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
- 作品数:7 被引量:2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2年
-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 曹倩贺明荣代兴龙贾殿勇
- 关键词:群体光合冬小麦
- 灌溉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2次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隔畦交替灌溉处理,但与交替灌溉3次水的处理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同灌溉次数的传统灌溉处理,且显著减少硝态氮在深层土壤80~200 cm的积累。
- 许亮亮贺明荣黄传华邱牧门洪文曹倩王成雨
- 关键词:灌溉方式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硝态氮
- 花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和产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6
- 2012年
-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LLAI,倒4叶和倒5叶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开花到花后14 d之前,上部叶片叶面积指数(TLAI,旗叶、倒2叶和倒3叶之和)和全部叶面积指数(WLAI,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并不呈必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T18显著正相关,S15相关不显著),但花后14d至成熟期,两个品种的TLAI和WLAI均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无论是大穗型品种T18还是中穗型品种S15都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T18以225×104株/hm2为宜,S15以150×104株/hm2为宜),降低氮肥用量(180 kg/hm2)实现高产。
- 王成雨代兴龙石玉华曹倩门洪文贺明荣
-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水平种植密度冠层
- 不同灌水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1年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灌底墒水(CK)、底墒水+拔节水(W1)、底墒水+拔节水+越冬水与灌浆水交替灌溉(越冬/灌浆水交替灌溉模式,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优化传统灌溉模式,W3)、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传统灌溉模式,W4)5种灌溉模式,每处理每次灌水量均为600m3·hm-2,研究了山东泰安偏旱年份(2009—2010年)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119.7mm降水量条件下,越冬/灌浆水交替灌溉模式(W2)与传统灌溉模式(W4)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模式,与灌水量相同的优化传统灌溉模式(W3)相比,其小麦籽粒产量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越冬/灌浆水交替灌溉模式和传统灌溉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籽粒收获后越冬/灌浆水交替灌溉模式在0~100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模式和优化传统灌溉模式,降低了硝态氮的淋溶损失.在本试验条件下,越冬/灌浆水交替灌溉模式(W2)是可以兼顾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溉模式.
- 门洪文张秋代兴龙曹倩王成雨周晓虎贺明荣
-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模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于2008~2009和2009~2010 连续两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在大田条...
- 曹倩
- 关键词: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施氮量种植密度
- 花后灌溉对小麦籽粒贮藏蛋白聚合程度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为了明确灌溉麦黄水引起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面团流变学特性劣变与籽粒贮藏蛋白聚合程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防雨池栽条件下,以‘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花后不灌水(W0),花后灌1水(花后14d,W1)和花后灌2水(花后14d和花后28d,W2)3个处理,分析了花后灌水对籽粒产量、贮藏蛋白聚合程度相关参数及其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以花后灌1水时达到最优,再增加一次灌水(麦黄水),导致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缩短,筋力变弱。同时观察到谷蛋白聚合指数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平均粒径也因灌麦黄水而显著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灌麦黄水条件下谷蛋白大聚合体粒径变小是导致面团流变学特性变差和筋力变弱的主要原因。
- 姚凤娟贺明荣贾殿勇代兴龙曹倩
- 关键词:面团流变学特性贮藏蛋白小麦籽粒
-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5
- 2011年
-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和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密度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子粒产量提高引起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播量为102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播量为83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说明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
- 曹倩贺明荣代兴龙门洪文王成雨
- 关键词:小麦氮肥氮素利用效率