量:3,785H指数:39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01篇期刊文章
  • 178篇专利
  • 58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3篇标准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0篇农业科学
  • 8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电子电信
  • 6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79篇小麦
  • 116篇作物
  • 107篇水稻
  • 90篇冠层
  • 84篇叶片
  • 60篇光谱
  • 52篇氮素
  • 52篇反射光谱
  • 43篇作物生长
  • 40篇小麦叶
  • 39篇氮含量
  • 36篇遥感
  • 36篇土壤
  • 33篇知识模型
  • 32篇小麦叶片
  • 31篇光谱指数
  • 29篇农业
  • 26篇氮素营养
  • 26篇籽粒
  • 26篇反射光

机构

  • 539篇南京农业大学
  • 17篇江苏省农业科...
  • 8篇河南农业大学
  • 7篇江西省农业科...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浙江大学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石河子大学
  • 3篇江苏省信息农...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江苏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塔里木大学
  • 2篇安泰科技股份...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547篇朱艳
  • 485篇曹卫星
  • 250篇田永超
  • 242篇姚霞
  • 108篇刘小军
  • 106篇倪军
  • 91篇汤亮
  • 58篇程涛
  • 35篇刘蕾蕾
  • 26篇姜海燕
  • 23篇戴廷波
  • 21篇张羽
  • 20篇蒋小平
  • 20篇马吉锋
  • 19篇周治国
  • 18篇邱小雷
  • 17篇冯伟
  • 16篇刘兵
  • 15篇徐志刚
  • 13篇黄芬

传媒

  • 51篇中国农业科学
  • 47篇农业工程学报
  • 38篇作物学报
  • 30篇应用生态学报
  • 2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5篇植物生态学报
  • 15篇麦类作物学报
  • 9篇中国水稻科学
  • 9篇中国作物学会...
  • 8篇生态学报
  • 7篇农业机械学报
  • 6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2014中国...
  • 5篇棉花学报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计算机工程与...
  • 3篇智慧农业(中...
  • 3篇'2003年...

年份

  • 3篇2024
  • 25篇2023
  • 26篇2022
  • 27篇2021
  • 27篇2020
  • 21篇2019
  • 10篇2018
  • 16篇2017
  • 17篇2016
  • 19篇2015
  • 33篇2014
  • 53篇2013
  • 30篇2012
  • 30篇2011
  • 23篇2010
  • 34篇2009
  • 32篇2008
  • 31篇2007
  • 23篇2006
  • 28篇2005
5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棉花适宜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知识模型被引量:31
2003年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叶面积指数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目标产量、种植密度、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棉花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利用不同产量目标、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生态点和不同品种等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张怀志曹卫星周治国朱艳张立桢
关键词:棉花叶面积指数动态知识模型种植密度生态点
农业遥感与表型获取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遥感技术已在农业领域较为广泛成功地应用。农业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灾害监测、作物产量和品质估测、对象的识别和信息提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高通量表型信息获取以及图像处理、表型信息分析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表型组学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朱艳杨贵军
关键词:农业遥感图像处理灾害监测遥感技术信息提取
一种基于连续小波分析的水稻反射光谱红边位置提取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连续小波分析的水稻反射光谱红边位置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测量水稻的叶片单叶和冠层的反射光谱及相对应的叶绿素含量;对反射光谱进行预处理,获得小波系数;在680nm~750nm光谱区间提取出小波系数光...
程涛李栋姚霞田永超朱艳曹卫星
文献传递
作物氮素传感器光谱定标方法
一种作物氮素传感器光谱定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标准探测器分别对上行光传感器进行辐射照度标定,对下行光传感器进行辐射亮度标定;即利用上行光传感器与标准探测器同步测量太阳光r波段辐射照度,拟合上行光传感器输出...
倪军曹卫星朱艳董继飞庞方荣
文献传递
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预测与精确管理技术
曹卫星朱艳戴廷波孟亚利刘小军田永超周治国荆奇姚霞汤亮
将系统工程原理和动态建模技术应用于作物生长与管理系统的定量化分析与数字化表达,创建了小麦、水稻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了播前方案的精确化设计、生长过程的动态化预测、...
关键词:
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发展方向被引量:63
2006年
着重介绍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数字农作即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从而对农作系统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表达和整合。近年来,作者围绕数字农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作物生长无损监测、农作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农作决策系统等5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数字农作的未来发展将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管理、自动监测、动态模拟、虚拟现实、知识工程、精确控制、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农作物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为主要研究目标,发展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农作状态的自动化监测、农作过程的数字化模拟、农作系统的可视化设计、农作知识的模型化表达、农作管理的精确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进一步研制综合性数字农作技术软硬件系统,实现农作系统监测、预测、设计、管理、控制的数字化、精确化、可视化、网络化。农作生长与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将带动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曹卫星朱艳田永超姚霞刘小军
一种用于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的信号调理电路
一种用于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的信号调理电路,其特征是包括前级放大器电路、仪表放大器电路和峰值信号检波电路;前级放大器电路的电流信号输入端连接光电探测器输出端,前级放大器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仪表放大器电路的电压输入端,仪表放大...
朱艳曹卫星倪军卢少林姚霞田永超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冠层叶片色素密度监测被引量:25
2008年
作物叶片色素状况是评价植株光合效率和营养胁迫的重要指标,冠层叶片色素密度(单位土地面积叶片色素总量)的实时无损监测对作物生长诊断、产量估算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包括不同品质类型(高蛋白、中蛋白和低蛋白)的多个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连续2a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叶片色素密度与冠层高光谱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密度随施氮水平增加而提高,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随生育进程而下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呈单峰曲线,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群体叶片色素密度的敏感波段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而红边区域导数光谱表现更显著。光谱参数VOG2、VOG3、RVI(810,560)、SRE/SBE和SDr/SDb等与叶绿素密度关系较为密切,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858以上,而与类胡萝卜素密度关系减弱,决定系数R2低于0.780,且参数间差异较小。经独立试验资料的检验表明,VOG2、VOG3、SRE/SBE和SDr/SDb对不同色素的估测结果较好,预测相对误差RE低于17.6%,虽然对叶绿素b的准确性稍低。总体上,光谱参数VOG2、VOG3、SRE/SBE和SDr/SDb与小麦群体叶片色素密度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a+b的密度可以进行准确可靠的实时监测。
冯伟朱艳田永超马吉锋庄森曹卫星
关键词:小麦高光谱遥感叶绿素密度
稻田智慧灌溉技术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稻田智慧灌溉。
倪军朱艳曹卫星田永超蒋小平姚霞刘小军马吉锋
小麦生育期模拟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对国际上较知名的小麦生育期模型进行比较,为作物生育期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以CERES-Whem、APSIM-矾eat、WhetGrow中的生育期子模型为对象,从阶段划分、参数设置、模型算法和模拟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阶段划分上,CERES.Whem和APSIM.Whe砒均以累积热时间为尺度;WhetGmw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并提出以茎顶端发育为主线预测生育期。参数设置上,WhetGmw模型较CERES.Whem与APSIM.wheat模型增加了基本早熟性和温度敏感性参数。模型算法上,CERES-wheat和APSIM-Vir}leat均以折线型函数描述温度对发育速率的影响,WheatGrow则采用了正弦指数函数或余弦指数函数进行模拟;CERES-Whem和APSIM-Whem的春化效应因子是基于日平均温度的经验函数,而wheatGm、v是基于日平均温度的3段函数;3个模型对光周期效应的模拟均采用二次函数。利用不同生态点、播期、密度和高温处理的试验资料对上述3个模型模拟的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正常环境条件下3个模型模拟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2d,但在生育后期极端高温条件下,3个模型对生育期的模拟效果均较差,RMSE为4~5d。3个模型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对小麦生育期模拟均较为准确,其中CERES-矾eat模型对成熟期的预测效果最好,wheatGm、v模型对开花期的预测效果最好,但在极端高温下3个模型的模拟误差均较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杨月刘兵刘小军刘蕾蕾范雪梅曹卫星朱艳
关键词:小麦
共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