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综合征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心脏
  • 2篇生化
  • 2篇生化标志
  • 2篇生化标志物
  • 2篇慢性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术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冠脉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标志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支架

机构

  • 7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8篇朱正才
  • 6篇汤圣兴
  • 4篇汪俊元
  • 3篇夏朝红
  • 3篇张永军
  • 3篇杨玉雯
  • 3篇王德国
  • 2篇汪源经
  • 2篇艾阳
  • 2篇朱正国
  • 1篇李必龙
  • 1篇柯永胜
  • 1篇范剑锋
  • 1篇曹蘅
  • 1篇张新路
  • 1篇陈月云
  • 1篇王新

传媒

  • 2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量泵入硝酸甘油和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观察采用微量注射泵泵入硝酸甘油(NTG)注射液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的临床疗效。方法把CP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在CPHD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微泵泵入NTG和米力农注射液各5 mg/d,均加0.9%氯化钠注射溶液至50ml,分别按5-10μg/min,0.25-1.0μg·min^-1·kg^-1泵入,疗程一周。对照组27例,为CPHD常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临床疗效,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7 d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与78%(P〈0.01),治疗组显效率更高(P〈0.01)、降低MPAP、PaCO2水平更显著(P〈0.01)。结论微量泵入硝酸甘油和米力农对慢性肺源性心脏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朱正才汤圣兴杨玉雯王德国
关键词:硝酸甘油米力农输注泵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病人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水平变化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及左室肥厚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M )、内皮素 (ET)水平的变化 ,以及苯那普利对AM、ET浓度的影响。方法  44例高血压病患者 ,应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 ,依据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分为左室肥厚组 (LVH) 2 8例 ,无左室肥厚组 (NLVH) 16例。正常对照组 2 8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苯那普利治疗前后血浆AM、ET水平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组AM、ET水平分别为 35 1±7 3、78 0± 4 9(n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6 5± 3 4、5 4 6± 9 8(ng/L) (P <0 0 1)。LVH组分别为 37 8± 8 1、84 2± 6 3(ng/L) ,明显高于NLVH组 31 6± 3 0、6 8 6± 7 9(ng/L) (P <0 0 1)。高血压组苯那普利治疗后 2 2 9± 5 3、6 5 0± 1 0 (ng/L) ,明显低于治疗前 35 1± 7 3、78 0± 4 9(ng/L) (P <0 0 1)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的AM、ET含量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AM、ET水平与血压升高及升高程度密切相关 ,苯那普利能在有效降压同时 ,明显降低AM、ET水平。AM作为心肌细胞的自分泌或旁分泌因子调节心肌细胞生长 ,在左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杨玉雯夏朝红王新朱正才张新路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苯那普利
冠脉介入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临床应用
2011年
目的:评价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封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52例PCI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76例)和人工压迫组(76例),观察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卧床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两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合器组止血时间、卧床时间明显低于人工压迫组(P<0.05)。两组总的局部血管并发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能快速、有效地止血,缩短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
汪俊元汤圣兴朱正才夏朝红柯永胜曹蘅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血管闭合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细胞外基质含量的变化及螺内酯干预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螺内酯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 61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 0例和螺内酯组 3 1例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 ,螺内酯组加用螺内酯 2 0mg/d。两组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 3个月和 6个月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清心肌细胞外基质Ⅲ型前胶原、Ⅳ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含量 ,同时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 ,并按Lipkin法行 6分钟步行实验 ,按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  结果 :①所有患者上述心肌细胞外基质含量均明显增高 ,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均 <0 0 1) ,治疗 6个月后以螺内酯组下降更明显 (P <0 0 1) ;②治疗 6个月后 ,螺内酯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 (VE)与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 (VA)之比VE/VA 及 6分钟步行距离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 (P <0 0 1,P <0 0 5 )。  结论 :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与心衰病程进展明显相关 ,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长期应用小剂量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能更完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抑制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 ,减轻心肌纤维化 ,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陈月云朱正才王德国汪源经
关键词:螺内酯心肌细胞外基质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
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临床最终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非缺血性胸痛组。分别在胸痛0~3 h、3~6 h、6~12 h采血检测骨髓相关蛋白,比较不同时段、不同取样途径骨髓相关蛋白变化规律。结果胸痛0~3 h、3~6 h和6~12 h骨髓相关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血和同期外周静脉血骨髓相关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0~6 h骨髓相关蛋白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最适cut-off值为8.5 mg/L,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 0.815~0.981),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95.0%。结论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生化标志物。
张永军汤圣兴朱正才汪俊元朱正国艾阳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化标志物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MMP-9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MMP-9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3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MMP-9,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MMP-9升高组(n=48)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明显高于术后MMP-9正常组(19.6%VS9.8%,P<0.05),MMP-9升高组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植入支架枚数、球囊预扩张时间及术前hsCRP水平与MMP-9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P-9的升高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尽早、足量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关注炎症的相关指标可使病人获益更大。
李必龙汤圣兴夏朝红朱正才汪俊元范剑锋张永军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
脂微球—前列腺素E1联合倍他乐克在心脏X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PGE1)联合口服倍他乐克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肌缺血、心脏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将49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在心脏X综合征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Ljpo-PGE1,10ug/次,1次/天,联合口服倍他乐克6.25~125mg,2次/天,疗程7~10d;对照组为21例,常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临床疗效,对心肌缺血、心脏功能监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7~1Od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6%与47.6%(P〈0.01),治疗组在显效率(P〈0.01),改善心肌缺血水平(P〈0.01)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水平(P〈0.01)更显著。结论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与倍他乐克合用对心脏X综合征有明显疗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朱正才汪源经汤圣兴杨玉雯王德国
关键词:倍他乐克心脏X综合征
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分为ACS组和非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c chest pain,NICP)组,在胸痛0~3 h和3~6 h分别抽血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骨髓相关蛋白(Myeloid-re-lated protein,MRP)、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 protein A,PAPP-A)、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四项指标。评价MRP与PAPP-A、CK-MB、cTnI联合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MRP诊断发病3 h内ACS的灵敏度为57.4%,高于PAPP-A(8.2%)、CK-MB(21.3%)和cTnI(18.0%)。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75.4%。MRP诊断发病3~6 h ACS的灵敏度为78.7%,也高于PAPP-A(39.3%)、CK-MB(49.2%)和cTnI(45.9%)。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96.7%。结论:MRP对ACS诊断的灵敏度高于PAPP-A、CK-MB、cTnI,可作为诊断ACS的早期生化标志物。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ACS的早期诊断。
张永军汤圣兴朱正才汪俊元朱正国艾阳
关键词:生化标志物急性冠脉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