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明
-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关于木材加工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 2006年
-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木材加工技术专业(含家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固然是办好专业的基础,但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项建设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使专业各项建设更加科学与合理,只有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技艺双全合格的教师队伍才是保障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 朱忠明李运之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学习模式研究
-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学习能力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独立生存与发展.建立能够支撑产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可独立发展的技术学习模式,持续打造并完善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技术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
- 朱忠明
- 关键词:汽车产业技术学习技术创新
- 文献传递
-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全力打造家具制造与设计品牌专业被引量:3
- 2006年
-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新世纪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该文认为,当前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在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从而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推动全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 朱忠明冷雪峰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 新时期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以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理念目标。全面推进和深化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育人平台、构建并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过硬教学团队以及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贯彻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理念,使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 朱忠明李运之
- 关键词:家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教学团队
- 以进口樟子松为原料的胶合板工艺研究
- 2002年
- 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中俄界河黑龙江对岸,俄罗斯采伐下大量的樟子松并进口到我国.这为我国,特别是为黑龙江省的胶合板企业补充了大径级的原料来源,使短缺胶合板原木的各胶合板厂呈复兴状态,这无疑将对黑龙江省乃至北方地区的胶合板产业起到促进作用.
- 朱忠明张永胜
- 关键词:生产工艺蒸煮单板旋切单板干燥樟子松胶合板
- 高等职业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被引量:1
- 2010年
-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一体化教室"则是支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平台。"一体化教室"构建了工作的真实环境,使教学的三要素即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高职教育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要体现多层次原则,以保证建设的标准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朱忠明李运之
- 关键词:一体化教室
- 家装消费误区与理念更新被引量:1
- 2006年
- 随着全球性森林资源的日趋减少,森林可为人类提供木质装饰装修材料的数量、材质和品种已发生重大变化,为保护环境,合理、高效地利用木材资源,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审美观点也要随之改变,同时也需要各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 张志刚朱忠明
-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全力打造家具制造与设计品牌专业被引量:1
- 2006年
-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当前,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等全方位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推动全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
- 朱忠明冷雪峰
- 关键词:就业高等职业教育
- 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被引量:3
- 2013年
-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均属专业顶层设计,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以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实施工学交替"2+1"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解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实践平台。
- 罗春丽张志刚司阳朱忠明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